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流动人口为社会注入活力,对经济文化建设有巨大贡献,是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体现。而农村剩余人口又是城市流动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根据公安人口统计及犯罪信息的各种数据表明,我国城市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犯罪比重不断增加,尤其是在一些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流动人口犯罪成为现阶段刑事犯罪案件剧增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流动人口的不断增长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的一种重要的人口现象.当前规模巨大的人口流动给重庆市带来了一系列不可忽视的压力和问题,其中农村进城民工违法现象不容忽视.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重庆的具体情况,通过综合治理,科学引导,加强外来民工的合法权益的保障,加强社区建设和社会整合,才能使外来民工犯罪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福建、广东、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相继出现了民工短缺现象,仅珠三角地区就缺工200万。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的我国,竟然大范围地出现劳工短缺,是什么使得空缺岗位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之间形成了断裂?主要原因在于农民工的劳动条件恶劣,工资水平过低,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是民工对不公平待遇说“不”的结果。这是中国国情现象的一个重大变化。其背后,是社会和市场的劳资博弈。  相似文献   

4.
直面大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失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3年和1994年我国掀起“民工潮”高峰以来,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简称外口)问题一直是人们的关注焦点之一。目前国内对流动人口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大多数的研究都把加强管理力度视为一个最主要的解决办法,而很少从管理体制本身和外口问题产生环节进行分析。针对这一缺漏,笔者走访了上海市P区L街道外口管理机构以及外口集聚区,试图在管理与被管理的互动关系中探求答案,并从管理角度探索改善途径。外来流动人口的分类流动人口,是一个外延范围十分广泛的概念,现实中人们往往将“流动人口”与“农民工”混同使用。现…  相似文献   

5.
社会“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弱势群体是指创造财富、聚敛财富能力较弱,就业竞争能力、基本生活能力较差的人群。帮助和解决“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必须从建立综合性的城市社会救助系统、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保障责任共担机制、分类分层保障农民工等流动人口的权益、加强贫困群体的人力资源和职业教育等方面,来解决“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从而为实现我国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6.
税收征管领域中,在强调依法征税的同时,却存在忽视纳税人合法权益保障的现象,加剧征纳矛盾,有违社会公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我国现行税收征管制度缺乏对纳税人的权益保障机制和对征管权力的制约,纳税人往往申告无门,亟待改进.本文分为五部分:在提出问题和分析考察我国纳税人合法权益保障制度缺失的具体表现之后,简述西方国家对纳税人合法权益保障的主要做法,从制度保障与制约征管权力两个角度提出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制度设计,最后,以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实现税收正义为取向给出“四维一体”的结论性思路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问题成为当前我国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的关键问题。本文阐述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等相关理论,分析了流动人口城市融入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城市应从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健全流动人口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丰富流动人口业余文化生活、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和社区建设等方面提升。  相似文献   

8.
上海城市的劳动力新移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在中国学术界和政府相关部门中,有关对中国城市农民工的理解多半是放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人口”、“外来人口”等既有的框架内来进行探讨与解释的,其政策的落脚点和解释的出发点都放在“外来”和“流动”上。如果说这些农民工在20世纪80年代进城的初期,其特征多半是流动人口或外来人口,还可以理解,那么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那些已经生活在城市数年甚至10多年的农民工,难道还是城市的“流动人口”?他们是否有长期移居城市的愿望与期待?  相似文献   

9.
提高社会信任水平对于流动人口提升社会资本、融入流入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用流入地与流出地的方言距离作为两地间文化差异的代理变量,创新性地将方言距离和城市规模纳入同一分析框架研究两者对于流动人口社会信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CLDS数据和有序Probit模型研究发现,方言距离或流入地城市规模越大,社会信任水平越低;在方言距离不变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方言距离对社会信任的负向影响减弱甚至消失。机制研究发现,方言距离对流动人口社会信任的负向影响,是内置于两地之间文化差异对流动人口社会信任的影响,它既不能通过主观心理因素传导,也无法通过良好的社区(村)生活环境来消除,但可以通过提高城市包容性来消除;城市拥挤效应,特别是房价水平过高是城市规模降低流动人口社会信任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结论表明进一步提高城市包容性、降低城市拥挤效应对于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流动人口作为一种制度性安排,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社会转变的必然结果。在对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障碍及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就近年来融合变化中的嘉兴市流动人口状况及特征进行分析,从民生视角就流动人口融入城市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城市房屋拆迁,既关系到拆迁人和被拆迁人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城市规划的具体落实,是一个敏感而又普遍的社会问题。因而在拆迁过程中,必须给予被拆迁人合理补偿,对其进行妥善的安置。但在目前的城市房屋拆迁领域中,被拆迁人权益保护的现状令人堪忧。房屋拆迁管理制度不完善、拆迁补偿标准过低等都是造成被拆迁人利益受到损害的原因。只有建立房屋拆迁价格评估制度,完善我国城镇房屋拆迁工作,才能从根本上保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先后制定的四部宪法中 82年宪法对民事权利规定较为充实。 82宪法又分别于 1 988年、1 993年、1 999年进行了修改 ,从而基本确定了民事权利的法律保障体系和公民的民事权利本位观念。我国民事权利保障的宪政化进程决定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公民法治意识和国家政治权力。我国民事权利宪法保障完善的方向是 ;确立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确立法不禁止即自由原则、务求民事权利保障真实。  相似文献   

13.
除了法律制度外,一个好的诚信环境及信誉机制是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政部门要转换管理职能。在行政管理中,特别要保护投资的合法权益,规范行政行为,正确认识政府监管职能,建立畅通的企业信息管理及传输机制,以利于建立市场信誉机制。  相似文献   

14.
保障人权是宪法的最终目的,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是每个公民都应享有并受国家保护的人权,农民的权利应受到宪法的平等保护。事实上,一方面由于缺乏健全的违宪审查机制及相应的制度设置,农民的宪法权利无法获得充分保障,另一方面,在宪法及相关法律规定中存在着对农民法律上歧视,农民缺乏平等权利。因此,必须从宪法的角度保护农民的权利。  相似文献   

15.
为充分利用农村土地,为农民争取最大收益,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实行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设立企业的方式,以此加大土地利用率,实现最大收益。但是由于我国未出台其他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因此,此种改革必然会引起诸多法律冲突。而通过设立《农业公司法》或者进行彻底的“第三次土地革命”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法律冲突。尤其是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更可以根治我国由国家、集体二元土地所有权结构所引起的一切问题,应被立法者重视。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是人民的意志,而且也升华为执政党的主张。在这个利益分化的时代,如果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和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将成为社会不稳定甚至动荡的根源。自由与和谐是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律社会价值,我们应当从法律制度层面加强弱势群体的人权保护、实现利益的公平分配、创造社会自治机制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金融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金融理财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而人们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则使金融产品的消费演变为大众消费。然而,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以及消费者对各种信息的辨析能力不高,容易导致金融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切实有效地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抢劫虚拟财产的行为不以犯罪论处,势必放纵这种极具社会危害性的不法行为,使人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最具制裁力的刑法保护,这其实背离了刑法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和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从而最终有违刑法“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9.
我国《行政处罚法》创设的听证程序十多年来有效地保护了当事人的程序权利,是我国行政行为立法和市场经济制度构建的一大进步。但在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听证参加人平等权利的保障以及听证组织安排等方面的规定与行政程序基本原则和立法目的的实现尚存差距。随着其他行政行为开始引入听证制度,关注并研究以上问题对于阶段性总结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