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就业结构变化是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提升劳动生产率、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劳动力就业的内容与形式不同,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目前,以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私营经济吸纳更多劳动力为主要特征的就业结构变化愈加明显。就业结构的变化是一个时期经济体技术条件、产业结构、市场主体类型变化的结果。伴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催生出新产业,劳动力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现代产业内部衍生出新职业、新岗位来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在信息技术普及的条件下,劳动力技能提升,劳动者具备向现代产业转移的素质与禀赋条件,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优化就业结构空间格局对于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存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与就业制度滞后、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与就业结构转换滞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与城乡就业统筹滞后、劳动力就业能力提升与人力资源建设滞后等问题。通过制度创新、优化就业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就业、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等途径可缓解就业矛盾,提高就业水平。  相似文献   

3.
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及中国经济发展相对放缓的背景下,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本文通过对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现状的分析,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证明了我国就业结构的发展落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三大产业结构偏差大且趋向均衡的速度慢,造成我国劳动力就业困难,并且第三产业将在以后承担起接受新增和从其它产业转移出来的大部分劳动力的任务。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就业结构分析与政策新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诚 《财经科学》2000,(3):44-48
在经历20年的市场经济改革以后,中国的就业结构发生了类似于市场经济国家就业结构的新变化。除了原有的二元就业结构和隐蔽失业性就业特征以外,中国出现了过度就业、正常就业、就业不足、失业和就业外非劳动力扩大的特征。就业政策需要适应经济改革的新变化,采用新业定义和就业观念,着肯于培养市场中的劳动力需求主体-具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盟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欧盟国家政策因素、公司战略因素和个人选择因素的作用下,非正规就业迅速发展.但是,由于传统上非正规就业雇员就遭到一定程度的歧视,这导致了非正规就业雇员的就业风险.如何规避风险、提升非正规就业雇员的工作质量将成为欧盟就业战略新的关注领域.  相似文献   

6.
三次产业与中国就业:增长趋势及国际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蒲艳萍  蒲勇健 《生产力研究》2005,3(6):184-186,2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动之间呈现出什么样的演变关系是众多学者所关心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就业弹性、产业偏离度、不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得出如下结论:(1)1990年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就业已达到饱和并开始排斥劳动力,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2)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非一致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就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的发展;(3)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产业结构偏差;就业结构变动中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缓慢,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西部民族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农村就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提高.但总体来说,就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入手,分析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和制约因素,探索充分发挥西部民族地区优势,建立适合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的途径,并结合各地先进经验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8.
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增长影响及国际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蒲艳萍 《现代财经》2005,25(2):64-6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动之间呈现出什么样的演变关系是众多学者所关心的。通过对不同指标的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1990年代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就业已迭到饱和并开始排斥劳动力,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2)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不相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3)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产业结构偏差;就业结构变动中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缓慢,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9.
随着海南特区经济的复苏,海南就业形势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同时,也暴露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劳动力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不匹配、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率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劳动市场不对接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实施"小巨人"战略、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的作用日益重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实现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职能,是新时代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作者从电子政务的角度对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主要内容,以及应实现的基本功能进行了探讨,并对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韩景华 《经济纵横》2007,(12):32-34
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成为推动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变的主要动力.目前,服务业成为我国发达城市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而且,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推动作用远远超过传统服务业.因此,我国经济发达城市应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促进就业增长的核心战略.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盟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欧盟国家政策因素、公司战略因素和个人选择因素的作用下,非正规就业迅速发展。但是,由于传统上非正规就业雇员就遭到一定程度的歧视,这导致了非正规就业雇员的就业风险。如何规避风险、提升非正规就业雇员的工作质量将成为欧盟就业战略新的关注领域。  相似文献   

13.
李颖 《经济论坛》2004,(21):13-14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创造了1.7亿多个就业岗位,在就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仍然非常严峻。特别由于改革的深化和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失业的人数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将对我国的就业范围、就业方式、就业结构等产生重大的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以及就业结构进行了总结分析,对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对我国经济以及容纳劳动力方面的贡献进行剖析,从而强调了通过发展服务业来解决就业问题的必要性,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并进而提出若干发展第三产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之就业效应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1世纪中国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本文从就业弹性,结构偏离系数等角度考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各产业的就业效应,并进一步运用结构变化的协同系数来分析劳动力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的适应性和协同性,从而得出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存在的问题和就业结构变动的制度障碍,并以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文章依据信息化综合指数模型测算了1990—2008年间我国服务业信息化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估计了信息化对服务业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服务业信息化水平自90年代以来呈不断上升趋势,并且对就业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从动态角度看,服务业信息化与就业变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服务业信息化初期对就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冲击,但从长期来看,服务业信息化对就业产生正向的影响,并带动服务业资本投入对就业也产生正向的影响。总体上,服务业信息化的就业创造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从而存在正的净效应。因此,认为应从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加大对服务业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居民服务消费能力等方面来促进服务业信息化以带动服务业就业。  相似文献   

17.
《经济研究》2017,(6):120-136
近年来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大企业表现得更为明显。已有研究集中于劳动收入占比的讨论,却忽略了企业就业吸纳持续下降这一重要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异质性企业的理论框架,并从信息化的角度,对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和企业就业吸纳下降的现象进行了解释。具体地,信息化的发展会带来劳动收入占比的普遍下降,但是却未必会导致企业就业吸纳能力的下降。我们进一步证明,在发展信息化的过程中,为避免企业就业人数的下降,必须放开市场竞争,否则就会出现劳动收入占比与企业就业人数双双下降的现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微观大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稳健地支持了上述结论。本文的研究对于"保增长、促就业"以及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至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类型由传统型过渡到发展型.分析发现: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远低于1,存在大量“隐蔽失业”,二、三产业仍存在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最为强劲,但发展水平较低,对劳动力的吸纳潜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就业结构渐趋合理,但未来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优化仍需较长时间.因此,应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服务业水平,大规模创造新岗位、新市场,吸纳更多劳动力,以促进就业增长和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中东欧七个国家1995-2006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中FDI、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关系。研究发现,FDI有利于促进就业结构升级,并不能扩大就业规模,但是FDI对各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就业结构中出现高技能劳动力需求增长,低技能劳动力需求大幅下降的现象。同时在经济增长中,以工作时数衡量的劳动量的贡献率为负,而劳动力结构转变的贡献率为正。  相似文献   

20.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之间的协调关系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长足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研究发现,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之间存在不协调、不合理的地方,就业结构演变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转变的良性循环,在考虑扩大就业与产业发展问题时,注意二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产业政策调整要充分考虑其对就业结构和就业总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