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翻译不仅是语言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间的交流。《红楼梦》译文片段可以看出,人物的社会地位与性格特征、民族文化心态及宗法社会文化等非语言语境对翻译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转换,也是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文章以劳伦斯·韦努蒂的翻译理论为依托,以霍克斯译本和杨献益夫妇译本为蓝本,分析了《红楼梦》英译本中文化因素翻译策略,进一步指出阻抗式翻译策略在向强势英美文化介绍中国文化时,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翻译的难点之一,因为隐喻承载着特定民族的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内涵。文章讨论了隐喻的概念、隐喻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翻译的四种有效方法:直译法、转译法、解释法、隐喻添加法。  相似文献   

4.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转换,也是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翻译创造了原语文本在另一文化系统中的形象。本文以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为依托,以霍克斯和闵福德的译本为个案,分析了《红楼梦》译本中典故文化内容的翻译策略,进一步探讨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因素,指出“忠实”的翻译策略只是翻译策略的一种,而不是唯一可能或唯一正确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植物词在英汉文化中隐喻丰富。不同民族对植物的文化语义认知既存在相似之处又有个性差异。植物词隐喻的共同现象大多源于人类认知的共性。但其存在更多的是隐喻的个性差异,这主要与民族文化内容、文化传统和地域等主客观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语境下,归化是强势文化翻译弱势文化文本常用的翻译策略。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翻译策略选择,体现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权力差异。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翻译应相互尊重各国文化,平等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人物众多,且人名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常语义双关或谐音隐射。本文结合比利时学者Delabastita的双关语翻译理论来分析霍译本《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分析其翻译过程中对双关语策略的选择,及对英译名充分性和可接受性之偏重,以此分析霍克斯的翻译策略和翻译观。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的诗歌与主题密切相关,是小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较《红楼梦》中的诗歌翻译,发现杨宪益译本忠实原著,成功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了西方读者,而霍克斯译本采用归化的策略,注重韵脚,使读者产生阅读愉悦感。  相似文献   

9.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是一种以意象为中心的语言文化理论,其核心概念是意象。《红楼梦》诗词含有丰富的意象,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拟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分析《红楼梦·咏菊》一诗的两个英译本,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诗歌翻译的意象再造。  相似文献   

10.
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是彼得·纽马克提出的两种翻译方法。本文立足于“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通过对《红楼梦》两个不同译本中若干例子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杨、霍在有关文化内涵的翻译上所采取的不同处理方法,阐述在“忠实”原则下,文化翻译应灵活运用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