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想查一下你(或你邻居)的无线网络密码是否符合要求?交34美元,你就可以使用一种云密码破解服务做到这一点.这项服务主要是针对"渗透测试者"--由公司付费测试网络安全性能的人--提出的.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以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内部的产业转移日趋活跃,形成了独特的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而民营经济成为这一阶段区域内部产业转移的主题.通过探索海峡西岸经济区内部产业转移主要态势和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总结产业转移的模式与路径,进而提出培育区域内部产业转移主体--民营企业,保障其权益,进一步活跃区域内部产业转移的若干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3.
创新的演变     
<科技创业>的编辑为TR50挑选出来的公司都有强大的创新记录.但是新兴企业--例如Twitter公司--的创新过程如何与IBM公司的创新过程相比呢? 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系列文章中--包括1978年为<科技创业>写的一篇,哈佛商学院教授威廉·艾伯纳西(William J.Abernathy)和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和工程学教授詹姆斯·厄特巴克(James M.Utterback)提出了这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4.
1981年3月10日,深圳市成立了第一家涉及商品房管理的专业公司--深圳市物业管理公司,这标志着物业管理行业在中国的诞生.20年来,随着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物业管理也由南到北、由沿海到内地飞速蔓延至全国各地城市,涉及千家万户.然而,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物业管理在走向成熟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深层次的问题.社会各界关于物业管理必须尽快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上海物业管理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青兰博士.  相似文献   

5.
"时代庄园--为中产阶级白领人士倾心打造的纯北美TOWNHOUSE社区"--这是开发商太合日盛为北京时代庄园打出的楼盘广告语.时代庄园由北京太合日盛房地产公司投资兴建,一期(西区)建成于2002年,二期(东区)建成于2003年,共计647户,总建筑面积110,000平方米,为低密度住宅区,行政区划隶属来广营地区办事处.它位于北京最具发展潜力的奥运村辐射地段,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成为中高收入阶层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6.
卫文江 《西部金融》2001,(10):63-64
公元295年鲜卑占据平城(今大同市),公元398年天兴元年,由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迁国都来平城,并确立"东至代郡,西及善元,南极阴馆,北尽参合"(东至大同县东,西至右玉县南,南至代县西北,北达左云县北)的疆域定为"畿内之田".在平城货币流通一直处于实物经济状态.随着地域扩大经济的发展,北魏孝文帝494年迁都洛阳.495年以后铸行了"太和五铢"、"永平五铢"和"永安五铢"钱币后,谷帛依然是通用的支付工具.从而形成了北魏独特谷帛为主,金银、铸币为辅均参于的货币流通方式.  相似文献   

7.
提出一种新的市场营销组合.该营销组合由四个变量组成,即1个G和3个P,其中G代表Guiding(规导定位),3P则分别代表Producing(配制产品),Placing(派发销售)和Pricing(评定售价),整个营销组合简洁地表示为lG3P.新的市场营销组合1G3P以实施STP(即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和定位)这一营销战略为逻辑前提,所贯穿的中心思想是如何有效地克服现时实际市场条件下营销实践中的最大困难--市场中商业信息极为丰富而顾客的心智资源稀缺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8.
刘小艺  杨华  韩燕 《全国商情》2008,(10):19-20
本文分析了企业集群、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三者的联系与区别,指出了产业集群是企业集群随着产业集聚进一步演化而形成的,从理论上对"企业集群--产业集聚--产业集群"这一逻辑进行了分析,并将这一演进过程模型化.  相似文献   

9.
孙天琦 《西部金融》2003,(12):12-14
1990年--2002年全国产业结构高度化趋势明显,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过程中,全国的工业化程度(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工业化进程来看,制造业区域转移是实现中国地区间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借助改进梯度系数分析中国区域间制造业发展基础上,指出了中国制造业区域间产业转移的路径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全球的视角提出了中国目前需要重新寻找新的国际产业转移动力源,并应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相应调整的观点.同时,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需要产业和产业链不同环节转移相结合,在转移过程中政府要加强合作,让市场发挥更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金融资源的空间分布状态及其演进,影响着区域经济运行的进程和发展高度;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与经济运行效率能否协同提升,也日益成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成熟与否的标准之一。时值金融经济力正逐步成为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型社会动力,运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几种典型金融资源在东北三省34座地级以上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金融与经济重心的演进规律,以期从宏观上把握金融推进东北三省经济运行的实现状态,为进一步实现金融驱动下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中国分配制度改革来看 ,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只不过是一个刚刚开始的突破性进展 ,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进步。但我们相信 ,它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意义 ,一定会在未来的漫长过程中不断放大地显示出来。真正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是实现收入分配差距合理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配送中心分拣作业系统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配送中心是以组织配送性销售或供应,执行实物配送为主要职能的流通型结点,是物流产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在配送中心作业中,分拣配货就成为配送中心的核心作业,其作业效率会直接影响配送中心的运作效率,也会影响配送中心的服务水平。配送中心的分拣作业的分拣策略包括分区策略、订单处理策略和货物分类策略,不同的策略组合其作业的复杂程度也不同,适合于不同配送中心的分拣作业系统。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大规模的一次成功的民众动员。抗日战争时期,“铜陵是皖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区”。中共铜陵党组织组织民众开展经济斗争,保障民生;发展生产,富民增收;制定合理的租税政策,减轻民众负担;疏通渠道,扩大贸易。这些制度保障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铜陵地区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豫南、豫西南重点经济建设带上区位节点经济潜能与空间分布的测算,本文系统研究了主成分分析理论在经济建设带上区位节点分析测算的应用技术。运用主成分分析理论来确定区域经济建设带上经济增长极的分布,是国际区域经济分析的先进技术,对控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航运输机场布局与旅游资源开发互动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航运输网络以机场为网络结点的特征决定了机场布局将深刻改变机场辐射区域的空间作用关系与空间结构演化.本文以我国现有机场布局与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为研究对象,探讨民航机场布局对于控制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社会经济意义,以及旅游资源开发水平差异对于机场布局的改变作用.研究表明:1)我国现有民航机场布局与各地旅游资源开发水平比较吻合,同时呈现明显地域分异,但与旅游资源分布存在较大冲突;2)差异性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产生的区际旅游客流能积极改变航空网络格局.3)民航运输对于旅游资源开发属于后发性要素,先期性上相关性不强;4)我国机场布局与旅游资源开发目前互动尚不明显,联系存在失衡,但具备极大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17.
地方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已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还存在国有经济集中于竞争性行业等问题。进一步完善地方国有经济布局,必须明确国有经济进退的具体领域,建立与完善国有资本注入和补充机制,加大国有经济对基础产业和关键行业的投入规模,优化改制企业的产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8.
石家庄成为新兴铁路交通枢纽以后,使传统的运输路径、交通运输体系和货物流向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昔日获鹿的晋冀商品集散地的位置向东转移至石家庄。随着石家庄商品中转和集散地功能的逐步增强,其经济地位和实力逐步超过获鹿,又超过了正定,遂成为河北中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之冠。石家庄逐步具备区域经济中心的功能,实现了近代冀中南地区经济分布格局的一次重大调整,建成了以纺织和炼焦等支柱产业,奠定了近代石家庄工业产业基础。在经济功能基础上,逐步增添了政治功能和军事功能,从而具备了复合城市功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从国外大量关于创意阶层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中梳理出几条基本研究思路。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创意阶层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创意阶层与经济增长、创意阶层与人力资本的关系。空间特征和创意劳动者属性是研究创意阶层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主要视角;创意环境影响创意阶层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创意知识溢出同样也是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究竟创意阶层与人力资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学者们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这两个重要的话题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相似文献   

20.
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是两种分配方式,它们是由公有制、私有制两种所有制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之所以以按劳分配为主,是因为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之所以还存在按要素分配,是因为存在处于补充地位的非公有制经济。不能把按月发放的工资看作是按劳分配,并把它在新创造价值中占"大头",解释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也不能把财务制度中年终经济效益分配的具体做法,当作按要素分配的依据。脱离所有制,仅用经济生活的表面现象,去解释现行分配制度的性质,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