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9 毫秒
1.
基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31个省市的国有、私营、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经济发展情况予以统计排序,并进行了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比较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各省市内部国有工业企业、私营工业企业和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经济的发展存在不协调性,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在各省市的优先发展情况可以划分为六种类型;各省市之间工业企业经济的发展存在不均衡性,国有工业企业、私营工业企业和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符合中国区域经济东强西弱的总体特征;东、中、西部国有、私营和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经济发展呈现出各自的特征:东部的国有工业企业发展相对滞后:中部的外商投资_X=lk企业发展相对缓慢;西部的内蒙古、陕西、四川的工业企业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  相似文献   

2.
因子分析是从多个变量指标中,选择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的一种降维统计方法.利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从多个与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相关的指标中筛选了几个代表性的指标,对辽宁省内各城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对因子的经济含义作了解释,最后运用因子得分法对各个城市的工业企业实力进行了排序.这样不仅了解各城市间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及薄弱环节,也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主要是指城市经济的集聚和扩散功能的比较,根据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选取能充分反映城市综合竞争力的14个指标,对江苏省13个城市2005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因子(主成份)分析.统计结果显示,经济总量、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是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3个主要因子,并且对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定,为各城市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比较工业搬迁与企业迁移异同的基础上,根据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的基本原理指出城市工业布局变化和工业搬迁的一般机制,并以北京市1985年以来的工业搬迁情况为例,分析了城市发展、产业结构等因素对城市工业布局的影响以及搬迁目的、搬迁方式和搬迁政策等对搬迁效果的影响。本文尝试性的情况梳理、因素分析和经验总结,可以为北京和其他城市政府促进产业合理转移,协调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依据,也可以为今后对于我国工业搬迁和企业迁移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郁蓉 《技术经济》2012,(10):52-59
介绍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其绩效度量方法,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各省区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活动发展并不均衡;部分地区的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状况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并未呈现出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构建了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找出影响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将其归为内部创新因子和外部创新因子,建立了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利用2009年国内大中型工业企业R&D及相关活动的主要指标数据,对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办科技机构数量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对内部创新因子的贡献最大;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得分上的排名在各类型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居前三位。  相似文献   

7.
我国31个省市区工业综合竞争力水平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鹏  熊文 《生产力研究》2005,(2):101-103
本文根据地区工业竞争力测定方法,设计了中国各省市区的工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地区工业要素生产率、竞争优势和竞争力进行了测定,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中国大陆3 1个省市区工业综合竞争力水平的主要因子做了进一步因子分析。通过对中国三大区域的比较,发现我国工业发展的东西部差距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而生产率发展不平衡是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我国中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全面性、密切相关性和数据可获得性的原则,建立了一个较全面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2006年统计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和西藏)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中部地区六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黄春元 《生产力研究》2011,(6):83-84,94
在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中,河北省8个城市入选,因此,如何利用机会提升河北省各城市的竞争力成为热点。文章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北省11个城市进行了实证分析,从综合实力、科研教育、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对各城市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排名,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发展都市型工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都市型工业是一个崭新的工业经济形态,它在产业构成、空间布局和企业特点上都具有独特之处。将都市型工业与城市工业布局联系起来,探讨都市型工业对城市工业布局的影响,对发展都市型工业与优化城市工业布局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用集群内部同质企业数量表征集群内部竞争程度,建立数学模型分析集群内部竞争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集群内部竞争对技术创新既具有促进作用又具有阻碍作用;集群内部的激烈竞争迫使企业之间开展创新竞赛,进而使得每个企业增加创新投入;集群内部竞争的加剧又使得每个集群企业的利润下降,从而导致用于创新的资源减少;两者的共同作用使得集群内部竞争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曲线呈倒U型。  相似文献   

12.
现有研究大多基于平台搭建者视角探索工业互联网的优势,对参与企业在嵌入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后为何能够提升创新绩效的原因探讨不足。基于资源编排理论,探讨平台生态嵌入对参与企业探索式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嵌入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有助于参与企业探索式创新绩效提升。其中,异质性资源获取和能力重构在两者间均发挥中介作用,且异质性资源获取和能力重构具有链式中介效应。结论有助于打开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嵌入行为对参与企业探索式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黑箱”,不仅能丰富平台生态嵌入相关研究,而且可为参与企业嵌入平台生态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在当前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企业间竞争不仅是产品竞争,更是商业模式竞争。基于组态视角和集合论思想,从企业网络与大数据能力匹配视角,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对15家新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案例进行研究,构建新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匹配模型。结果发现,有4类促进新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牵引条件构型:网络体系建立助力型、资源整合能力促进型、深度分析能力弥补型和信息资源共享推动型,且每条路径间存在等效性。结论丰富了商业模式创新领域研究,可为企业实施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以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创新激励政策对国有和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异质影响,弥补了现有研究假设创新激励影响同质化的不足。文章研究发现,相同的创新激励对国有和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是不同的:增强竞争有利于国有企业但不利于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刺激性产业政策和财务宽松度提高则不利于国有企业但有利于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此外,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两种不同政策对相同所有权性质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了"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创新产出"的理论框架,利用2005—2010年广东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相关数据,采取密切值法对广东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创新投入对技术创新产出的作用更直接;广东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对内部R&D、技术引进和购买的大力投入是其技术创新能力得以提高的主要原因;企业中科技机构覆盖面不足、引进-消化吸收比例不当使得广东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暂时落后于浙江和上海。  相似文献   

16.
邵云飞  杜欣  尹守军 《技术经济》2011,30(10):10-15,44
根据装备制造型企业的特征,分析了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探索了影响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即技术创新战略、技术能力、人才机制以及所属的产业集群环境。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典型的装备制造型企业——"东汽"进行案例研究,分析了上述四个因素是如何促进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  相似文献   

17.
荣帅  李庆满  李乃文   《技术经济》2017,36(8):24-30
考察了产业集群企业间的研发竞争和知识溢出对集群企业采纳潜在主导设计的影响。通过数理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到如下结论:集群企业间的研发竞争有利于主导设计的形成;集群企业间的知识溢出对主导设计的形成也有正向影响;企业间的研发竞争正向调节知识溢出与主导设计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产业集群创新特征和我国产业集群面临主要问题基础上,从创新能力要素角度建立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比较框架韬,包括技术、吸引力和开放型支持三个方面要素。运用韬框架比较分析我国典型高科技产业集群——中关村同发达国家产业集群——硅谷的创新能力,比较结果显示我国产业集群普遍面临技术水平偏低、缺乏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以及资本市场缺少对创新企业战略性长期资金支持的问题。根据韬框架的分析结果提出提升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创新网络既是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有力保证。双元创新包括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是企业创新过程中的两种模式。通过构建企业网络能力与双元创新概念模型,提出企业网络能力与双元创新正相关假设,通过收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科技行业企业315份有效问卷进行模型验证。研究结果显示:网络能力与网络位置跃迁对企业双元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网络位置跃迁在企业网络能力与双元创新之间起中介作用;环境不确定性在企业网络能力与网络位置跃迁的正向关系中起显著负向调节作用;创新支持氛围对企业网络能力与双元创新、网络能力与网络位置跃迁关系有显著正向调节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