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以1995—2008年人均GDP和GDP为基础数据,结合传统区域差异的统计方法与空间计量经济学软件GEODA,对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成渝经济区整体经济趋同趋势不明显,经济发展的二元化结构严重且空间惯性强,形成了以成都市为核心的发达区及川北、渝东北落后地带区,核心区的经济极化作用占主导且极化趋势有所加深。川渝内部差异和五个次级经济区之间差异及成都经济区内部的差异分别是成渝经济区总体差异的在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上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2.
黄森  蒲勇健 《财经科学》2012,(2):103-110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惟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在中国各个区域发展版图中,成渝经济区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最重要的是在于能否合理地重组其现有的空间经济结构。从产业演替的历史进程看,空间经济结构重组的一大主要动力是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近来,随着成渝经济区产业布局规划的出台,本文基于空间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建立合理的模型,并结合川渝两地的实际情况,对川渝产业布局规划合理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人口与经济在空间上的联系,存在一定的演变规律,这也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之一。选取人口和GDP两大指标,根据地域重心和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运用arcgis等软件制作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地理坐标轨迹图变化图表,分析其变化趋势和驱动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表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人口和经济分布具有较大的不均衡性,人口分布主要体现为向交通干线和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其周围人口密度远远大于其他区域人口密度;经济分布主要体现为交通干线周围优于其他区域,而且人口和经济重心的总趋势是从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4.
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要素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成渝经济区147个区、县级行政区整合为124个研究单元,运用城市中心性、经济联系强度和空间断裂点等模型,分别对2015年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点、线、面"要素特征进行刻画,得到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格局的总体形态。研究发现:1成渝经济区城市群中心城市体系可划分为三级,其中成渝"双核"城市为一级中心城市,绵阳、南充、宜宾、万州等四个城市为二级中心城市,乐山、内江、达州、永川等4个城市为三级中心城市;2成渝经济区城市群形成了"3—7—4"三个等级的空间轴线网络,以3条成渝互通通道为第一等级,7条"双核"对外放射通道为第二等级,4条地市间互通通道为第三等级;3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经济腹地范围囊括现有成渝经济区中的117个区、县级行政区,边缘地区的30个区、县未能纳入;4成渝经济区正经历从行政经济向区域经济过渡的关键阶段,成渝城市群是推动成渝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5.
房君 《经济研究导刊》2011,(15):148-149,276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中国各地区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间的合作和协调发展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成渝经济区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对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和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开发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从成渝经济区区域内部协调发展的目的与原因出发,结合成渝经济区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其在区域协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如何有效促进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成渝经济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渝经济区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成渝经济区的良好发展,对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长江上游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本文从成渝经济区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成渝经济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陈婷婷 《时代经贸》2008,6(10):104-105
成渝经济区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成渝经济区的良好发展,对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长江上游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本文从成渝经济区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成渝经济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的经济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经济空间格局一直是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一个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在社会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仍在拉大。可见,西部地区的经济空间布局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格局现状以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和探讨如何优化西部地区的经济空间格局,从而推进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缩小其与全国差距。研究结果建议,在未来进一步深入推进西部开发中,继续实施"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空间战略,重点建设北部湾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黔经济区、呼包鄂榆经济区、天山北坡经济区、兰州—西宁经济区,以及昆明—瑞丽国际通道。  相似文献   

9.
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实力的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基于成渝经济区2000年、2007年的县域经济发展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主成分分析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对经济区近8年的经济发展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有所减小,但仍比较明显;县域经济总体呈"凹"型格局,城镇沿长江干支流、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轴线布局的特征明显;成都和重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双核,但两个城市呈离心发展,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经济区中部存在较大的经济低谷;县域经济实力的空间变化呈圈层结构,遵循空间距离衰减规律;2000—2007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集聚的空间范围扩大,由犬牙交错的斑块状分布向连片的面状分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中心职能指数、可达性、城市间经济联系量引力模型等方法,对成渝经济区地级及以上16座城市的经济联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成渝经济区整合发展的思路和建议,即一级中心城市做大做强,积极培育二级中心城市,消除行政壁垒,培育川渝毗邻地区的经济增长极,打造成渝两地之间发挥中转与承接作用的中心城市,全面提高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实现区域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成渝经济区金融合作与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丽 《财经科学》2013,(2):65-71
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应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的目标有机结合,实践证明,金融、尤其是区域金融合作对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有着显著的支撑和推动作用,能有效提升其后发优势。本文立足于成渝经济区的经济、金融发展现实,分析成渝经济区金融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推动成渝经济区金融合作的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基础、潜力与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凤君  刘鹤  王岱  许旭 《经济地理》2011,31(12):1988-1994
成渝经济区作为我国区域总体战略的重要指向区域,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基于全国战略视角,从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城镇分布、交通体系、人力资源等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基础;分析了成渝经济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经济区内部空间的发展潜力,提出了成渝经济区未来的发展方向,目的是为成渝经济区更好的贯彻国家区域总体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3.
成渝经济区的地域范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方 《经济师》2006,(10):275-276
文章通过对经济区概念的解释,遵循经济区划的基本原则,在综合比较了与成渝经济区相近的各种概念及其地域范围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成渝两地及其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实际情况,以及该区域内部交通条件现状及规划,明确了成渝经济区的地域范围,以适应跨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计量测评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成渝经济区内五大次区域的人均GDP指标,通过相对指数、绝对指数及相对发展率,对各区域1998—2007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五大区域的经济绝对差异仍然较大,相对差异在2003年后有所减小并趋于稳定。最后分析了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调整国土空间结构是优化要素配置、促进区域协调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重心模型和重心分解模型对中国区域经济重心的演化进行了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2003年和2004年是中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转折时期,在此之后中国区域经济重心走向均衡化。在驱动机制上,2003年之后政府干预的作用趋于减弱,人力资本成为驱动经济重心向中西部漂移的新力量。在演化力度与演化次序上,固定资产投资、GDP、进出口总额和消费重心构成了雁阵漂移模式。  相似文献   

16.
成渝直线经济联盟处于成渝经济区的腹心地带,是推动成渝经济区第四增长极的重要力量.打造成渝直线经济联盟是推动成渝经济区均衡发展的现实需求、实现成渝经济区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连接欧亚大陆桥及东南亚走向全球的必然要求.为实现成渝直线经济战略联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健全有效的体制机制作为保障.本文主要从政府间合作、产业发展、有效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这几个方面提出合作机制,为直线经济联盟经济带的运行提供制度性保障.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区域污染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引入重心的概念,利用经济空间结构的重心计算方法,采用1986-2007年中国各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区域污染等数据,计算出各年的区域污染重心和经济重心的演变路径,从移动距离、移动方向、路径对比、空间相关性分析等多角度阐述了经济重心与区域污染重心的动态变化及空间联系.结果表明:从整体演变轨迹看,所有重心均向偏南方向移动,相互间空间关系较为紧密.  相似文献   

18.
成渝经济区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成都、重庆两个特大中心城市,在没有次一级的中心城市支撑下,造成了对本区域的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的"虹汲效应",内江、自贡等成渝经济区的中部地带发展陷入了"塌陷"的境地。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方向是推行"多极多点"发展战略。由于内江、自贡等城市之间独特的条件和基础,推动内自一体化发展成为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的首选。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已形成了"三大增长极",即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京津冀经济圈,无论从经济总产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水平,还是从产业规模、利用外资总额来说,上述三个经济区被认为是产业集聚效应发挥最好、周边经济带动能力最强的三大经济区。这意味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成渝经济区的建立成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  相似文献   

20.
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文亮  陈文峰  孟德友 《经济地理》2011,31(10):1585-1591
通过构建区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熵权TOPSIS法对中原经济区2000、2005和2009年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与比较;进而采用马尔可夫链和ESDA法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区域差异不断拉大,两极分化趋势增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呈集聚分布;从热点区分布看中原经济区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东西差异,从热点区演变看中原经济区尚未形成稳定的空间发展格局;给力培育地区经济增长极和主导发展轴、优化空间开发格局,深化区域分工与合作,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