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国际小额信贷机构评级始于1996年,距今已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并广泛应用于投资评价、监管等方面。近年,国际小额信贷机构评级发展加快,有20余个评级机构活跃在市场上,2010年共发布396份评级报告。但是,小额信贷机构评级发展时间短,市场需求不足、评级方法不成熟等因素将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最大挑战。  相似文献   

2.
国际小额信贷机构评级始于1996年,距今已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并广泛应用于投资评价、监管等方面。随着国际小额信贷机构评级发展加快,有20余个评级机构活跃在市场上,2010年共发布396份评级报告。但小额信贷机构评级发展时间短,市场需求不足、评级方法不成熟等因素将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最大挑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的小额信贷市场发展迅猛,但针对小额信贷机构的信用评级却发展滞后.本文对我国小额信贷机构信用评级发展的现状、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且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国际小额贷评价体系、评级流程和评级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同我国当前的小额信贷评级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小额信贷评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郭俊丽 《征信》2016,(12):57-58
以安阳市为例,通过对信贷市场评级现状、需求情况和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建议从信用评级模式选择、外部信用评级机构体系构建、外部信用评级结果运用的政策推动、推行灵活定价模式和费用减免政策、加强评级机构市场化运作五个方面进一步推进信贷市场信用评级.  相似文献   

6.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小额贷款市场已初步形成一个竞争性的市场,呈现出小额信贷机构多样化的局面,其既包括正规的金融机构,也包括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等。然而,小额信贷机构在法律定位和监管、资金来源、产品创新、风险控制以及贷款利率市场化等方面均存在结构性问题。中国对小额信贷机构的改革和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监管的完善,二是小额信贷机构经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应设立专门的小额信贷监管机构,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鼓励小额信贷机构进行产品创新,拓展多渠道融资,建立小额信贷数据库以及小额信贷机构评级体系等。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银行今日发布的金融行业标准(JR/T0030—2006)《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下简称(《标准》),分别从评级领域的信用评级主体、业务和管理三个方面作出了详细的规范。其中不仅仅有工作程序、效果、质量等内容的标准化规定;也有评级主体和管理主体在评级和监管过程中的义务、责任、权利的规定。这些规定在整个信用评级监管体系的作用如何,它对于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中资信评级机构和监管机构的行为将会产生的影响,它与现行的法律法规如何衔接,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小额信贷产业多元共生的市场格局中,广阔的市场前景、良好的盈利空间以及来自政府政策的推动,促进了金融机构之间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大型国有银行机构与小额信贷机构也开展了资金方面的合作。为促进我国小额信贷发展,中央政策应推动大型金融机构向各种类型的小额信贷机构提供批发贷款,地方有关金融主管部门要加强小额信贷机构的信息管理系统和融资平台建设,行业协会、网络组织以及评级机构要发挥在推动小额信贷合作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内信用评级业受法律层级低、监管措施缺乏、市场化程度低等因素,制约了我国信贷市场信用评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借鉴美国、德国等国家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方面的经验,探索构建我国信贷市场信用评级行业管理框架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下是约束其间接融资的主要障碍,而信息不对称和信贷机构对中小企业内部评级方法的缺陷是主因。本文将从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视角,分析现行信贷机构内部评级的缺陷及成因,同时对开展区域企业外部评级的相关问题作些探讨,并就规范与发展企业资信评级的问题提出若干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择2011-2015年被中债资信覆盖的发债A股上市公司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比较了“投资人付费”与“发行人付费”模式下的评级质量高低。研究发现:(1)与“发行人付费”评级相比,采用“投资人付费”模式的中债资信所作评级显著更低。(2)与“发行人付费”评级相比,当采用“投资人付费”模式的中债资信所作评级越低时,发行人未来盈利能力越差、预期违约风险越高,投资者要求的风险补偿也越高,这表明“投资人付费”模式下的信用评级质量更高。(3)“发行人付费”模式的评级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的内部私有信息,但由于同时存在独立性缺失问题,“发行人付费”模式的信用评级质量仍然不如“投资人付费”模式的信用评级质量,这说明独立性对于评级机构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develop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shed light on variation in credit rating standards over time and across asset classes. Ratings issued by credit rating agencies serve a dual role: they provide information to investors and are used to regulate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We show that introducing rating-contingent regulation that favors highly rated securities may increase or decrease rating informativeness, but unambiguously increases the volume of highly rated securities. If the regulatory advantage of highly rated securities is sufficiently large, delegated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is unsustainable, since the rating agency prefers to facilitate regulatory arbitrage by inflating ratings. Our model relates rating informativeness to the quality distribution of issuers, the complexity of assets, and issuers' outside options. We reconcile our results with the existing empirical literature and highlight new, testable implications, such as repercussions of the Dodd-Frank Act.  相似文献   

13.
刘星  杨羚璇 《金融研究》2022,500(2):98-116
本文以2007-2018年拥有主体信用评级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企业财务错报在未来被重述这一场景,检验主体信用评级变动能否反映企业真实财务信息。研究发现,评级机构在发债企业财务错报年显著下调了主体信用评级,而在重述公告发布年没有上述现象,这表明主体信用评级下调反映了企业的真实财务信息。在控制内生性影响后,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发债企业当期财务错报涉及盈余时,主体信用评级被下调的幅度更大,说明评级机构更加关注与盈余相关的财务信息。机制分析表明,评级机构维护自身声誉是主体信用评级变动能够反映企业真实财务信息的主要机制。此外,主体信用评级被下调还导致了资本市场投资者的负面反应。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主体信用评级变动反映企业真实财务信息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支持,揭示了主体信用评级的信息含量,也对理解中国情境下评级机构调整主体信用评级的行为动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影响信用评级市场发展与评级产品应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发展和评级产品应用受制于法律法规不完善、评级管理不统一、评级需求失衡、制度机制不协调等因素。应加快信用评级市场管理的法制建设,明确信用评级市场的地位与作用,理顺监管体制和管理机制,加强对信用评级产品应用的政策扶持,提高信用评级市场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与通货膨胀一样,评级膨胀具有持久的、螺旋上升的和影响深远的危害性。信用评级在本质上只是一个相对风险措施,典型的信用评级并不能完全反映宏观经济周期。对国家和投资者来说,信用评级所导致的风险与威胁主要来自于"信用评级膨胀"。而究其根本,评级膨胀的大规模泛滥最终得益于美国两大评级机构的双评级规范霸权,以及由美国评级机构所垄断的国际评级网络。由于存在激励促使他们逃避基于评级的监管,因此道德风险在所难免,并一定会催生评级膨胀。因此,评级膨胀只是表象和媒介,双评级规范和网络效应才是美国评级霸权的最终顶点。  相似文献   

16.
郎香香  田亚男  迟国泰 《金融研究》2022,499(1):135-152
本文以2008年至2017年的公司债券为样本,研究了发行人变更评级机构的影响,以此来解释评级市场上发行人频繁变更评级机构的现象。本文发现发行人变更评级机构后,其信用等级得到显著提升。发行人变更评级机构的行为对信用等级的影响在以下两种情形中更显著:一是当发行人所处行业或评级机构所在的评级市场竞争激烈时;二是当发行人主体评级位于AA信用等级的临界点时。进一步研究发现,考虑到评级机构变更与信用等级之间的交互影响,变更评级机构的发行人整体上可实现发债成本的降低。但该类发行人未来的违约风险增加、经营业绩下降。最后,本文发现债券发行规模较大以及非国有发行人更倾向于变更评级机构来提高信用等级。本文通过分析发行人更换信用评级机构的动机和后果,为监管部门构建以评级质量为导向的良性竞争环境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rating agencies in a market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 In particular, the role of credit rating agencies as an intermediary between investors and bond issuers is discussed. We model this setting in a dynamic framework in which both rating agencies and bond issuers are of heterogeneous quality. Rating agencies can apply costly research technology to reveal the fundamental nature of bond issuers and engage in rating smoothing. We show that rating smoothing can compensate for low research quality, even though it is accompanied by a quality deterioration in the rating market and market clustering. Moreover, low-quality bond issuers have a general tendency to match with low-quality rating agencies. If investors place a strong emphasis on the reputation of rating agencies, rating markets also tend to be strongly clustered.  相似文献   

18.
寇宗来  千茜倩 《金融研究》2021,492(6):114-132
考虑到评级机构拥有市场声誉的本质在于其可以通过扭曲评级从而对市场产生影响,本文分两步研究中国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的市场声誉:第一步,将信用评级对各种基本面因素进行回归,并以实际评级与回归预测值的差值作为评级偏差的量度。与既有文献相比,本文的重要改进是在基本面因素中引入了发债企业与各评级机构(分支机构)最短距离的均值和方差,这能较好地控制因发债企业私有信息可能造成的选择偏误。第二步,考察评级偏差和机构特征如何影响企业的发债成本。研究表明,中国评级机构作为一个整体具有显著的市场声誉,但各评级机构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最后,考虑到评级机构与发债企业在选址上可能会有集聚效应,我们基于高铁开通事件进行双重差分检验,研究表明本文结论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19.
目前已有研究认为金融中介机构竞争会带来市场效率的提高,本文利用2012-2017年债券市场的微观数据研究“发行人付费”模式评级机构之间的竞争对评级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评级机构竞争会导致评级结果膨胀与评级质量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当评级竞争加剧时,“发行人付费”模式的评级机构会对有较多业务联系的企业放松评级标准,给予更高信用评级。我们的研究也发现评级机构的外资背景、承销商的良好声誉和媒体关注均有助于减小“发行人付费”模式下评级机构竞争的负面影响。同时,债券市场评级竞争还存在对股票市场的溢出效应,评级竞争导致的评级质量下降也降低了股票市场的信息效率。这说明,“发行人付费”模式下的评级机构竞争会降低资本市场的信息效率,“投资者付费”模式的推广和评级行业的对外开放有助于改善国内评级行业的评级质量。本文的研究也为国内债券市场进一步发挥双评级、多评级以及不同模式评级的交叉验证作用提供了一定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20.
We examine the effect of rating history and the passage of time on the rating migration hazard for corporate debt issuers. Controlling for industry effects and the evolution of business and political cycles, the results consistently show that the next change of rating depends more strongly on rating history than it does on the current rating. However, there are significant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main effects of rating history and the duration of the current rating. The result is substantial decay in the effects of rating history the longer a rating remains unchanged. This decay effect is stronger for downgrades and for ratings in the speculative categ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