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研究目的比较制度收益与发展收益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农地非农化进程的影响,研究驱动地方政府过度推进农地非农化进程的主要因素.研究方法生产函数与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研究结果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政府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获得的制度收益为0.5891亿元/km2、发展收益为0.1532亿元/km2,制度收益是发展收益的3.8453倍.研究结论经济发达地区农地非农化进程表现为制度驱动型,制度收益是驱动地方政府过度推进农地非农化进程的主要因素.现行农地保护政策由于经济管理手段的缺失,不能对地方政府谋取制度收益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导致地方政府受制度收益的驱动而人为地加快了农地非农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农地非农化作为城市土地的主要供给手段对城市和农村的兴衰及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而许多地方政府在农地非农化的方式选择上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以致影响城乡的统筹发展.通过对征用和流转这两种农地非农化方式的绩效评价分析,归纳出地方政府农地非农化偏好方式选择的绩效评价标准,以土地结构效应、经济效应、公平效应为表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为基础,初步提出了现行的地方政府农地非农化偏好方式选择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农地非农化偏好方式选择的绩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种制度的绩效进行量化评价是近年来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农地非农化作为城市土地的主要供给手段对城市和农村的兴衰和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而许多地方政府在农地非农化的方式选择上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以致影响城乡的统筹发展。本文通过对征用和流转这两种农地非农化方式的绩效评价分析,归纳出地方政府农地非农化偏好方式选择的绩效评价标准,以土地结构效应、经济效应、公平效应为表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为基础,初步提出了现行的地方政府农地非农化偏好方式选择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土地督察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分析耕地非农化中中央政府、土地督察部门、地方政府和公民间博弈关系,探讨实施土地督察制度的合理性。研究方法: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理论。研究结果:中央政府应当采取适宜强度的土地督察制度,给予土地督察部门足够的激励和合理而明确的耕地保护目标,使公民成为耕地保护博弈中的重要一方。研究结论:中央政府采取土地督察制度,地方政府违规是两者间博弈的纳什均衡。  相似文献   

5.
基于地方政府行为的农地非农化均衡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建立一个最优化模型,在统一的分析框架内考察农地非农化的数量、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民获得的增值收益、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政治性任务的完成程度、地方政府行为4者间的关系及农地非农化的均衡过程。研究方法:数学模型法和经济分析法。研究结果:在农地非农化均衡状态下,农民应得的增值收益并不能充分实现,土地市场存在着效率损失,中央政府的政治性任务也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这是由地方政府追求短期政绩最大化的目标决定的。研究结论:要从根本上解决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制度上设计更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后,浙江的建设占用耕地规模的不断扩大,耕地流失和新增耕地规模均大幅扩张,耕地总体质量出现下降,"上山下海"式耕地补充方式也加大了生态退化的压力,土地利用的"浙江模式"是加速浙江农地非农化进程的重要制度驱动因素。需要探索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土地利用体制、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等入手,提高土地集约使用程度,以解决浙江土地持续利用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张鹏 《南方农村》2009,25(6):24-27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使得乡村土地的非农使用需求增加,但是由于现行的土地制度和法律,尤其是政府垄断农地征收和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等行政管制手段的严格限制使农地非农化难以实现,这既不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难以有效地实现耕地保护目标。其实质是剥夺了农民的土地发展权,使农村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本文运用土地经济学方法,通过对广州市桌村的土地利用的现状分析,揭示了目前农村建设用地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尖锐矛盾,提出只有尊重和实现农民对土地的发展权利,才能在建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的基础上推动乡村建设和发展,实现国家、政府和农民三者土地利益的分享。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是征地制度改革的最大障碍,转变地方政府角色是征地制度改革成功的前提和关键。由于地方政府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角色缺位、越位与错位同时并存,导致我国土地资源配置出现市场和政府双重失灵,并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管理各个层面诱发了一系列问题。转变地方政府角色的关键在于,通过制度创新使地方政府真正回归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当前农用土地非农化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步入新的高潮,农用土地的非农化过程出现了全面加速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如何合理调整土地管理体制和政策,既有效保护十分宝贵的耕地资源,又充分满足经济高速增长对土地的客观需求已经现实地成为一个亟待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到四川省绵阳市对当前农用土地非农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专题性调查,现提出若干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土地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受到巨大挑战。农民土地、耕地合法利益受损的根本原因在于过去对其合法权益保护不够。在城镇化扩张中。往往是地方政府为征地主导方,农民则处于弱势地位。土地纠纷的大量出现,一方面说明城市化城镇化盲目扩展,另一方面说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存在问题。地方政府和开发商都是强势一方,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相似文献   

11.
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实质,是公权严重侵犯私权,行政权力代替了农民土地的财产权利。目前的农地非农化补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漠视了农民对土地的权利。《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但“农民集体所有”是个模糊的概念,村民委员会成了实际上的所有者。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探寻合理分配耕地非农化增值收益的方法,从耕地非农化风险角度构建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研究方法:联盟利益分配机制,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结果:在耕地非农化中,各权利主体所担风险从高到低依次为农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村集体;假设各权利主体参与征地行为是一种投资行为,各权利主体耕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比例为中央政府占26%,地方政府占22%,村集体占17%,农民占35%;运用"联盟利益分配机制"测算耕地非农化各权利主体之间的增值收益分配比例是可行的。研究结论:以缩小征地范围、尊重农民意愿为条件制定征地补偿标准不仅体现补偿公平原则,也符合通过市场机制对农民进行补偿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农地征用制度存在诸多问题,致使耕地锐减、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土地收益分配是农地征用制度改革的关键,本文建立了农地非农化的社会福利分配模型,该模型建立在农地非农化市场均衡基础上,对市场中供求双方的福利进行了分析,并得出通过调整供求曲线弹性可以调整供求双方福利。然后引入该模型对我国的农地征用的社会福利进行分析,并对现行的农地征用过程中维护土地市场稳定、保障农民利益、政府收取费用比例及农地征用补偿标准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地征用的经济学分析:一个理论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现行农地征用制度存在诸多问题,致使耕地锐减、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土地收益分配是农地征用制度改革的关键,本文建立了农地非农化的社会福利分配模型,该模型建立在农地非农化市场均衡基础上,对市场中供求双方的福利进行了分析,认为通过调整供求曲线弹性可以调整供求双方福利。然后引入该模型对我国的农地征用的社会福利进行分析,并对现行的农地征用过程中维护土地市场稳定、保障农民利益、政府收取费用比例及农地征用补偿标准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耕地供需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探讨中国城市化 — 工业化用地需求和满足粮食安全的耕地供给之间的消长关系及变化规律,以期为国家土地利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首先提出关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即满足粮食安全的人均耕地需求)和耕地非农化逻辑斯蒂的假设。然后对历年中国耕地的统计数据进行订正,重建1980 — 2006年耕地数据序列。据此计算了同期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反映耕地需求和供给的对比关系),并验证耕地非农化逻辑斯蒂假设。研究结果:保障粮食安全的人均耕地需求数量逐渐降低,耕地压力指数虽先降后升但总体呈下降趋势。中国在基本满足城市化 — 工业化用地需求和生态退耕,因而满足粮食安全需求的耕地供给不断减少,同时人口又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粮食安全状况非但没有恶化,反而有所改善;耕地压力指数非但没有加重,反而有所减轻,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耕地非农化逻辑斯蒂增长过程的推导和证明,显示了两个拐点分别出现在1980年和2050年,前者是从缓慢到加速的转折点;后者是从增长到停滞的转折点,保证粮食安全的耕地供给将趋于稳定。其间还有一个由加速到减缓的拐点将出现在2015年。研究结论:城市化 — 工业化用地需求和粮食安全用地需求可以兼顾。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多驱动力的乌鲁木齐市耕地非农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使用乌鲁木齐市1997年~2010年的《新疆统计年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乌鲁木齐市国土资源公报》、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对乌鲁木齐市耕地非农化过程中经济驱动力、人口驱动力、政策驱动力、人文驱动力等影响因素与耕地非农化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正确把握研究区内耕地非农化的规律,为制定合理的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检讨主流征地制度改革观点存在的问题。研究方法:文献法和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公共利益泛化是地方政府违法成本—收益分析后的理性选择;严格意义的公益征收条件下,产值倍数法测算出的补偿水平并不必然低于土地所有权价值;将土地的社会保障价值纳入征地补偿标准客观性差,与现行法律兼容性差;土地换保障既不能为征地补偿提供客观标准,也无法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论:客观征地补偿标准缺失条件下,地方政府与被征地农民逐利动机促成的逆向激励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团结。推进征地制度改革首先要构建并行于公益征收的非公益建设用地供给制度;其次应当让市场发挥定价作用,为地方政府与农民利益博弈提供客观的价格参照。  相似文献   

18.
目前,河北省农地流转在流转目标、行为中都存在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地方政府和农民的流转利益分配方面.由于农民属于弱势群体,加之地方政府的权利寻租行为,地方政府和农民利益博弈的结果通常是农民利益被侵占,农地非农化流转愈演愈烈.随着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利农护农政策,并通过规范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改变了土地经营的外部环境,土地流转面临着新的形势.本文从分析农地流转中利益分配中存在问题出发,基于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探索促进农地流转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中度工业化的时期,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也在快速发展并且已经进行到了一个相当的程度,这个过程中土地制度是核心问题,是整个农村政策体系的核心。本文结合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从土地制度的角度来看农村政策,主要探讨两个方面问题,第一是农地经营制度,阐述农地经营制度的政策演变过程、农地经营制度中存在的调地、抵押和土地换社保的问题。农村政策的核心是土地问题,而土地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权益问题,农村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就是不断地完善和确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第二是农地的转用制度,农地转用中农民权益的保障问题、耕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导致的粮食安全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从"三农"问题视角解读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是稀缺资源,紧张的人与耕地的比例关系是我国“三农”问题形成的前提;当前我国最主要的耕地问题是耕地快速非农化,其根本原因来自人口、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压力,政策和决策的失误、地方利益的驱动和管理力度不够,从加强耕地国情教育、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构建与耕地保护相配套的政策激励和经济约束机制、规范耕地管制行为等角度探讨了耕地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