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8 毫秒
1.
李艳玲  张莉萍 《新智慧》2005,(11):64-65
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难以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独立董事的关键在于独立,但其软肋也在于独立。与上市公司没有利益关系,看起来是保证独立董事公正的条件,但独立董事实际上是受聘于大股东,却又要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和大股东抗衡,这显然不符合大股东和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利益。在权责不对称的情况下,独立董事也没有足够的动力为中小股东的利益与大股东抗衡.因此出现独立董事纷纷辞职或成为“花瓶董事”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难以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独立董事的关键在于独立,但其软肋也在于独立。与上市公司没有利益关系,看起来是保证独立董事公正的条件,但独立董事实际上是受聘于大股东,却又要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和大股东抗衡,这显然不符合大股东和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利益。在权责不对称的情况下,独立董事也没有足够的动力为中小股东的利益与大股东抗衡,因此出现独立董事纷纷辞职或成为“花瓶董事”的现象。二、由利益相关者提名独立董事有利于企业业绩的提升和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谢德仁(2005)从现有国外独立董事与公司业绩的资料汇总看出,董事会的独立性与企业业绩两者的相关性要么不明显,要么呈负相关,这说明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并不是提升公司业绩和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法宝。而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现象同时存在,使得中小股东的利益得不到保护。根据科斯理论,企业由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而非股东所有。企业在本质上是一组不完备的契约,各要素的拥有者(如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即狭义的企业利益相关者)以其拥有的具有排他性的财产所有权进行缔约,作为交换,他们相应地分享企业的所有权,而所有权的具体表现则是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相似文献   

3.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趋向一致,然而,由于大股东的明显信息优势,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因而分配公司资源,有可能损害中小股东利益。文章通过研究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比例及其背景与上市公司绩效的相关性,为独立董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股权分置改革后的短期内,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独立董事的职能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独立董事受大股东的控制,没有主动监督大股东及其代理人的动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落实中小股东的监督权。实行股权分类表决制度,取消大股东对独立董事有关事项的表决权,将该表决权完全交给中小股东,可以保证独立董事脱离大股东的控制,回归到中小股东的利益立场。文章最后还构建了一个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后的新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5.
我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行为较为普遍,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害的重要原因是大股东没有得到相应的监督。近几年,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模式逐渐多样化,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政府监管力度不足等因素使得控股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公司的财产和利润转移出去。本文建议:严格股票发行制度,加大造假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降低小股东的费用,优化股权结构,引入独立董事制度,遏制大股东掏空行为。  相似文献   

6.
现代公司制企业的基本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引进独立董事制度是保障股东的权益,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实现上市公司内部权力制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环节。而独立董事的制衡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独立性这一前提条件,本文从独立董事的产生机理,激励约束机制以及公司治理文化的角度对我国的外部董事独立性进行评价,同时给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立董事制度在国外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自2001年8月至今,独立董事制度正式引入我国已有4年多时间.这一旨在监督上市公司和大股东,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制度在多大程度上起了作用呢?本文分析了我国独立董事制度本身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并就独立董事制度本身和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当前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现象时有发生.针对此现象,是否有必要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已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法律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在对独立董事制度进行了解认识以及研究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后,认为有必要引入该制度,同时对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该制度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欧美国家产生的独立董事制度对于完善中国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增强公司内部决策的透明度,防止大股东在通过黑幕交易中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是大势所趋.论述了独立董事制度产生的原因以及在我国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应注意的同题,并对该制度建设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试论独立董事制度的缺陷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立董事的设立,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免受大股东的侵害。但独立董事在选聘机制、信息来源、专业性及工作时间要求、激励机制与声誉机制上存在较大的缺陷。这些都严重限制了独立董事制度发挥其效用,只有建立相应的制度克服该缺陷,才能确保独立董事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针对近年来理论界对监事会“加强说”和“取消说”的争论,运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监事会制度演进过程中的历史路径依赖特征以及控制权市场、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制度之间的互补关系,并基于现阶段我国控制权市场的不完备性和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独立性悖论”的现实,阐明了加强监事会治理的必要性,提出了以完善监事会制度为突破口来带动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整体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把独立董事的工作看成是一种高认知能力的服务,独立董事能否发挥监督职能取决于他们的决策行为过程。依据决策理论,得出了独立董事要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需要信息、知识和独立性三个要素的支持;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还得出独立性并不是影响我国独立董事制度有效发挥作用的最重要因素,相比之下,信息和知识却更加重要;报酬也不是影响我国独立董事的最重要因素,重要的是独立董事获取信息的能力。这些结论有助于我们从新的视角去改进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  相似文献   

13.
独立董事制度作为一种强化公司监督和制衡机制的制度,有利于解决我国证券公司长期以来国有股权虚置、“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公司内部信息和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公开机制以及监事会形同虚设等问题。但是在具体引进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如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问题、激励问题、权力和责任问题、独立董事的人数及其人员构成等。因此,我们要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增强我国证券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一股独大”股权结构所引发的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在股权结构不合理的环境下,独立董事的有效性难以发挥。引入机构投资者使其与大股东抗衡,可以让独立董事真正独立。通过分析独立董事有效性以及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可以探讨引入机构投资者对独立董事制度的影响,结合独立董事制度与机构投资者,可以提出解决公司治理核心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从独立董事的基本特征、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效果、独立董事激励机制、独立董事选择机制、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关系、独立董事人才市场建立六个角度出发,考察了河北省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执行情况,调查发现现阶段独立董事制度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独立董事专业结构和行业背景构成不是很合理、独立董事定位不明确、独立董事选择受大股东控制、独立董事与监事会职能重叠等。  相似文献   

16.
独立董事制度只有在现代公司制度或公司治理结构真正确立、理顺了委托代理关系之后,才能独立存在。离开了这一基本前提,独立董事制度只能异变成专供摆设的“花瓶董事”制度。  相似文献   

17.
从独立董事与股东间实质性的委托代理关系出发,文章对独立董事“独立性”要求本身、独立性与激励机制及独立性与其决策效率间的三大悖论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报酬机制以及选拔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监事会制度与独立董事制度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监事会制度设计的缺陷 ,以及以“外部”监管为主要特征的独立董事制的引进 ,使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面临新的抉择。作者认为 ,中国应当在完善现行监事会制度 ,保持内部监管体制的前提下 ,适度引进独立董事制。监事会是公司的法定监督机关。独立董事是基于信托而成为公司董事的独立行使监督权的“外部人”。二者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二者在职责的分配上是“多维”分配 ,各有侧重 ,功能互补。  相似文献   

19.
中美的独立董事制度在法制环境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独立董事职能的发挥存在着较大的障碍。引进独立董事制度将与监事会的职权发生重叠,所以我国不应盲目引进独立董事制度;要完善对董事会的监督。关键是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强化和完善监事会的职权并赋予中小股东必要的制衡手段。  相似文献   

20.
独立董事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内容包括独立董事的界定、在董事会中的角色与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机构与外部环境等。积极为中小股东利益服务,国家法规和企业制度的完善等是促进我国独立董事制度改进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