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尹世杰 《经济纵横》1994,(11):13-16
关于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几个问题尹世杰一我国过去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以“两统”(统包、统配)、“三高”(高就业、高补贴、高福利)为基础、按产品经济模式建立的体制,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不利于资源配置的优化;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削弱了企业的活力,影响...  相似文献   

2.
劳动密集型工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重要渠道,因此,劳动密集型工业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转移,也将引起农村劳动力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二次转移”。从西方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中有关工业发展的假定及疏漏、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实际与西方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偏差两方面看,农村劳动力二次转移在理论上也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在政府、企业、下岗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再就业工程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由于破产企业的不断出现,下岗职工也就在不断增加,仅靠过去的办法,一时还难以从整休上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必须对再就业进行对策创新:(1)抑制人口和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率,实行农村劳动力“有序化”转移和降低劳动力参与与率;(2)拓新转岗培训内容,创造转岗培训新形式;(3)开拓经济新增长点和创新经济结构;(4)建立再就业管理“新网络”劳动力市场“新模式”和社会保障“新格局”;(5)实行弹性就业制和灵活工作制。  相似文献   

4.
中国工业资金的“逆向”流动和企业融资政策导向殷醒民(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一、工业资金的“逆向”流动一般说来,制造业发展在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一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资金逐渐向劳动生产率更高的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部门流动;二是资金向制造...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斌 《经济师》2001,(7):13-14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是关系到农村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是宝贵的人力资源能否得到有效配置的问题 ,是影响社会安定的关键问题。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五个集中”。进入2 1世纪 ,由于国际、国内客观环境的变化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将呈现五个特点 :农村劳动力流入的企业将趋向分散化 ;流入的区域将趋向于扩大化 ;流动的形式将更趋于有序化 ;流动的成本将更趋多元化 ;流动的群体将更趋复杂化。  相似文献   

6.
农村人口流动与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吉元  胡必亮 《经济纵横》1995,(12):23-25,36
农村人口流动与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陈吉元,胡必亮(续上期)二、农村人口流动对农业及农村可持续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农村人口流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巨大的系统工程。它从多方面影响着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它直接是一个劳动力使用问题。由于中国农村目前...  相似文献   

7.
1·劳动就业选择的市场化趋向。1984年国家提出支持农民自带口粮进入集镇务工经商,迈开了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第一步,在此后相继提出“企业招工公开,农村城市人员均可报考”、“组织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打破统包统配就业政策,打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劳动力流动界线  相似文献   

8.
自2008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简称“双转移”)决策部署以来,珠三角“腾笼换鸟”,欠发达地区“筑巢引凤”,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广东34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内企业实现产值1686.96亿元、税收90.926亿元,同比去年分别增长108.38%和...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流动动机及其决策行为———兼析外出与不外出打工劳动力收入逆差的形成胡斌(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80年代末以来,我国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成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但是,几年来,有关的研究大多限于对“民工潮”现象的案例描述及其总体判断,...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格局与现代新型农民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估计了近年来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规模,在农村流动劳动力规模的基础上计算农村劳动力流动率,并分别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空间结构特征、产业流向特征以及人口学特征来研究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格局与特点。经过上述分析,文章认为农村大规模的劳动力外流,特别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优先外流,是导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差距拉大、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后劲乏力、农业产业化难以实现的深刻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对留守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培养现代新型农民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1.
一、开展外来工教育和培训的必要性 大批年轻的农村劳动力充满对城市的憧憬和被大量的就业机会所吸引,离开故乡。来到了城市,尤其沿海开放地区,寻找属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开始了打工生涯,这些劳动力(包括少部分城镇流动劳动力)构成了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一支浩浩荡荡的外来工群体。  相似文献   

12.
安凡所 《产经评论》2014,(4):141-149
基于2012年广东省调查数据,从收入不确定性和支出不确定性两个方面研究预防性储蓄对流动劳动力储蓄行为的影响,发现:(1)流动劳动力储蓄行为与收入水平显著相关,高储蓄率是通过“节衣缩食”、维持基本生存消费来实现;(2)流动劳动力储蓄行为与收入不确定性相关,技能程度、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限年限对流动劳动力储蓄率有显著影响;(3)流动劳动力储蓄行为与支出不确定性相关,在流入地购买社保、户口性质等对流动劳动力储蓄率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拓展了“中国储蓄之谜”的研究领域,为加快实现流动人口城镇化、推动流动劳动力市民化融入提供了初步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结构方程的方法研究了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非金钱因素。文章首先提出问题,指出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除了有经济因素以外,还有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等非金钱因素;接下来,通过结构方程,对中国31个行政区域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非金钱因素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得到了分析的结果,文章认为,城市基础设施、教育经费的投入、以及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呈现出正向的关系。特别是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提高可以极大程度的增加劳动力的流入。另一方面,劳动力流动程度的加强对劳动力进入地区的部分行业影响也大致呈现出正向的关系。劳动力大量的进入流入地,将会导致流入地劳动力要素供给增加,尤其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要素流动还会增加流入地的人力资本存量,激励当地企业增加对人力资本投资,以提高企业自身劳动力的素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双转型"过程中,1989年首次出现的"民工潮"问题在短短十几年里突然转变为"民工荒"现象,有其多方面原因。本文以农民工"二次流动"为视角,发展出引发和影响"民工荒"现象的系列变量,应用SPSS11.5对浙、闽、津三省(区)五城市1550位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发现导致农民工"换企业流动"和"换地区流动"的8个因素将引发"民工荒",农民工个体的利益诉求、心理品格和企业管理效能以及政府政策行为等因素也对"民工荒"现象产生影响,且企业"用工荒"是区域"民工荒"前兆;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民工荒"形成的一般机理。  相似文献   

15.
采用2011—2017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既可以通过提升市场潜能所带来的消费扩容效应,又可以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结构转换效应来促进劳动力流动,并且结果表现出一定的稳健性。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在不同地区、不同时点存在显著差异,其效果呈现出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陆的递减态势;从劳动力的技能分组来看,数字经济对高技能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对低技能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则不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其影响在突破点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特点。从空间效应来看,数字经济所具备的共享性和高渗透性,使得相邻地区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不但会对本地区的劳动力流动具有正向效应,而且还会对邻近地区的劳动力流动产生正向效应,具体表现为“空间互补”性。  相似文献   

16.
描述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结构、要素生产率及其演进情况,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解构要素生产率增长,分别检验了生产要素跨行业、跨省区和跨所有制流动对生产率增长带来的结构性贡献。研究发现,劳动力和资本跨行业流动均产生了“结构红利”;劳动力和资本跨省区流动均产生了“结构负利”;劳动力跨所有制流动产生了微弱的“结构红利”,资本跨所有制流动产生了“结构负利”。“结构负利”的产生具有如下启示:合理减少行政干预,释放高技术产业生产要素流动活力,破除高技术产业融资的地域与所有制歧视,逐步建立统一的高技术产业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7.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面临户籍等制度约束,表现出诸如非"举家"迁移、"抱团"等独特现象。"家庭决策"和"社会互动"是解释这些独特现象的两个重要视角。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数据,实证探讨家庭决策机制和社会互动效应对中国农村家庭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这两类因素对家庭劳动力省内流动和跨省流动的作用。结果发现,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较低、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其劳动力外出打工率较高;村庄社会网络对家庭劳动力流动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家庭社会网络对劳动力省内流动具有负向影响,而对劳动力跨省流动具有正向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显著的"同群效应"。  相似文献   

18.
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城市化的一个主导过程,并基于河南城市化水平较低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严重偏低的事实,提出“第三产业内部构成不合理所导致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力不足,是制约河南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因素”这个假设。通过对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证明该假设是成立的。以此为依据,文章最后提出了发展中地区应通过合理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城市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为基础的研究赵耀辉(乔治·华盛顿大学和北京大学)本文初稿写作期间为农业部农研中心(RCRE)访问学者。本文是RCRE所组织的农村劳动力流动课题的一部分,本文定稿于1996年8月。我在此感谢福特基金...  相似文献   

20.
理论信息     
理论信息民工潮──农民的第三次伟大创造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王郁昭最近指出,在那些条件较差,就地办企业困难较多的地区,农民一方面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就地办企业,一方面另辟蹊径,走出家园,异地就业。这个流动过程对农民素质的提高、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