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月辉 《经济师》2012,7(2):49-50
国家助学贷款的政府政策性目标与银行商业化经营矛盾日益凸显,分析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阐述以生源地贷款为主,突出借款人与监护人共同承担还款义务,配以政策性奖励机制,辅以国家助学贷款、消费贷款等,构建新的国家助学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2.
国家助学贷款实行以来帮助了很多贫困学生,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国家助学贷款与“五金”结构失衡;其政策性目标与商业化经营相冲突;财政的有限分担机制使商业银行无法出清风险;贷款制度主要要素的规定不够科学;贷款驱动机制不合理;贷款运行机制不健全等。解决国家助学贷款在现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建立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优化国家助学贷款结构;建立将一般助学贷款与国家助学贷款相结合的体系以及建立政策性银行并使其成为国家助学贷款的供给主体。  相似文献   

3.
国家助学贷款在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暴露了其政策执行中的一些问题。本文在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全助学贷款风险各方承担的担保机制、加大大学生违约的惩处力度和积极拓展生源地助学贷款等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已经成为资助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本文从国家助学贷款的理论基础入手,分析了该政策的意义及可行性,指出了助学贷款新机制中有别于以前助学贷款机制的几点变化,揭示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国家助学贷款是我国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资助资金的主要渠道,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国家助学贷款顺利地走进了高校。文章对湖南农业大学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生助学贷款的现状及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从国家助学贷款的参与主体即政府、银行、高校和学生四个方面来改进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相似文献   

6.
胡燕生 《当代经济》2006,(18):72-73
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已经成为资助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本文从国家助学贷款的理论基础入手,分析了该政策的意义及可行性,指出了助学贷款新机制中有别于以前助学贷款机制的几点变化,揭示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韩国开展助学贷款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辉 《经济师》2006,(2):84-85
韩国作为推行助学贷款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有着一套完善的助学贷款机制。其成功经验对我国开展助学贷款的方式、贷款风险的防范以及学生诚信的培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国家助学贷款是我国对贫困学生资助的一种重要形式,虽几经改革,但目前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仍然困难重重。一方面,我国金融生态的非良性是造成国家助学贷款外部环境恶劣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性缺陷、自我调节机制的丧失以及助贷生态链的功能缺失则是国家助贷困境的问题所在。重塑良性金融生态,修复调整助学贷款生态链,促进主体平衡发展,是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可持续发展的必由途径。  相似文献   

9.
国家助学贷款机制设计中的激励相容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国务院、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从1999年6月开始下发了多个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有关具体措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几经修改和完善,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高度重视。据了解,截止2006年6月底,全国高校已有240.5万名学生获得助学贷款,  相似文献   

10.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对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起到了推进作用。但虽走过了十年,目前助学贷款的进展较为缓慢。因此,针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及发展现状,以及目前国家助贷政策落实的瓶颈问题,和提出在国家助贷体系中引入保险机制,就是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助贷款瓶颈问题。最后论述了引入保险机制对国家助学贷款产生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从1999年开始试点,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行.2004年,国家对助学贷款政策和运行机制进行了重大了改革,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负担;按照风险分担原则,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对开办助学贷款业务的银行给予相应的风险补偿.通过将高校纳入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体系和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国家助学贷款的运行效果虽然有了一定改观,但是还款违约率仍然居高不下.因此,本文从现状和原因出发,结合国外的有关成功经验,多角度分析了风险有效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完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在实施的五年中,弊端日益显现。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国家、银行、学校、借款人等方面着手,通过建立个人金融信用制度,发行助学贷款彩票或教育彩票为其筹集建立担保基金,同时可通过在借款人的生源地开办助学贷款业务,改变担保方式等方法来降低银行风险,从而使国家助学贷款制度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当前高等教育消费信贷的主要形式,在我国1999年推行以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国家助学贷款只是高等教育消费信贷的一种形式,这种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离预期目标和现实需要相距甚远。本文密切联系国家助学贷款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就如何拓展高等教育消费信贷之问题,提出了创建中国教育发展银行,构建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消费信贷模式,建立高等教育消费贷款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赵修渝  肖强 《经济师》2005,(11):108-109
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看,国家助学贷款是应对高校收费改革的一种典型的帕累托改进。然而学生还贷率低而造成的高风险让银行面临退出的困境,由此国家助学贷款出现较大的供给缺口。应用信息经济学分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造成当前学生还贷率低的经济学原因,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建立信号传递机制和信用激励约束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为突破国家助学贷款中的困境,文章对助学贷款进行机制设计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段全英  冯汐  闫慧 《经济视角》2011,(12):102-104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实施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地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进展,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区域总量不足、贷款覆盖面过窄、区域不平衡等。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国家助学贷款区域性绩效进行分析与评价,找出影响助学贷款发放的主要因素,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于1999年起试行,经过不断调整和完善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国家助学贷款的政府强制性、各利益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及国家征信系统的不健全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国家助学贷款各利益主体在政策的制定及执行过程中相互间不断进行博弈,寻求各自利益最大化。以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为例,从该模式存在的问题入手,例如:目前河南模式的应用仅局限在河南省内,助学贷款需求远未实现;风险补偿金的发放周期较长,教贷中心和高校前期垫付大笔运作成本,高校资金压力增大,以至于出现高校“惜贷”现象;学生经济独立意识淡薄等。对各利益主体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成本分析,提出优化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的对策和建议,进一步推进国家助学贷款机制的良性运作。  相似文献   

17.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实施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地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进展,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区域总量不足、贷款覆盖面过窄、区域不平衡等.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国家助学贷款区域性绩效进行分析与评价,找出影响助学贷款发放的主要因素,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政策的正确实施,关系到目前我国高校贫困学生的正常学习、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大局。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推出已经十年,历经调整变化,但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机制缺陷,本文认为要实现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建立高校资助贷款的风险防范机制十分必要。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是构建多元化的资助贷款体系,实现资助贷款主体多元化、资助手段多样化、还贷方式的多样化,使资助贷款更加人性化、科学化;二是建立资助贷款风险的顸警机制,建立“双重”环节的顸警机制,加强各参与方的良性互动;三是建立政策性资助贷款担保体系,通过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建立银行、担保机构与政府共担风险机制;四是完善资助贷款的激励一约束机制,强化风险主体的责任意识;五是完善资助贷款的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9.
国家对助学贷款工作高度重视。但近年来,我国助学贷款工作虽发展迅速,但前景堪忧。如何建立有效的助学贷款风险防范、规避机制,减少助学贷款运行中的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运行以来取得明显成效,引起广泛强烈关注,对我们进一步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具有重大启示:国家助学贷款应该由政策性银行发放,高等学校应该承担主要的管理工作,必须建立科学的风险补偿机制,必须构建完善的管理运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