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2015,(10)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全球形成了以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和亚太经和组织(APEC)为主的三大区域经济集团。东亚国家陆续创造"东亚奇迹",伴随的中国的崛起,中国与东亚一些国家存在着领土主权争端,历史遗留问题和经济贸易摩擦等诸多问题,成为影响中国与东亚共同发展的重要障碍。解决好上述问题对于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共同发展以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与经济全球化并存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中国作为东亚区域内崛起的大国,对推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有重大的积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东亚区域合作的现行状况,然后从三个角度分析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黎志刚  黎静 《大经贸》2001,(3):70-73
简介 20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刊文分析全球经济变冷下的东亚经济崛起(除中国和日本),并对其前景作展望。根据出口业和投资环境的特征,几个国家和地区被分成三个类型进行讨论。文章暗示:在中国大陆和日本经济稳定的前提下,东亚有可能摆脱出口需求减少和油价波动的影响,关键取决于台湾和韩国投资环境的改善。20世纪末要找刺激,不妨投资成长中的东亚股市。1998年度的大幅下跌,紧随是1999年度令人惊叹的反弹,然后2000年3月又开始揪心的狂跌。有理由担心:这是否预示着正从危机中康复的东亚将在新世纪初遇到新的麻烦?  相似文献   

4.
李丹  董琴 《国际经贸探索》2021,37(11):101-112
全球性经济问题不断出现暴露了现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诸多问题,治理体系亟待改革.受地缘政治以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东亚区域一体化发展滞缓并始终缺位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东亚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应积极贡献体现东亚区域价值理念和制度设计的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方案.东亚方案应着重解决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存在的平等缺位、合作缺位、责任缺位,倡导全球经济的包容性发展、以"开放的区域主义"维护全球经济治理的多边体制以及构建多元化的全球货币体系.中国是东亚区域的核心国家,应积极发挥作用保障东亚方案的有效可行,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原因与教训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前国际理论界和舆论界关于国际贸易不均衡和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原因存在三种假说,即东亚经济体的出口导向战略、自我保险假说以及中国汇率政策假说。这三个假说的实质认为东亚经济体是造成国际贸易不均衡以及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主因。笔者对这三个假说进行了一一批评,并指出美元作为储备货币与美国金融政策的失误导致的美国房地产及股市泡沫才是国际贸易不平衡和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并认为中国还有20年保持年均8%增长率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在亚太框架下的贸易自由化一直进展缓慢,直到最近,亚太的经济合作才出现实质性的进展。特别是美国不仅与东盟10国签订了贸易和投资框架协议,还与韩国、澳大利亚开始贸易自由协定的谈判,美国对东亚区域合作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对于中国而言,美国参与东亚的贸易自由化进程对其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是值得密切关注的。文章基于GTAP模型对美国参与东亚区域合作的路径进行模拟,并基于模拟结果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不参与东亚区域合作是弊大于利,而参与则是利大于弊。中国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积极参与东亚区域合作是最优策略;二是要注意美国的扼制策略,积极加强自由贸易区建设。  相似文献   

7.
赵颖 《中国物价》2015,(4):26-28
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冲击通过东亚贸易模式传导到东亚区域内部,东亚经济由此受到一定的拖累并暴露出诸多问题,东亚贸易模式面临转型。本文阐述了东亚贸易模式的发展演化及其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关系,并选取东亚区域内贸易水平和东盟分别对中国、欧美出口最终产品份额作为代表变量构建VAR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东盟向中国出口最终产品份额的增加对东亚区域内贸易水平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大,东亚贸易模式从"外部依赖"向"内需主导"转型有利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龙  宋丹 《商场现代化》2010,(24):13-13
本文主要分析了此次金融危机对东亚经济一体化产生影响。通过研究中国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作用,结合实际分析了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区域内FDI(对外直接投资)代表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以东亚主要国家在区域内的FDI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作为衡量标准,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比较日本、中国与欧盟的FDI状况,以此揭示东亚一体化的现状,进而分析影响东亚区域内FDI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新世纪的头一个十年快要结束的时候,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影响,2008年东亚主要经济体的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关心东亚经济发展的人们不禁要问:这次下滑会不会是东亚新的一轮表退的开始,如果是的话,那么在最近的半个多世纪,东亚经济何以反复经历明显的起与落,奇迹与危机,这些大起大落的是否能简单的归因于外部环境的冲击,如果不是,那么东亚经济如此明显起落其深层次的内部原因是什么?这些起落背后有没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在起作用?如果存在的话,那又是什么?是否存在一种统一的理论框架或者视角能够对上述几个明显的起落做出一以贯之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要闻     
1 2010全球商报经济论坛在京启动 (本刊讯)2010全球商报经济论坛暨亚太工商界领袖峰会11月11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改变与趋势——中国金融市场格局演进与新兴力量”和“突围与创新——新媒体时代的亚太商机”。据悉,论坛将于2010年12月20日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届时,300余位财经界人士和商业精英将共同把脉亚太经济。  相似文献   

12.
东亚经济一体化及其福利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东亚地区各种经贸安排的福利效应和贸易额分析 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是促进东亚地区合作的主要内容.东盟与中、日、韩(10 3)合作仍是东亚国家政府问合作的主要渠道.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领导人年度会议为核心,8个部长级会议机制并存的格局,就经济、金融、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等8个重点领域开展合作.在当前10 3还基本处于经济合作论坛性质的情况下,更具实质性的东盟与中国10 1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与东盟于2002年11月签署了2010年<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即将启动,也意味着东亚地区继东盟自由贸易区之后第二个FTA战略付诸实施.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第九次东盟峰会上共同签署和发表了<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这是三方领导人发表的第一份合作文件,确定了三国合作的框架、原则和前进方向,是三国关系和东北亚合作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文件,标志着三国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从东亚经济合作的发展前景看,依次建立东盟贸易区、东盟与中日韩分别10 1自贸区、中日韩自贸区,最终建立东亚自贸区,是东亚经济在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形势下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本文以下分别对中国不加入任何区域贸易协定及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和东盟"10 3"自由贸易区的福利效应与贸易额进行模拟分析.从而得出只有在东亚区域内建立全面、广泛的自由贸易区才能够保证所有的东亚国家享受到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福利收益.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全球经济失衡”的概念 平常谈论的全球经济失衡,主要指南北差距大。如把当前的世界经济失衡主要集中于美国双赤字、中国顺差及相关联的一些问题,应是对此问题的狭义理解。从更精确的意义上讲,这是关系美国、中国及东亚的局部性问题,冠以“全球”之名似有过大之嫌。  相似文献   

14.
刘立力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9):144-145
中国是东亚举足轻重的大国,中国的战略选择将决定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走向,对未来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以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为基础,研究中国对推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作用及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受的影响,指出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及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作为东亚货币合作不可或缺的参与者,与其他东亚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趋同走势是东亚货币一体化的有利条件之一。在同时允许非对称收敛速度和收敛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结构变化,且令结构变化的形式、个数和时点均内生决定的情况下,对1978—2011年中国与十个东亚国家之间的经济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中国仅与日本、印尼和泰国存在经济收敛,且收敛速度存在非对称特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金融、贸易和人力资本角度考察了经济收敛的成因,并给出东亚货币合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TPP背景下中国和美国在亚太地区高端制造业出口情况对比分析,并构建1992-2013年世界高端制造业贸易网络,利用Blondel算法对世界高端制造业贸易网络的社团划分及其演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9年美国加入TPP以来,美国高端制造业出口占亚太经济体高端制造业进口比重显著提高,中国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世界高端制造业贸易网络社团的演化经历了"发达国家主导"、"亚太地区崛起"和"后金融危机"三个阶段,2009年后由原欧非、亚太两个社团分裂为欧非、亚太、TPP三个社团,TPP社团的迅速崛起和美国的强势加入吸引了东亚经济体的纷纷加入,中国却被拒之门外。美国在亚太高端制造业角逐中已抢占先机,中国面临在亚太高端制造业生产网络中被边缘化挑战。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作为东亚货币合作不可或缺的参与者,与其他东亚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趋同走势是东亚货币一体化的有利条件之一。在同时允许非对称收敛速度和收敛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结构变化,且令结构变化的形式、个数和时点均内生决定的情况下,对1978—2011年中国与十个东亚国家之间的经济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中国仅与日本、印尼和泰国存在经济收敛,且收敛速度存在非对称特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金融、贸易和人力资本角度考察了经济收敛的成因,并给出东亚货币合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根据黄刚定义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对太平洋三个海区海温异常与东亚夏季风相互作用的年代际变化的分析,从而得出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对中国降水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的结论.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中期左右,东亚夏季风经历了由强到弱的年代际变化.而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作为东亚季风系统的重要成员,其强度和位置也在1970年代中期左右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受美国“重返亚洲”和亚太地缘格局变化的影响,俄罗斯亚太战略在其“欧亚并重”战略全局中日益凸显.其突出特点是,顺应亚太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吸引亚太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带动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开发;加大在东部地区的军事投入,以形成平衡机制应对亚太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形势,积极参与构建亚太安全合作机制,保障东部地区的稳定;积极开展对亚太地区的外交活动,加强与亚太主要力量的合作,为恢复世界大国的影响力提供战略支撑.俄罗斯亚太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及其未来走向,成为影响亚太局势和中俄关系值得关注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庞鹤 《商场现代化》2012,(31):191-192
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发生,将全球经济再平衡问题推倒了风口浪尖。东亚经济在危机发生后迅速回升所带来的"东亚奇迹"并不能隐藏东亚经济不平衡的事实。本文通过分析经济不平衡的含义和危害,展现东亚经济不平衡的特殊状况,并提出东亚经济再平衡更需要区域内的合作,而中国在其中的作用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