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5 毫秒
1.
日本和韩国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外资主要来源地,双边贸易和投资日趋活跃,经贸关系不断深化.分析日本、韩国对华产业转移对我国贸易和我国对日、韩两国出口贸易所产生的效应,能够更好地指导中日、中韩经济合作实践,促进双边经济合作发展.实证分析表明,日本对华产业转移与我国贸易之间为互补关系,韩国对华产业转移和我国贸易之间则为替代关系.日、韩两国通过产业转移对华投资促进了中日、中韩出口贸易的增长,其中中韩出口贸易受到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有关外商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已经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大量文献讨论了投资对贸易流量的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检验,分析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于中日双边贸易所产生的效应.结果表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对日进、出口均表现为一种显著的协整关系;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看,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对日本的出口具有显著的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但与中国对日本进口仅有单向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中美贸易的迅猛发展,中美贸易差额迅速扩大,贸易结构严重失衡。同时,美国在华的直接投资额也在逐年加大,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这种失衡。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种失衡引起的贸易摩擦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本文利用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了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美国出口贸易额下降,投资与贸易是一种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的签署,使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呈现了新格局。为了研究东盟在华直接投资对中国东盟贸易的影响,本文通过向量自回归理论的脉冲响应函数,对东盟在华直接投资与东盟对华出口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盟对中国的出口、东盟在华直接投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东盟对华直接投资对东盟向中国的出口贸易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日贸易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中对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不断提高,因而其对中日贸易关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日贸易规模的影响主要通过替代效应、诱发效应、逆出口效应、贸易转向效应表现出来。总体说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日贸易的替代效应很小,而对中日贸易发展的推动作用则非常明显.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日贸易商品结构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日本对华出口的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降低,而各种关键零部件和生产设备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对日出口中工业品的比重、特别是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则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经济受美国等大国的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分析1979年到2005年美国在华直接投资和中美贸易的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美国在华直接投资与中美贸易的关系,结果表明,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与中美贸易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对中关贸易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建议在新形式下引导美在华直接投资和中美贸易相互协调发展,化解中关贸易之间的纠纷,同时使我国引进外资与对外贸易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7.
日本是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和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国。本文以电气机械产业为例,运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日本对华FDI对中日贸易以及对我国竞争优势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协整检验结果表明,日本对华FDI对中日双边贸易、中日产业内贸易以及中国相对于日本的生产优势和组装优势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误差修正模型进一步检验了日本对华FDI与双边进出口、产业内贸易以及中国竞争优势结构之间的长期和短期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8.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贸易具有进口替代、出口创造和进口引致效应.本文通过分析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欧贸易的效应后得出: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对华出口创造效应强于进口引致效应,与日本对华FDI的贸易效应相反.对此,笔者通过比较欧盟、日本对华投资特点加以解释,以为中国调整FDI政策促进经济良性发展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贸易具有进口替代、出口创造和进口引致效应。本文通过分析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欧贸易的效应后得出: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对华出口创造效应强于进口引致效应,与日本对华FDI的贸易效应相反。对此,笔者通过比较欧盟、日本对华投资特点加以解释,以为中国调整FDI政策促进经济良性发展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日本对华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研究(1983-2001)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日本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国和外资来源国之一 ,研究中日之间贸易和投资的内在联系 ,有助于对日贸易和投资政策的合理制定。本文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中日之间贸易和投资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和中日贸易之间存在着长期的互补关系 ,FDI和制成品的出口具有双向的因果关系 ,但 FDI对进口水平仅有单向的因果关系 ,同时还发现FDI和进口贸易在短期存在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11.
后危机时代人民币汇率的中美博弈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界定美元和人民币在全球货币博弈格局中所处的不同位势,认为中国在与美国进行非合作型纳什博弈过程中,应坚持以我为主,与其展开一报还一报的重复博弈策略,而实证结果也显示,中国对美贸易账户顺差与人民币所谓被低估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贸易及投资中的汇率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建交20周年以来,两国的经贸往来与务实合作呈现出勃勃生机,双边贸易实现跨越式增长,项目投资实现飞跃式发展。但随着中乌经济的广泛开展,在积极开发双边贸易及投资潜力的同时,中乌双方又面临着美元汇率的风险。因此,本文在阐述了中乌双边贸易与投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贸易及投资中的汇率风险;最后提出了解决中乌双边贸易汇率风险的对策建议,认为积极应对美元汇率风险是推动中乌双边贸易及投资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美中贸易逆差额不断攀升导致双边贸易争端此起彼伏,严重影响了两国正常的经贸关系和政治互信。美方将贸易失衡归咎为人民币汇率,而中方则指出两国贸易失衡的症结并非人民币汇率,压迫人民币升值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双方冲突和利益博弈行为日趋严重。在此背景下,作者以1990-2011年的美中贸易、汇率等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和政治因素出发,将人民币汇率、国际投资、全球分工、统计误差和消费储蓄等因素纳入分析,从多维视角对美中贸易逆差成因进行了定量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美中贸易逆差的成因缘自美国、东盟对中国直接投资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和澳门地区对中国内地的直接投资、双方的统计误差以及人民币汇率三组因素,人民币汇率并非美中贸易逆差的主要因素。在基于资产所有权的贸易净额统计方法下,作者对美中贸易的历年贸易净额进行了重新估算。美方数据结果显示,在美国报道的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中,其数据统计被夸大;而中方数据结果显示,中国直到2006年才从对美贸易逆差转为顺差。作者认为,人民币汇率并非美中贸易失衡的主要因素,该问题之所以争论不断,主要是源于美方经济问题政治化的诉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协整向量自回归模型(cointegrating VAR)、误差修正模型(VEC)和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研究人民币对美元双边实际汇率、人民币多边汇率变化与中美双边进、出口及贸易差额的关系,并在模型中引入供给弹性和政策变量以提高检验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是影响中美双边贸易的重要因素,人民币汇率升值可以改善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其效应在短期内即可显现,但对双边进、出口的影响则取决于人民币对美元双边实际汇率变化与多边汇率变化的综合比较,两国经济增长均将扩大我国对美出口和美、中贸易逆差,而贸易政策对双边贸易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5.
There is surprisingly little cross investment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the two largest economies in the world. Only 1.5% of the stock of U.S. direct investment abroad was in China at end-2015. The stock of Chinese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S. is also lower than would be expected given that the U.S. is the world’s largest recipient of FDI.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the flow of direct investment from China to the U.S. has accelerated rapidly, and if current trends persist within a short time there will be a larger stock of Chinese investment in the U.S. than of U.S. investment in China. The small amount of U.S. investment in China can be traced to two primary factors: first, poor protection of property rights, includ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PR), which limits the potential benefits that U.S. firms can receive from their technology and brands; and China’s restrictions on direct investment in many sectors important to U.S. firms. Among G-20 countries, China is the most restrictive in terms of openness to direct investment. The relatively small amount of Chinese investment in the U.S. can also be traced to two factors: first, much of the initial impetus for Chinese firms to go out was to secure natural resources, while the U.S. is not a resource-rich country relative to its GDP or population; and second, the national security reviews of 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S. have soured many Chinese investors on the U.S. market. The two countries have agreed to negotiate a 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y (BIT). This could open the doors to large amounts of investment in both directions if it addresses key issues. For U.S. firms, access to more sectors and better protection of IPR are crucial. Chinese firms seek a less politicized environment in which to invest. In its Third Plenum decision of 2013 the Communist Party leadership indicated its intention to open more sectors to foreign investment and competition. A BIT could help lock in these necessary reforms.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explores four empirical relationships reflecting the impa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employment of unskilled workers: (i) the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 exports and embodied educ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goods; (ii) the changes in domestic prices accompanying changes in net exports; (ii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l or potential import competition and defensive measures such as more investment or increasing the skill level of the labor force; and (iv)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ign trade and domestic prices. None of these exercises suggests that foreign trade has much impact on the employment of less skilled U.S. workers.  相似文献   

17.
熊珍琴 《改革与战略》2011,27(4):176-178
文章认为,中美贸易逆差近年来大幅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发达国家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密型环节转移到中国,实际上等于是把东亚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前对美、欧的顺差转变成中国对美、欧的顺差,将它们过去与美国的贸易摩擦转换成为中美贸易摩擦。为理顺中美经贸关系,应加快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大力推进走出去的战略和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  相似文献   

18.
反倾销与美中双边产业内贸易:经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反倾销与美中双边产业内贸易关系问题,运用GL指数和二元Logit模型研究发现,1995~2006年美国对华反倾销摩擦张力较大的20类涉案产品,其产业内贸易指数都比较小,且美方处于较大的贸易逆差失衡压力,这些成为引发美国对华不断发起反倾销贸易摩擦的实质原因。并且,从经验上否定了反倾销密集程度与美中双边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正相关关系。结论是,美中双边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较低,且美国处于贸易逆差失衡的产品最容易招致美国对华反倾销行为。  相似文献   

19.
中美反补贴争端的起源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中美两国贸易的快速发展,两国之间的贸易争端也日渐频繁,不断增加。中美两国有关反补贴争端就是近年来新产生的一种贸易争端。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奉行不对"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反补贴法的政策,然而,在美国贸易保护政策进一步抬头、国会压力不断增大以及国内一些产业的产品竞争力不断减弱的背景下,美国政府首次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进口产品适用反补贴法。这一做法,必将使中美反补贴争端愈演愈烈。中国政府和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决不能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