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迅猛发展伴随着不断的创新,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与之相配套的法律及监管没有及时匹配,金融安全与稳定问题时有发生。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及监管机制,将更好地助力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共享金融在"互联网+"时代下对传统金融影响逐步显现,基于共享金融发展背景从金融参与主体的资金供给端、需求端和金融机构三方面论述了共享金融内涵,从"互联网+"金融技术建立共享金融硬件基础,信用评价机构建立其支撑主体,共享金融平台建立其运作主体,股权融资平台实现债务融资去杠杆化四个方面论述了"互联网+"视角下共享金融的发展路径。最后基于"十三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从行业自律、监管主体、日常监测、第三方托管、准入与退出机制、信息披露与保险制度等十个方面论述"互联网+"视角下共享金融的监管思路。  相似文献   

3.
经济下行和实体经济衰退趋势难以逆转的现实赋予了互联网金融历史性"接盘侠"的角色,而主观的政府激励行为与客观的宏观环境相互交叉更加助力了互联网金融的野蛮生长与乱象众生,致使政府激励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初衷与实践相背离,激发我们对当前互联网金融乱象的反思并提出相应的监管思考。文章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整治已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可以通过着力推进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自上而下"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思路,让互联网金融回归金融的本源,真正成为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相似文献   

4.
众筹模式是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与传统融投资方式不一样的互联网金融投资模式,凭借着其本身所特有的优势特点,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使其具有了强大的发展势头。建立能够在中国现状发展之下的互联网金融的众筹模式,并实施与之相配套的的政策与监管方式显得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5.
消费金融是刺激消费、稳定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消费金融发展出现新趋势,以电商巨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积极介入消费金融市场,传统消费金融机构纷纷“触网”。互联网消费金融对消费金融市场的影响主要是:改变市场格局,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效率。建议完善法律及信用环境,鼓励探索各种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实行功能化和差异化监管。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各种业态模式均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不同于传统金融业的技术风险、业务风险、法律风险等特殊风险,要正确评估这些风险可能导致严重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设定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目标,即一方面必须正视这些风险并进行适度监管,另一方面不能过度监管而限制金融创新。应设定适度监管原则、协调监管原则和金融消费者保护原则监管原则,对互联网金融采取民事、行政、刑事三位一体的法律监管措施,实现金融秩序和鼓励金融创新之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7.
我国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是技术与制度两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要根据这个基本性质,从打造现代高效金融体系的大格局出发,实施一种宏观积极监管理念,促进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体系的协同发展.这种理念的实践可能将经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金属货币和纸币的出现代表着前两次金融革命的发生,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宣告了第三次金融革命的开始.顺应发展形势,众多互联网企业进军金融行业,并且渗透到金融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多种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传统银行业要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继续强有力地生存下去,就必须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导进行改革创新,加快推进"互联网+银行"和"金融科技银行"建设步伐,在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鲶鱼效应"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金融以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在传统金融基础上吸收互联网的效率优势,以其独有的开放性和跨业界性,对传统金融产品的互联网潜力进行全面挖掘,并根据实际情况,衍生出形式众多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从法律层面上来看,互联网金融在法律监督规制和管理规制上,存在着一定的监管盲区.我国现行的金融法,在互联网金融的合法性、监管机构以及监管制度上,都未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立法和条款解释,使互联网金融暴露出多个方面的法制盲点.针对这种现状,应结合我国互联网金融已出现的类型、业务现状和法制实情,进行深层次的风险分析和体制剖析,为互联网金融能有序、健康地发展,提出法制建设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从参与主体、业务模式、运行机制和市场规模四个维度对其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缺失、监管主体缺位以及风险复杂多样且影响深远等突出问题,建议构建理论体系和政策框架、完善监管体系和加快推进征信业发展,并提出以互联网金融发展推动金融发展方式转变与结构调整的构想。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行业与金融行业相互渗透融合,网络交易行为日趋成熟,国内消费金融支持体系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互联网消费金融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作为网络经济中的重要一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链中各环节、各主体的通力配合,其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风险和隐患.如何加强防控风险的法律监管,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金融垄断的困境以及民间借贷政策的宽松为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兴起提供了合适的"土壤",作为有别于传统金融的新模式,其在中国的出现形成了一场新的棋局。在此新局中,互联网金融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的风险类型——数据获取、技术缺陷、迷信速度、网络安全和权力异化,风险特征也异于传统金融——扩散快、主体脆弱、易交叉传染,而给"当局者迷"带来了困惑,因此破解此迷局时,要结合其风险从交易技术、交易结构、权力契约三个层面理清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破解这一"迷局"促进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下,梳理当前我国金融信息保护的法律监管现状,分析在金融信息保护领域存在的保护范围、义务主体、责任追究和破产解散情形下的移交保存等法律监管困难与问题,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对金融信息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的形式与发展轨迹,也改变了传统征信业务的覆盖范围与应用领域,这为征信业监管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监管机构应结合征信市场参与者、信息采集与应用范围等方面的变化,从明确互联网金融中征信业务主体的身份定位和互联网金融征信问题的管理规定,充分关注信用信息社会化使用过程中的风险,制定社会化信用信息使用法规等方面着手,做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征信业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金融作为时代的产物,在当代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让很多人获得了实现自我的价值的机会,但是正是在这样的价值之中存在很多风险,因此需要通过相关的法律进行监管。那么,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通过法律监管来提升互联网金融安全:加强终端、平台,以及网络的安全风险监控、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法律评估体系和加强法律的监管力度与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创新,而金融互联网则是对传统金融服务的升级。本文从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概念、功能、相互关系和未来发展趋势出发,通过列示现有各方观点,对观点进行评析,揭示其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都会对金融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金融互联网才是未来银行业大势所趋,差异化经营有助于传统金融机构更好地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金融是近年来快速崛起的新兴业态,其高效、便捷、优化资源配置等特点,被大众所接受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不仅是"金融+互联网"的结合,更是以创新为驱动,严重冲击传统银行业的发展,给金融监管带来严峻的挑战。基于此,本文首先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进行阐述,随后分析发展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最后提出完善国内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的优化路径,以期能够营造良好的互联网金融市场,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金融快速的增长与渗透正驱使着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调整,转型升级已成为商业银行当前最迫切的战略目标任务。商业银行以客户为发展基础,传统意义的客户为中心往往是以大客户、优质客户为中心。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其"用户思维"彻底颠覆了商业银行的客户战略。以互联网金融的"用户思维"替代传统意义上的"客户中心"的战略已是大势所趋。如何将"用户思维"有机地渗透到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全过程中是商业银行"用户思维"战略的关键。商业银行必须实现客户目标的转型升级,同时在实现目标客户手段上也要转型升级,从而以"用户思维"打造新型的服务型银行。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互联网金融大背景下,全面梳理了当前我国金融信息保护的法律监管现状,仔细分析了在金融信息保护领域存在的保护范围、义务主体、责任追究和破产解散情形下的移交保存等法律监管困难与问题,并从法律法规视角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金融信息保护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成为必然趋势,互联网金融由于其特殊性,必然存在有别于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金融风险,对于互联网金融进行有效监管有利于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互联网运行环境。本文首先介绍了互联网金融以及其风险的概念以及其特征,然后分析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存在形式以及其形成的原因,主要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状况、企业自身的角度、法律法规的角度以及市场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