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必须深化国际合作,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基于低级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加工制造环节。未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的重点是,突破比较优势陷阱,由全球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延伸。在操作上,可对不同类别的产业分别采取升级对策,并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进行具体规划。  相似文献   

2.
从总体结构上看,我国的工业化还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在技术层面和产业分工上看,也还处在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位置,也就是说,中国工业化还是建立在以低成本和扩大规模取胜的基础上。问题在于.我们现在处于低端的位置是否意味着我们会长期固定在低端的基础上,是否意味着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推断.我们只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领域具有比较优势?对此.人们是存在不同看法的。我们认为,尽管我国目前工业主要还处在技术的低端和产业分工的低端位置.但是从长期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完全可以在世界工业化的领域里,包括从劳动力密集到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广大空间占据竞争优势.寻求大国的新优势就是要在既有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将竞争优势向技术密集的方向开拓。  相似文献   

3.
培育内生优势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外贸的迅速发展和商品出口结构不断升级与外商大量投资相关,贸易优势一直体现在劳动力成本上,为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新与发展能力,避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产业技术陷阱“的现象,就必须积极地培育内生要素优势,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效应,完成贸易增长从总量型到结构优化型、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从低端加工型到中高端增值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我国职工工资从1997年开始进入较快增长阶段,未来一段时期仍将延续工资上涨趋势;但是同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的工资水平仍然很低,我国并不会因新一轮的工资上涨而丧失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我国长期的低工资水平和低劳动力成本妨碍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产业企业赢利依赖低工资导致研发投资不足与创新不足,致使我国多数产业处于国际分工低端;我国工资水平的适度提升,将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5.
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基本水平的要求提高了。随着低端产业逐渐淘汰,产品逐渐向设计和技术的高端发展,简单劳动的需求逐渐减少,劳动力整体水平必须越来越高才能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动态来看,产业升级对城市化投入有积极影响。产业升级将使企业利润空间增大,国际竞争力增强。政府财政收入和个人收入都将得到提高。这将为城市化投入提供根本条件。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产业升级促进城市化的对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产业升级对城市化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分工为逻辑起点,构建分工——市场——制度(DMI)模型分析我国产业集群升级的机理,指出当前产业集群升级面临的问题是:分工价值链低端状态与国内区域分工趋同导致分工锁定;国内市场分割与无序竞争导致市场锁定;社会资本价值的低端化、企业家创新功能缺失与政府职能错位等导致制度锁定等。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培育分工优势、市场优势与制度优势,分别进行产业组织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制度框架升级,是我国产业集群升级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比较优势原理对发展中国家的误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军 《经济论坛》2005,(15):7-9
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科学技术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力量有限,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结构提升缓慢,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也因此在多边贸易协定中受到更大的制约。例如反倾销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优势,发展中国家过分依赖成本优势和科技水平的局限性难以逾越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根据要素禀赋理论,适宜出口资源和劳动密集型成品,进口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要素禀赋理论建立在比较优势原理之上。  相似文献   

8.
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成长呈现出一定的"悖论"现象,这主要是由我国劳动力资源无限供给的状况造成的。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日益老龄化,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局面即将消失,客观上有利于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转型。为此,在政策思路上,一要加快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偕同低端劳动力的双转移,二要充分利用资本积累优势全力推进区域产业升级与转型,三要大力推动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以技术进步助推产业结构成长。  相似文献   

9.
过去中国企业以低成本优势被动嵌入发达国家企业主导的全球价值链,获得技术能力提升的同时,也日益凸显囿于GVC低端的困境。为此,在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大规模"走出去"战略下,中国企业可乘势构建自我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和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利用全球智慧资源的同时,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推动中国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上游度模型,构建国内价值链分工地位、嵌入位置和增值能力指数,系统刻画1997-2007年我国国内价值链分工形态,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国内价值链的产业和区域异质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我国总体尚未形成严格的东中西梯次分布的价值链空间格局,产业属性决定国内价值链嵌入位置和分工地位,产业国有比重越高越有助于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产业资本劳动比提升嵌入位置却恶化分工地位,产业规模对分工地位没有显著影响;区域FDI导致价值链低端锁定和增值能力弱化,区域创新投入强化产业直接价值增值、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显著提升价值链嵌入位置,但二者与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关系均不显著。优化市场环境、降低制度成本、选择差异化的区域产业升级路径是构建国内价值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为避免沿袭东部地区的成长历程,在高速成长后,面临核心竞争力匮乏、缺乏后劲的前车之鉴,中国西部地区需要将自己纳入全球性思维框架中,重新解读产业梯度转移的含义,认识到西部地区不能仅仅是利用自身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配合国外的品牌技术走下去,而是需要提升本土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通过产业升级不断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推进。  相似文献   

12.
比较优势演化、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中国产业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分工体系的深化与国际贸易形式的演进,国际生产与贸易的格局正经历着深刻的调整,全球价值链成为了当今国际分工的主要发生形式,对各国的价值创造体系持续进行着重构与深化,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使得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但产业结构仍停留在价值链的分工中低端,而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首先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本文从比较优势的演化入手,讨论了比较优势如何演化以及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中国产业升级三者的联动关系,分析了中国产业的三大基本特征,认为中国产业升级必须走比较优势非线性演化与线性演化并重之路,促进生产要素的高级化、推进产业模块化、实施产业集群,枸建区域联动的国内价值链体系。  相似文献   

13.
从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看我国宏观经济波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投资角度看,高端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比低端部门要高很多,在一定的投资下,高端部门会有更大的产出或利润。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自然会向高端部门倾斜和集中,其结果将形成产品或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增长,从而引起人们收入结构的不平衡增长。从消费角度看,人们在收入增长以后,会努力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如果存在不同收入结构,这种倾斜最先出现在高收入阶层,这一现象又会渐次对其他各收入阶层产生“示范效应”。简言之,不同收入阶层人口的消费结构会先后出现对高端部门产品的倾斜,当然,消费的这种倾斜将受到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人口规模的影响,最终将影响高端部门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鉴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持理论的不足,将科技水平变量引入传统微笑曲线模型,发现传统微笑曲线理论和倒微笑曲线理论仅描述了产业链附加值分布图的一部分,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微笑曲线理论,即新微笑曲线理论。此外,基于新微笑曲线理论,提出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3个重要启示:①无论选择哪一条转型升级路径,加大科技投入、进行科技创新及提升科技水平均是中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根本路径;②价值链高端和低端的划分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只要加大生产制造环节的科技投入,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大幅提升其科技水平,在一定条件下,产业链生产制造环节也能处于价值链高端;③对于当前大多数中国制造企业而言,其转型升级路径是直接在生产制造环节进行转型升级而非沿着产业链向两端攀升。  相似文献   

15.
The star-rated hotel sector has played an increasing role in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A feature of this sector is the technology-gap between high- and low-end hotels, which may generate spillover through different channels: such as human capital mobility and management systems. High-end hotels are technological leaders with better access to technology, foreign connections, and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 while low-end hotels have better localized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see whether there is spillover between high- and low-end hotels. Two contributions of our paper are to model hotels as multi-service decision-makers, and to rely on a nonparametric empirical strategy. The results show that high-end hotels are the major spillover generators moving the star-rated hotel sector to better performance. On the other hand, low-end hotels not only integrate the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from high-end hotels, but also share their experience of local knowledge.  相似文献   

16.
区域房价差异、劳动力流动与产业升级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中国正在发生的大规模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因是什么,区域房价差异对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产生哪些影响,是本文关注的焦点。作者引入房价因素,对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进行拓展,发现区域房价差异导致劳动力流动,从而诱发产业转移。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2000-2009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城市间的相对房价升高,导致相对就业人数减少,并促使产业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实现了产业升级。对不同区域的深度分析表明,区域房价差异确实是影响东、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制定合理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对东部地区中高端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与产业转移相适应的住房政策和住房保障体系,是顺应产业转移趋势、避免部分区域产业空心化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文章使用手工收集和整理的2001-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设置分支机构的数据,考察了地区劳动力市场比较优势与上市公司跨区域资本配置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劳动保护在上述关系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获取劳动力市场比较优势是上市公司跨区域资本配置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表现为上市公司更可能到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劳动成本低的地区设置分支机构;(2)与上市公司注册地相比,一个地区的劳动力市场比较优势越明显,上市公司到该地区设置分支机构的可能性越大;(3)加强劳动保护强化了上市公司的上述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民营性质和劳动密集度较高的上市公司中,为了获取劳动力市场比较优势,企业跨区域配置资本的可能性较大,劳动保护对上述关系的强化作用也较明显。  相似文献   

18.
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叶琪 《财经科学》2006,(3):80-85
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而产业结构调整反过来又拉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双方互动效应分析,并结合当前实际,本文指出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向中西部转移,以实现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并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待遇的途径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稳定的劳动力.  相似文献   

19.
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到颠覆性技术演进的14个特征范畴,从低端颠覆和高端颠覆视角选取电动自行车等4项不同类型颠覆性技术演进特征进行跨案例分析,遵循复制法对特征范畴进行反复修正、补充与融合,分别得到12个低端颠覆性技术演进特征和13个高端颠覆性技术演进特征,并据此构建全过程视角下颠覆性技术特征模型。通过对两种颠覆性技术演进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在创造性、异轨性和迭代性上的特征共性,以及在价值主张、价值路线和价值检验上的特征差异。  相似文献   

20.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大,引领作用强。为了抢占未来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我国正在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高端产业、低端制造的特征。如何避免我国刚起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像传统产业一样陷入低端化发展困境,这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关心的热点,产业高端化是产业势力提升的过程,战略新兴产业高端化必须培育和提升产业势力。为此,对技术势力、市场势力的内涵及形成,以及技术势力、市场势力与产业高端化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培育技术势力和市场势力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