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偏好相似理论,验证了将生活用电量作为衡量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运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农村地区间生活用电差异,同时进行城乡比较。结果如下:我国农村地区间人均生活用电的基尼系数为0.395,比1997年我国农村电网改造前仅下降了0.016;城镇地区间人均生活用电的基尼系数为0.149,低于全国各地区间(不分农村和城镇)人均生活用电的基尼系数0.214。这说明我国农村人均生活用电的地区不平衡性远远高于城镇,全国各地区间的人均用电不平衡主要源于各地区农村地区人均用电的不平衡。最后,对产生这种不平衡的原因做了具体分析和概括。  相似文献   

2.
15位专家把脉京张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路辉 《经济论坛》2005,(1):8-11
区域协调发展对我们国家现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实施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从本质上来说,区域的差距、区域的不协调,实际上是城乡差距、城乡不协调的表现。京张差距也是城市跟农村的差距。北京跟河北相比,这个差距还在扩大。2003年,北京的人均GDP是31613元,河北是1050元;北京的人均财政收入是4069元,河北省是481元。  相似文献   

3.
城市现代化、城乡区域一体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无锡要加快打造"四个无锡",确保到2014年基本实现现代化,重点在新型乡镇,关键环节在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城镇是城乡联结的纽带,是突破城乡二元空间、繁荣农村经济的有效载体,通过依托城镇网络,把城市和农村两个生产基地、两个市场、两个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分工,增强城镇对农村的带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形  相似文献   

4.
选取人均GDP、农民年均纯收入和职工平均工资三个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为分析对象,以云南省16个州市为分析单元,利用年均复合增长率、相对发展指数、基于"基尼系数"的区域发展平衡度、R/S分析法等方法,对云南省近20年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平衡程度及其未来变化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人均GDP、农民年均纯收入和职工平均工资稳步增长,但城乡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2)16个州市间的人均GDP相对发展指数差异较大,而农民人均纯收入、职工平均工资的相对发展指数差异较小;(3)16个州市间的人均GDP的历年平衡度较低但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农民人均纯收入平衡度较高且呈现上升趋势,职工平均工资平衡度最高但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4)未来各州市间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区域差异将进一步缩小,职工平均工资区域差异仍将缓慢增大。研究成果对于客观认识云南省经济发展历程,以及为进一步研究其区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平衡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阻碍与应对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师》2018,(2)
我国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广大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著名的超级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很大,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不过正是由于国土面积广大,使得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问题,这种发展不平衡影响了我国的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也会阻碍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度。因此对导致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对于促进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升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变化的新趋势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杰  赵浩  郭锐 《经济地理》2022,42(1):1-11
区域发展差距是经济地理学永恒的研究主题。在我国新的发展阶段,把握区域发展差距新趋势和成因,是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科学依据。研究发现,近十年来,我国沿海与内陆区域经济差距有所减缓,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呈现有所扩大的趋势;城市群之间、欠发达区域之间等南北方同类型区域间差距全面拉大;城乡差距普遍缓和,经济发展越落后地区的城乡差距依然越大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边境省份和邻近国家之间,我方超前发展普遍加快。进而讨论了产生区域发展差距新趋势的原因,针对我国新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政策建议,包括:近期,把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和缩小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适应南北差距扩大的规律,激发南方发展的动能,使之为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按照打持久战的部署,在我国消除绝对贫困之后,应将扶持相对贫困区域的经济发展作为区域政策的重点;面对新挑战、适应新形势,以解决新基建"嫌贫爱富"为抓手,扭转区域创新能力在我国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之间持续扩大的格局,激发创新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差分内差分方法对我国中部崛起政策应对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实证表明,短期内经济增长出现了收敛,但这种收敛趋势在中长期中消失.短期内,政策促进人均GDP增长率提升0.75%,中长期仅提升0.19%.稳健性检验发现,城镇和农村人均消费水平在初始消费水平上均出现收敛,但前者的趋同效应大于后者.本文表明,中部各省与东部各省在近20年的发展中存在收敛趋势,政策在总体上是有效的,但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群体的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利用消费者生活方式方法(CLA),测算1993~2007年我国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以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以1993年为基年,对我国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变化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碳排放量也逐年增加,其中2007年城镇居民是农村居民人均碳排放量的三倍。(2)研究期间,人均消费水平城镇化率、居民消费结构和人口规模是拉动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而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是抑制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其中2003~2007年碳排放强度起到正效应;居民消费结构表现为负效应,对减少碳排放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与战略性产业,其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特征。文章以省(市)为单位,把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利用Theil指数对我国1993年~2007年的装备制造业地区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3年~2007年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地区差异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地区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三大区域之间,而在区域内部差异中,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更为明显,中西部地区内部差异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0.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各国积累了许多解决区域差异问题的成功经验.我国地域辽阔,地区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国家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政策,促进区域平衡、协调发展.一些省级行政区域也针对本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政策干预.江苏经济发达,但苏南、苏北差距很大.1994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十一五"规划继续强调区域协调发展.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经验,对促进江苏区域共同协调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是提高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改善民生的关键举措,在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力量,由农村过渡到城市,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内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但是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带来了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比如地区之间存在产业结构差异、城乡发展差异、基础设施差异、市场化程度差异,这些因素都可造成地区之间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探究我国城镇化区域差异的原因,并从这些众多的因素中总结出主要影响因素,从而改变原有发展条件、创造新的条件以促进城镇化高质量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区域非平衡发展战略所导致的区域发展差异和不协调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政府区域政策的负面效应是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有针对性地调整和选择政策重点。  相似文献   

13.
选取2003--2012年数据,通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基尼系数等指标对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测度,并分析河南省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状况。河南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的绝对差距都在持续加大,其相对差距呈缩小趋势;全省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分配相对合理,但农村内部的贫富差距大于城镇。最后,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江苏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各国积累了许多解决区域差异问题的成功经验。我国地域辽阔,地区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国家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政策,促进区域平衡、协调发展。一些省级行政区域也针对本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政策干预。江苏经济发达,但苏南、苏北差距很大。1994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十一五”规划继续强调区域协调发展。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经验,对促进江苏区域共同协调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江苏实施区城共同发展战略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各国积累了许多解决区域差异问题的成功经验。我国地域辽阔,地区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国家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政策,促进区域平衡、协调发展。一些省级行政区域也针对本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政策干预。江苏经济发达,但苏南、苏北差距很大。1994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十一五”规划继续强调区域协调发展。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经验,对促进江苏区域共同协调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三种产品的非线性模型再现杨小凯的城市化及二元经济理论,并讨论杨小凯在三种产品线性模型中省略了的不完全分工结构及存在户籍限制下的城乡人均真实收入差异问题。在实行二元经济转型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中,应该牢牢抓住提高分工水平这一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城镇对提高全社会分工水平和人均真实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城市发展模式,加快城镇的发展;取消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户籍制度,消除对农民的歧视政策,降低农民进城的交易成本,为以非农收入为主的农民进入城镇创造便利条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摆在促进城乡交易效率改进、提高社会分工水平进而实现二元经济转型的战略地位,加快其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7.
文章针对1993、1998和2003年我国地区人均GDP数据,采用GEM方法来分析其差异及变化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人均GDP在带内和带间以及省内和省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家区域政策的调整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转变,国家区域政策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各地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地区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总体上看,目前中国区域经济仍然呈现出不平衡的增长态势,地区间发展差距仍然很大。从长远发展看,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强化对关键问题区域的援助政策,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人口并矿业活动分布的适度空间均衡。  相似文献   

19.
中国金融发展水平与居民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本文利用1978-2003年的时序数据对我国金融发展与全国、城镇、农村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关系进行实证探讨。研究表明:(1)我国金融发展与全国、农村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但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显著;(2)我国金融发展显著扩大了全国、农村以及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这与我国金融发展滞后密切相关;(3)金融发展与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结果具有鲁棒性,金融发展显著且稳定地扩大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本文研究结论对我国收入分配政策以及宏观金融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12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各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然而,伴随着区域一体化、区域化的发展,我国各种矛盾也不断涌现;比如贫富差距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城乡户籍限制严重、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笔者运用所学产业经济学、教育学、西方经济学的不平衡发展理论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平衡发展理论,简述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