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上市公司大股东(或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已成为公司治理中的第二类代理问题。大股东凭借其实际控制权“掏空”上市公司,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本文在相关学者“掏空”行为方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披露的上市公司“掏空”行为方式的研究,发现、总结“掏空”行为信息披露的特征,并以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完整性和真实性为准绳,提出通过事前披露、强化证券交易所的监管作用、完善民事赔偿制度、建立信息披露评级制度以及诚信文化建设等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以有效制约大股东的“掏空”行为。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公司政治治理对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有效性,以及这种有效性如何因政府干预和财务风险的不同而发生改变。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新兴加转轨的特殊制度背景下,公司政治治理这一制度安排,形成一种制度压力,能有效地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公司政治治理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治理效应随政府干预水平和财务风险大小的不同而变化,政府干预水平越高,财务风险越小,公司政治治理效应越好。研究结论有助于从公司政治治理层面理解大股东掏空行为,为政府部门监管上市公司大股东、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提供直接的微观证据和参考价值,同时也为上市公司治理及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狄灵瑜  顾媞 《新智慧》2009,(2):53-55
近年来,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和信心。本文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分析了西水股份中小投资者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深入剖析控制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盈余管理的一个动机:大股东掏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出发,研究了大股东由于掌握控制槔而有机会实施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及大股东掏空为什么是盈余管理的动机,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三种可能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会降低资产负债率,控股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会提高资产负债率,大股东控制的上市公司同时存在着股权融资偏好和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通过对2007年和2008年上市公司数据的分析发现:大股东持股比例对资产负债率没有显著影响;股权性质对资产负债率、留存比率、负债结构有影响,其中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长期负债比率最高,自然人控股企业留存比率最高、资产负债率最低。  相似文献   

6.
从会计稳健性的角度出发,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2~2004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大股东与管理当局之间的利益冲突在通过控制权市场、会计政策选择权等机制作用后,大股东与管理当局之间在会计稳健性方面出现利益协同的情况,大股东与管理当局在确认会计信息方面对会计稳健性产生相同的负面影响,表现为大股东与管理当局会削弱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从而使大股东通过及时确认"好消息"以及滞后确认"坏消息"来掩盖对中小股东的"掏空"行为。研究还发现,与私有控制人相比,国有股东控制的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对会计稳健性的负面影响更为明显,这一结论部分地印证了La Porta等人关于上市公司代理问题主要存在于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论断。  相似文献   

7.
公司股东之间存在典型的利益博弈与制衡机制,但当制衡机制对大股东行为监督失效时,大股东即可随心依据其获利意图,对目标公司实施“支持”或“掏空”的关联交易行为,对公司的盈余质量造成重大影响。本文以2006--2008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来检验股权控制、关联交易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为集团型企业时,上市公司发生关联交易的频率提高,并与控股股东所受制衡力显著负相关。我们还发现当集团型控股股东的经济性质为国有时,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将会提高。  相似文献   

8.
大股东侵害行为和中小股东权益维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上市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问题。大股东在中小股东缺位的条件下,通过关联交易、挪用甚至侵吞上市公司资金等行为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本文对这种侵害行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就如何雏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提出了若干看法。  相似文献   

9.
股东利益的保护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有效保护是经济法效率和公平原则的根本要求。长期以来,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如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上市公司占用中小股东资金等现象普遍存在。为此,2005年公司法的修改,将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放在一个重要位置,在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方面有许多制度创新点。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资本市场在实现“全流通”之后,大股东采用操纵利润和股价、并购重组等更为隐蔽和复杂的方式对上市公司进行掏空。导致大股东掏空行为产生的因素主要有内外两个方面。内部因素包括存在缺陷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小股东严重的投机理念和大股东“经济人”的自利心理。外部因素包括趋于严峻的融资环境和经营环境、监管不力的监管环境以及形同虚设的外部审计。建议从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完善外部经营环境和融资环境等方面来减少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发生,保护广大中小股东的权益。  相似文献   

11.
基于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特殊背景,从大股东利益侵占和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出发,利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642家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出于利益侵占的目的,具有较强的现金股利偏好,而机构投资者和管理层持股并不能有效地限制大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股权分置改革优化了股权结构,减少了大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从而增加了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控股股东控制是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的基本特征,股权集中类上市公司治理的核心就是解决控股股东为实现"超控制权收益"而"掏空"上市公司的问题,控股股东"掏空"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的普遍现象。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对掏空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动机、途径、影响因素及如何抑制掏空行为进行综述,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娄权 《当代经济管理》2006,28(3):97-100
以深圳证券交易所2004年度48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控股股东与资本结构之间的经验关系,进而考察控股股东的作用,究竟是隧道挖掘还是利益趋同。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公司治理、盈利能力、公司规模、特别处理以及行业的综合影响之后,资产负债率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证据表明,资产负债率与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呈U型曲线关系。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45.9%时,证据支持隧道挖掘效应,控股股东会选择较少的负债,而把资金留在公司方便自己的掏空行为。反之,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45.9%时,证据支持利益趋同效应,它会选择较多的负债,充分利用负债的财务杠杆和税盾作用,用心经营公司。该U型曲线关系揭示了控股股东存在相机选择资本结构的行为,同时存在隧道挖掘效应和利益趋同效应。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现象大量存在,即所谓的利益侵占效应;在国外,控股股东使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增强的案例却不乏少数,即所谓的利益趋同效应。本文旨在从该现象入手探讨我国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5.
大股东制衡与独立董事制度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导致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利益不一致,大股东有动机也有能力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目的在于希望独立董事能够独立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发挥对大股东的制衡作用。事实上,目前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由于独立性的缺失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而,改进独立董事的提名程序,健全关联方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确保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现象大量存在,即所谓的"利益侵占效应";在国外,控股股东使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增强的案例却不乏少数,即所谓的"利益趋同效应".本文旨在从该现象入手探讨我国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7.
产权制度、法律保护等市场化进程可以减少控制权的私人收益,降低控股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害。以2007年—2010年沪深A股3 017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干预、产品市场发育和法制环境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所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越高,即政府干预程度越低,产品市场发育程度越好,法制环境越好,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越少。  相似文献   

18.
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对资本市场的破坏有很大的影响,这种行为已经引起了多方面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审计师的意见能对控股股东的这种“掏空”行为进行遏制,同时大事务所在监督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能起到比其他事务所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意愿不断增强,但现金股利发放差异较大。有些上市公司发放少额现金股利,而有些上市公司却进行高额派现分红。聚焦于终极股东特征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并考察董事会特征在终极股东特征与现金股利政策之间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表明:(1)现金流权与现金股利政策负相关,并在一度程度上呈现U型非线性曲线关系;控制权与现金股利政策显著正相关;两权分离度与现金股利政策显著正相关。这表明现金股利政策既是终极股东掏空的工具,也是掩饰掏空的面具。(2)第二大股东至第十大股东股权制衡很难制衡终极股东隐蔽的掏空行为。(3)两职合一能够增强终极股东特征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4)董事会独立性显著减弱终极股东特征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研究结论能够为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研究提供新证据。  相似文献   

20.
以驰宏锌锗面向大股东定向增发为案例,对大股东控制下的上市公司将股改与定向增发捆绑于一起的真正原因进行剖析,结果显示:大股东通过将股改和定向增发捆绑于一起来操纵定向增发发行价格和利用低质资产认购股份,巩固了其在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地位,获取了控制权收益,从而使得中小股东的利益受损。另外,作为市场运行机制规则制定者的政府所设计的非公开发行制度存在的缺陷致使大股东利用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方便地通过定向增发这一关联交易"谋求"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侵害了小股东的利益,加剧了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