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09年穆迪将债券评级引入评级体系以来,评级制度在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本文国家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到目前为止,评级公司的评级业务已经包括信用债券、抵押债券、中期票据、可转换债券、财产担保债券、保险单、有担保的投资合同、优先股以及所有类型的短期债务和银行存款债务等的评级,本文从西方评级的评级对象入手,对其主要业务及评级分析的重点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近的信用评级为倒,说明国际评级机构对中国主权及商业机构的评级在评级理念、评级方法.评级程序等方面脱离了客观公正性,最后指出了要消除这种评级的负面影响应该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2014年以来,我国高评级企业债券违约事件频发,引起投资者与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评级机构的风险预警能力面临考验,评级质量有待深入审视。本文采用国际评级机构的检测指标“平均违约位置”(ADP),基于2010—2021年存续的信用债样本,测算发债企业主体评级的1年期、2年期、3年期和5年期ADP,对评级准确性进行多期追踪检测。通过检测我国评级行业的总体评级准确性,判别违约企业是否普遍存在评级高估,并对比分析八家主要评级机构的评级准确性。检测结果显示:国内评级机构的评级准确性与国际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和其社会声望也不完全相符。通过面板数据回归对评级准确性的影响因素进行解析,考察发债企业的所有制性质、评级机构的技术水平和声誉资本等特征对评级机构各期ADP (短期和长期准确度)的影响,探析该影响的释放过程,揭示国有企业评级高估逐步暴露的延后性。依据实证结论,为评级行业和债券市场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降低信息成本、便利外部监管、缓和委托代理关系等方面归纳对评级角色与功能的研究,从周期稳定性、评级模型构建等方面梳理对评级及评级转换影响因素的研究,从社会声誉、评级惯性、评级偏好、利益冲突等方面综述评级质量的影响因素,从信息价值等方面分析评级变动的影响,强调多重评级、评级监管、评级在衍生品市场的特殊地位等因素在影响评级质量以及推动危机形成和传导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主权信用评级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权信用评级在金融危机中发挥预警作用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各国政府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主权债券的增多,主权信用评级从商业领域步入政治经济领域,不得不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评级公司在对主权风险进行评级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道德风险、评级失误等,对主权评级过程、模型进行研究、修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标普公司主权评级模型进行了介绍,对主权评级模型提出建议,并对美国主权信用登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李鸿禧 《新金融》2020,(1):54-58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上信用问题愈加严峻,信用评级对于违约预警的准确性、及时性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国际上穆迪、标普、惠誉三大评级机构已建立了较为成熟的信用评级体系,而我国的信用评级业仅仅是刚刚起步。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国际上权威评级机构(穆迪、标普、惠誉、MSCI、德勤等)的信用评级思路方法进行综述并加以对比,涵盖了传统信用评级、市场隐含评级和大数据评级三个评级类型,从评级框架、评级要素、评级方法、难点等多维度进行论述,最后将三种类型的信用评级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了信用评级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基于国际金融风险程度的不断加深,IMF,BIS和许多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信用评级的方法加强金融监管,产银行也开始注重利用信用评级机构的评极结构来改善银行的经营管理,信用评级的服务范围开始扩展到金融监管领域,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也开始着手将信用评级制度引入对商业银行的审慎监管过程,以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提高监管效率,基于这一背景,我们对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磁于银行信用评级(包括个体评级,支持评级和债务评级)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局限性进行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8.
新书速递     
《现代商业银行》2013,(5):96-96
2011年8月S目标准普尔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AA’降至“AA+”,评级展望负面,引起世界一片哗然,而后是日本、欧洲各国,下调信用级别的新闻接连不断。那么,为何信用评级机构在全球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它们采用的评级方法和机制是否合理?信用评级的背后是否隐藏着国家和利益集团的秘密?若评级失公,谁来保护我们的信用?中国的企业为何在海外发债成本比其他发达国家的企业发债成本耍高很多?《评级真相》一书从三大评级巨头对欧洲发难导致欧债危机步步升级开始,对信用评级、评级机构进行深入剖析,解释了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信用评级的中国和世界现状,揭露了美国信用评级下调的背后较量。在新一轮世界经济较量中,中国的信用评级业如何发展,如何与美国三大信用评级巨头进行博弈,如何与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国家进行联合,《评级真桕》一书给出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论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信用评级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莉 《海南金融》2002,(9):9-12
巴塞尔委员会在2001年1月颁布了巴塞尔协议新框架,针对1988年巴塞尔协议执行中表现出来的缺陷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我国在信用评级方面与新协议的要求差距明显,突出表现在外部评级和内部评级两个方面,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信用评级系统的现状,并就如何完善我国信用评级体系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在基础设施建设、债券品种和交易主体及规模等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债券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评级业基础薄弱、准入门槛低,评级机构众多,信用评级的结果缺乏公信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本文将对我国信用债券的评级质量进行探讨,分析我国信用评级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意见。  相似文献   

11.
李二勇  万方  耿得科  何艺  李光跃 《征信》2021,39(11):61-68
近年来,评级虚高、区分度不足、事前预警功能弱等评级行业问题备受市场关注.以2012-2019年中国公司债和企业债评级数据为样本,运用两阶段回归法,分析了投资人付费评级对发行人付费评级的双重影响.研究发现:投资人付费评级助推了发行人付费评级虚高,降低了评级市场效率;发行人付费评级的市场公信力进一步下降.建议加强评级信息公开,扩大半公共产品型投资人付费评级范围,不断提高评级市场效率与公信力.  相似文献   

12.
谢静  苑婷婷 《征信》2016,(12):54-56
在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趋势下,评级业逐步形成了以标普、穆迪和惠誉三大评级机构为核心的国际评级体系.三大评级机构建立了世界霸权,严重威胁各国经济金融安全.目前我国评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弱,主要表现在:监管框架不完善、缺乏核心竞争力、外资机构不断渗透、受制于三大评级机构等方面.建议从完善评级监管框架、支持培育本土评级机构、把握对外开放尺度、加强评级国际合作等方面着手,打破三大评级机构的垄断霸权,提升我国评级业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3.
影响信用评级市场发展与评级产品应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发展和评级产品应用受制于法律法规不完善、评级管理不统一、评级需求失衡、制度机制不协调等因素。应加快信用评级市场管理的法制建设,明确信用评级市场的地位与作用,理顺监管体制和管理机制,加强对信用评级产品应用的政策扶持,提高信用评级市场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4.
信用评级标准的要点及国内外相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以来,在中央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政策指导下,信用评级业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征信管理局,陆续出台了有关信用评级的政策规章?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了金融行业标准《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JR/T0030—2006),包括信用评级主体规范、信用评级业务规范、信用评级业务管理规范等三方面的内容。这是继2006年3月国内第一部规范评级机构业务行为的部门规章《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银发[2006]95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后又一管理信用评级业的重要件,是对“指导意见”的深化和细化,必将对中国信用评级业的规范发展起到里程碑意义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财政研究资料》2004,(6):24-24,F003
在经过了标准普尔、穆迪给中资银行的评级后.银监会也将给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排出座次。近日,中国银监会公布了《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其中银行综合评级分为良好、一般、关注、欠佳和差五大等级.预综合评级将分为良好、一般、关注、欠佳和差五大等级.各家商业银行很快就能“对号入座”。  相似文献   

16.
2004年2月,中国银监会颁布了《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要求逐步开展对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评级。由于这一体系是在美国骆驼群评级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本文集中研究了中美两国监管机构的这两个评级体系。本文在评价指标、评级分类方式、评级结果的运用政策等方面对中国银监会的《体系》与骆驼群评级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希望其不但能对中国银监会的评级体系有一个系统的透视,而且能为该体系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由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看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部评级体系是一个集各种方法、过程和控制的复杂体系,它包括了数据收集、支持评估信用风险的IT系统、内部风险评级的确定、违约和损失的量化过程:我国在构建内部评级体系过程中存在着诸如借款人评级和债项评级无数据跟踪;低风险评级级别少,风险可辨性差;评级方法偏定性等问题,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评级方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内部评级体系。  相似文献   

18.
信用评级(Credit Rating)也称为资信评级、信用评估或信誉评级,起源于19世纪美国的商业信用评级。信用评级是指在信用关系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对金融机构、债券发行机构、个人等市场参与主体,就其违约概率、金融市场工具信用风险程度进行准确判断,并以专门的符号来标明判断结果。  相似文献   

19.
声誉视角下的商业银行风险评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璐 《上海金融》2004,(11):34-37
本文回顾了声誉理论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指出声誉机制对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银行的审慎经营提供了一种激励,分析了银行声誉减轻银行违规动机的作用,提出银行风险评级是一种重要的声誉机制,可以促进银行自律和自发降低金融风险。我国监管当局应结合银行业发展趋势和我国银行业现实经营状况,充分借鉴CAMELS评级等较为科学的评级方法和其他国家银行风险评级经验,对现有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进一步优化,建立起科学、完善的银行风险评级系统。  相似文献   

20.
评级方法论是对信用评级本质的反映。主要包括时点评级法和跨周期评级法。时点评级法主要应用于贷款定价、信用风险监测、限额管理等方面,跨周期评级法主要应用于长期信贷决策和监管资本计算等方面。不同评级方法将对银行信用等级的稳定性、监管资本要求等产生深刻的影响。《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没有对评级方法论的应用做出明确规定。但是要求银行要首先明确内部评级体系的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