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的:从土地财政在政府举债中的重要地位出发,研究土地财政与预算软约束对政府债务规模的影响机制;实证分析预算软约束在土地财政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之间的中介效应;对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促进政府对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提出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对2008—2011年和2013—2015年的28个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研究结果:土地财政与预算软约束均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显著正相关;预算软约束在土地财政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研究结论:解决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问题和土地管理问题,必须严控土地资源的抵押转化,限制预算软约束;同时适当引入竞争性的土地交易机制,促进土地财政、土地金融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剖析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竞争的网络演化特征,并揭示其空间网络形成机理。研究方法:社会网络分析、QAP模型。研究结果: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存在多线程竞争模式,形成了复杂空间网络,且该网络呈现小世界性、等级度松散、多重叠加等特性;土地财政竞争网络具有多维空间集聚模式,且从土地财政传导路径看,主要体现在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和东部沿海地区溢出;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城镇化率、资源禀赋等变量的省际差异以及地理距离在土地财政空间网络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结论:各省份及聚类板块在土地财政竞争网络中扮演角色各异,土地财政治理应同时注重"因地施策"与"区域联动"。  相似文献   

3.
<正>笔者调研发现,我国西部地区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率不高,粗放浪费现象较为普遍,低效用地集中于工业园区和城市新区。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土地投放过量、供给结构不合理、地方对土地财政过度依赖、土地供应方式不完善及相关部门未形成监管合力等方面。低效用地产生的原因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过度依赖。地方政府通过经营土地资产,获取增值收益,保证地方财政  相似文献   

4.
本文揭示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和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改革之间的行动逻辑,并利用2003—2013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检验,测定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度对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的影响程度,为加快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改革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较高的土地财政依赖是中国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的形成又与现行的行政分权和财政集权体制有关。要加快中国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改革的进程,需要地方政府尽快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要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不仅需要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而且需要调整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大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纵向转移支付力度,赋予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更多的与事权相匹配的税权。  相似文献   

5.
征地制度、土地财政与中国土地市场化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农地非农化。中国政府着力推进土地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不断强化征地制度的原因在于,试图在既利用征地制度获取所需要的土地和资金又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之间寻找平衡。尽管改革和完善征地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但是,在现行行政考核和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会诱致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从而阻碍土地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一方面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征地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快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赋予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更多的与事权相匹配的税权。  相似文献   

6.
采用1998—2014年全国31个省(区、市)土地出让金收入和地方GDP构建省级面板数据,基于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得出主要结论:(1)通过协整检验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土地财政演变与地方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动态影响关系;(2)短期内,相对于地方经济增长,土地财政演变更容易受到自身冲击的影响;(3)外生经济冲击对土地财政的发展演变具有正向推动作用;(4)地方经济的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对土地财政的发展形成了路径依赖,因此土地财政现象在短期内是不会完全消失的;(5)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维持经济增长的方式不可持续。建议:政府要正确认识土地财政收入与地方经济增长的关系,完善不同级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地方政府要在供给侧改革大环境下,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力点和持续推动力。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探讨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对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为理解和改革土地财政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双重差分法。研究结果: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显著提高了人均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平均而言,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可以解释样本中人均土地出让收入变动的28.94%和土地出让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变动的16.85%。但是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对土地财政的影响存在"天花板效应",地方政府获得垄断供地权后,土地财政在初期会显著增长,之后增长放缓,在垄断后的第8年,垄断效果达到顶点。研究结论:短期内,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对土地财政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加剧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但是长期来看,土地一级市场垄断对土地财政的影响受到经济发展速度的制约,不会无限制增长下去。本文引申的政策含义是土地一级市场垄断是地方政府实现土地财政的重要制度抓手,短期内改革的思路在于打破地方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长期来看,应建设服务型政府,地方政府应追求辖区内福利最大化,而非财政收入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进一步揭示土地财政已存在的区域差异规律,为构建更为科学、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推动"征地→批租"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模式转型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方法]文献资料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结果]现有研究证实了土地财政规模及依赖程度、财政收入激励下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方式、土地财政推动经济增长、土地财政影响居民收入消费及公共品供给、土地财政与城市用地规模联动关系等方面,在全国范围内都存在东部、中部、西部的区域差异。国外保有环节的房地产税是地方政府持续的财政资金来源;同时,是促进房地产市场有序发展、抑制城市蔓延的有效政策工具。[结论]未来研究方向是以地市为单元,探明各类土地财政构成要素对于经济增长、居民收入与消费及产业服务化、城市公共品供给、城市各类用地规模增长的影响内在机理;构建区域差别化的保有环节房地产税征收管理政策方案。  相似文献   

9.
虽然土地出让金收入下滑,但相关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是可控的。需要积极推进财政改革、金融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有效防控伴生的金融风险伴随着土地出让金收入大幅下滑造成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下降,部分地方政府可能面临一定的财政压力。土地财政收入下滑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三季度政府总收入同比仅增长了5%,远低于一季度的15%和二季度的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模式的危害: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潜在巨大财政风险;耕地资源锐减,威胁粮食安全;房价居高不下,抑制内需增长;收入分配失调,贫富差距拉大;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成因:财政体制是土地财政形成的体制动因;政绩考核制度是土地财政形成并强化的机制动因;土地管理制度是土地财政形成的潜在诱因;过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是土地财政形成的外部动力。破解路径:构建合理的财税制度体系;改进现有的政绩考核制度;完善征地制度,加强土地出让金收支监管。  相似文献   

11.
2020年1月起,新修改的《土地管理法》正式实施,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不经过地方政府征收而直接入市,但现实中允许入市和入市改革实践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从改革的主客体角度研究发现:(1)土地的规模、质量、用途及其区位决定了土地入市潜力;(2)农户自身对于法律权益实现、入市风险以及利益满足的考量会影响农户入市意愿;(3)地方政府考虑到征地与入市的平衡、产业用地的效益、收益分配的公平合理,可能会产生消极行动。土地入市潜力、农户入市意愿以及地方政府行为均会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推进造成限制。建议从创新入市模式、完善入市规则、转变政府角色三方面,推动入市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2.
土地财政与城市经济发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讨过去10年城市高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发展模式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为完善土地财政政策和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通过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讨论土地财政与城市发展问题的联系。研究结果:(1)现有土地出让制度使得房地产市场形成寡头垄断微观结构,加大价格调控难度;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增加导致地方产业结构“房地产业化”趋势,同时通过拉高工资成本,推高城市化成本。(2)不同地区的土地财政收入存在较大差异,体现的是各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融资水平的差异,融资水平差异将导致经济增长差异,进一步拉开区域发展距离。研究结论:土地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必须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检验征地补偿标准刚性调整机制对征地规模的影响,论证其诱发地方政府突击征地的机理。研究方法:基于2004—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并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1)刚性调整机制导致地方政府在征地补偿标准调整前大规模征收土地,从而维持自身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体系的运行;(2)为防范风险的演化和失控,中央政府会默许、甚至支持地方政府的突击征地;(3)作为被征收土地的主要构成,农用地亦是地方政府进行突击征地的主要载体;(4)西部的地方政府具有更强烈的突击征地动机,中部次之,东部最弱。研究结论:征地补偿标准刚性调整机制诱发地方政府的突击征地行为,变相损害农民权益,应当成为进一步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14.
屠欣雨 《山西农经》2021,(7):85-86,154
“营改增”作为新一轮分税制改革,必将促使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发生变化。基于“营改增”背景及近年来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持续膨胀的现状,研究“营改增”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性的影响,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及双重差分估计法进行实证检验并分析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性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土地财政的形成、危害及改革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直以来,土地收入作为财政收入来源中的重要一项,在各地方政府财政中占有很大份额。在财权与事权搭配不合理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积极谋求其他方式来增加收入,土地增值税便成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法宝。"土地财政"造成产业结构畸形发展,并易于滋生腐败。打破"土地财政"必须改革财政分税制,统一整合房地产税或物业税,重构政绩考核体制。  相似文献   

16.
所谓"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来源过度依赖房地产收入的情形.特别是发达地区地方政府,从土地上产生的收入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地方政府近乎无成本地从农民手中征地(农民获得土地补偿金仅占土地转让收入与增值收入的2%~3%,相当部分地区还不到2%),然后以"市场价"批租给房地产开发商和各类工商企业.发达地区的政府财政就是一个"土地财政".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膨胀及对土地财政的高度依赖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笔者利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年来公布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报告(以2013年为主)及审计署发布的《2013年全国地方性债务审计结果》、《国务院关于201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等数据,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变化、债务结构特征及其与土地财政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的演变历程及构成分布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古典博弈模型,分析土地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利益博弈关系,为土地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出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古典博弈分析。研究结果:中国土地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分两步进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经过利益博弈、相互妥协的结果。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中央政府应该对地方政府因制度改革受损的利益进行补偿。研究结论:中央政府在推进土地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的同时,还应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进行土地管理制度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9.
<正>"土地财政"以土地为杠杆,撬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对缓解地方政府财力不足、提供公共物品以及推进城市化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不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土地财政"的风险也逐渐显现,这给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隐患。因此,分析当前"土地财政"可能存在的弊端,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本文以辽宁为例,首先阐述了土地财政在辽宁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其次从城镇外延式扩张、土地资源代际分配不平衡、房地产价格上涨以及地方财政金融风险加剧四个方面分析了辽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性;最后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提出了完善土地供给制度、稳步推进税收性土地财政发展、积极拓展多元化融资方式和有效防范地方财政金融风险四项土地财政转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