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贝尔廷教授在第九章的讨论终于涉及到了在现代艺术向当代艺术过渡中扮演着决定性角色的大众文化问题。他的论述最终落脚点仍然是艺术史模式的终结,这其中蕴含着一些现当代哲学、美学和文化史中的基本概念,在现代到当代的转变过程中,正是这些概念在不同语境和历史条件下的呈现出的重新被定义和寻本溯源的张力,持续地为现代主义以及现代主义批判提供理论养料。精英与大众、文化与艺术、生产与生产的意识形态、政治与审美等等概念域都出现在这一章的讨论中,讨论的基点无疑是艺术与生活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艺术与金钱     
艺术与金钱的关系至少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艺术可被视作流通于艺术市场的作品之集合。在这种情况下,谈起艺术与金钱,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近年来艺术市场蔚为奇观的飞速发展:现当代艺术现身于拍卖行中,吸引各路主顾在它们身上一掷万金,如此情形比比皆是;我们在报纸上读到的关于当代艺术的报道几乎都在围着这一点打转。今天的艺术完全可以在艺术市场的语境中加以解读,而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可成为商品,这已是毫无疑问的事实。  相似文献   

3.
《致富之友》2010,(7):7-7
##正##作为在当代艺术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类艺术奖项,"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迎来了自2004年创办以来的第七届年度盛典。在今年的艺术家评选中,马爹利再度甄选出四位在不同艺术领域具有非凡才情的艺术家,授予其"2010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大奖,他们分别是:糅合中西艺术精髓的油画家周春芽、透悉转型社会的后现代雕塑家刘建华、以魔幻现实主义融汇古今的摄影师冯海以及表现别样真我的先锋摄影家贝蒂娜·瑞姆斯。  相似文献   

4.
艺术中国     
《致富之友》2011,(8):6-6
什么是中国艺术?这个看起来极其粗浅和直白的问题,却一致备受争论和困扰,一直无法找到准确、哪怕是暂时的答案。问题来了,在中国创作的艺术,还是具有中国语境和文化表象的艺术?是官方的、学院的艺术,还是独立的、在野的艺术?中国深处全球化之中,既无法独善其身,又无法置身事外,一种可以被定义了的中国艺术,看起来也许是最需要怀疑和批判的?  相似文献   

5.
浪漫主义艺术时代,历史艺术最后一次得到召唤,没有争议地被树立为当时艺术的典范:自此开始,艺术史成为学术标准,艺术研究者和艺术家分道扬镳。艺术研究者不再继续书写当下的艺术历史,过去对他们来说已经足够伟大和理想,他们只愿意在艺术中书写过去。想反,艺术家不再仅仅在过去中寻找榜样,他们向往更好的未来,向往一个不被永恒的过去掌控的未来。两方的目的相反,却都同样把过去提出来,对抗当下.一方把过去当做模仿的内容,另一方把过去当做逃离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卢迎华 《致富之友》2011,(12):88-89
汉斯贝尔廷《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第二部第1 5章在德语版中的题目为《艺术批评与先锋艺术》,而在后来修订的英文版中的标题为《艺术的作品或艺术的历史》,我们在此刊登的是德语版本的翻译。比较读来,后者拓展了讨论的对象,把对艺术批评和先锋艺术的讨论延伸至对于艺术史和创作的讨论。两篇的共同之处描述了艺术历史如何自我演变,尝试去捕捉艺术当中的变化和思考,而创作本身又总是在不  相似文献   

7.
《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10、媒体艺术的时间性与历史的时间性(1)录像艺术和装置艺术也证明了"艺术史的终结"的成立,只不过情况有所不同。艺术史作为官方以时间顺序记述的意义发生史在这两种艺术形式中根本没有一席之地,我们可以说,它尚未来得及记述发生在它们身上的东西,尽管这两种艺术形式已经拥有近三十年的发展历史,在艺术舞  相似文献   

8.
《致富之友》2009,(7):68-71
凭借着对艺术的无限热情和创新精神,卡地亚历经160多年的时光,依然保持着迷人的魅力。每一件作品部是一件艺术品——卡地亚的管理者和设计师们,不仅在作品的内涵上强调高度的艺术价值,同时与各个艺术领域保持着紧密的合作。而回顾卡地亚的历史,就是回顾现代珠宝百年变迁的历史,在卡地亚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与各国的皇室贵族和社会名流保持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和紧密的交往,并已成为全球时尚人士的奢华梦想。百年以来,美誉为"皇帝的珠宝商,珠宝商的皇帝"的卡地亚仍然以其非凡的创意和完美的工艺为人类创制出许多精美绝伦,无可比拟的旷世杰作。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说:"伟大的艺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那么,经得起考验的艺术作品究竟是怎样的?换而言之,在一个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艺术,观念统领一切的世界里,由在世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如何才能产生价值?这个问题的答案超越了艺术市场,它属于艺术世界中更广泛的领域,艺术  相似文献   

10.
有关艺术史的讨论在当代艺术美术馆的语境中也具有当下和未来的意义。当代艺术美术馆展示的不仅仅是当下的艺术,它一再地向人们灌输我们在艺术史中获得的观念。今天,这种方式恰恰受到了质疑,以当代艺术为对象展示艺术史是否合理和适合当下状况值得重新讨论。今天通行的艺术观念与以往相比大为不同,它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美术馆中毫不费力得到展示的艺术史观念是否还具有统一一切的能力。当作品无法证明艺术史的发展进程和艺术本身的状态时,仅仅展示作品是不够的。我们仍然固系于一种越来越难以理解的艺术之意义上,只能在这种艺术迄今为止的历史中辨识它,无论人们怎样对历史进行想象。有关艺术家和艺术行家如何认识自身的讨论在美术馆中进行,而作为机构的美术馆本身今天也陷入到意见之争中。公众给予美术馆压力,要求在美术馆中看到书籍中无法解释的一切,这样说来,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第十章《媒体艺术的时间性与历史的时间性》的第二部分中,汉斯贝尔廷继续以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和加里希尔(Gary Hill)的作品为例讨论艺术家如何运用媒介,为我们呈现了什么样的时间和空间观念。比尔维奥拉的录像技术在其作品之中为观众建构了一个自我感知的空间。"‘人’既不存在于有关诞生的影像中,也不存在于有关死亡的影像中,而是存在于站在这些影像前、感同身受的观众身上。观众在这里成为一个‘类型’人,因为作品取消了任何历史情境和与时间相关联的个人史,是意识构造了他的存在,他在意识中搜  相似文献   

12.
艺术史通过图景和框架的比喻被解释成为身份的场域,这一比喻也适用于理解这一话题在当下的所谓"全球艺术"中凸显出的种种问题。所谓的全球艺术(Die Weltkunst)原本与此框架并不契合,原因在于这个框架是为了某一特定文化、而非所有文化类型发明。这种文化类型的特点是拥有一个共通的历史。但对于在某一或  相似文献   

13.
艺术博览会,可以说是艺术市场的一个特殊环节。在专业术语上来讲,它属于一级半市场,即处于"一级市场"画廊和"二级市场"拍卖行之间的一个平台。从1967年德国科隆创办世界第一个艺术博览会开始,到1992年,中国出现最早的艺术博览会,即香港和台北先后创办艺术博览会,艺术博览会业有了长足发展。时至今日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是"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和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和香港国际古玩及艺术品博览会、"ARTTAIPEI"。  相似文献   

14.
本期推荐鲍里斯·格罗伊斯(Boris Gloys)在第24期e-flux期刊上发表的《艺术与金钱》,文章的背景是去年年底到今年初西北欧国家右翼政权以当代艺术过分"精英主义"为借口,从意识形态到财政上直接打击视觉艺术及其机构实践,格罗伊斯与当期的其他作者共同撰文声援这些地区的抗争。当格罗伊斯对格林伯格的先锋艺术与精英主义的有关悖论进行进一步阐释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艺术市场精英的中西差别:西方的精英试图掩盖自己的身份以便减少来自大众的敌意,拉近与大众的距离,而中国的精英则通过高调地炫耀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而成为大众的偶像。因此,从一方面来说格罗伊斯文中所提到的绝大部分"艺术与金钱"关系的前提都是失效的,而另一方面我们在现实中却时刻面对着同一个问题。因此,我本期提出的策展问题是:"我们可以怎样促进那些无法直接进入市场流通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生产?"  相似文献   

15.
传统、现代主义和当代文化的夹缝"在香港,运用垃圾和废物做作品是很大胆的做法。他希望震慑观众,使香港人改变他们的保守艺术态度。"Petra Hinterhur在她的1985年版《香港现代艺术》一书中,道出了她对蛙王的生活和艺术态度这样的典型(若非定型)印象。无可否认,那是蛙王的艺术策略和生活态度,但他在当代艺术的探索却被忽略了。二十五年后的今天,同样  相似文献   

16.
1、今日的艺术经验与历史学性质的艺术研究2、今日艺术中的艺术史:告别与相遇1、今日的艺术经验与历史学性质的艺术研究人们关于艺术终结与艺术史终结的谈论已经足够多,虽然说这两大议题的提倡者并非相同的人,而且它们也并不处于同一种关系域中。"艺术的终结"常常被用作呼唤新艺术诞生的标语,而认为"艺术史的终结"已然到来的  相似文献   

17.
Andrei Monastyrski既是艺术家,也是诗人、作家和艺术理论家。但他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艺术小组"集体行动"(Collective Actions)的成员,这一组织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成立于莫斯科,一直活跃至今。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集体行动"在俄罗斯艺坛扮演着举足重轻的角色,特别是最近十年间,活动于莫斯科的重要艺术家如伊利亚·卡巴科夫(Ilya Kabakov),埃里克布拉托夫(ErikBulatov)和德米特里·普里戈夫(Dmitri Prigov)等人,或多或少都曾参与到该组织的实践当中。近年崭露头角的一  相似文献   

18.
卢迎华 《致富之友》2011,(11):79-80
有一些优秀的艺术创作本身不仅仅是艺术品,它们还是帮助我们超越关于艺术是什么的普遍认识的范例。试图认识艺术的本体,理解与艺术相关的问题,包括艺术存在的语境和机制,从来都不会过时,反之既能帮助创作者,有时这些叩问和尝试还能成为创作的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说,把艺术等同于哲学思考一点都不为过,艺术在理解和描述世界的本身也在不断地自我塑造,自我剖析。我们完全可以自信地说艺术本身具备了自我描述和自我表达的能力,以及提供认识世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85美术运动"不是一个艺术运动。因为中国基本上没有现代艺术的社会及文化背景。现代艺术的发轫是在西方人文主义有了深厚社会基础之后,现代哲学主体意识的凸现,并从两个不同方向为现代艺术开拓了道路,一方面强化了感性本质,开拓了现代人的内心层次,一方面强化了理性本质,发现了人本体的语言、符号信息结构的世界;科学技术的革命诸  相似文献   

20.
推荐辞卢迎华推荐Recommended by Carol Yinghua Lu 1998年11月21日,由冷林策划的"是我!——90年代艺术发展的一个侧面"展计划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幕。但11月20日晚被有关部门以"展览申报手续不全"为由所封杀。虽然展览未能开幕,但是该展和《是我——90年代中国艺术新趋向》这篇文章对中国当代艺术在进入90年代以后的创作和思考状态作出了及时、全面而准确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