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研究目的:实证检验地方政府土地供给结构对区域房价的影响。研究方法:在分析土地供给结构影响房价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说;基于广东省2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9—2015年的统计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加以检验。研究结果:土地供给结构显著影响房价水平,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估计表明住宅用地供给比例提高1%,房价分别下降0.126%和0.103%;基础设施用地供给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房价分别上升0.062%和0.051%;工业用地供给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房价则分别上升0.116%和0.110%。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在土地供给结构与房价的因果链条中起到重要的调节效应,即财政压力越大的地区,提高住宅用地供给比例对房价的抑制效果微弱,而基础设施和工业用地供给比例的增加则对房价的抬升效应更大。研究结论:为抑制过快上涨的房价,保障城市居民住有所居,在加快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土地供给结构,加大住宅用地供应的同时,也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使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逐步向持有环节的房地产税转变,以降低财政压力对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扭曲效应。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考察地方政府土地租税收入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方法:以中国大陆1990—2013年的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和建设用地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根据协整理论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结果:耕地占用税和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收入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土地租税收入具有促进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作用,其中土地出让收入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影响因素,地方政府土地租税收益分成的提高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起到推动作用,建设用地变化仅与耕地占用税收入存在长期的双向因果关系。研究结论: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耕地占用税制度产生反向政策响应,合理调整土地财税体制和盘活存量土地才是地方政府经营城市土地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探明土地财政构成要素时空差异规律,构建差异化、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调控政策。研究方法:系统 分析方法、定量比较方法、聚类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结果:31 省(市、区)2003 — 2013 年土地财政各构成要素数 值在时间与空间上存在的基本规律:(1)时间上土地财政各构成要素呈现快速上涨趋势;(2)空间上呈现与经济社会发 展水平相趋同的区域规律。将 31 省(市、区)土地财政构成划分为淡出、繁荣、发展、起步时期 4 类区域。横向比较 4 个 区域时间序列上的土地出让价格、土地财政贡献率、协议价格、招拍挂价格、招拍挂面积比例等相对指标变化情况,测 算土地财政构成要素总体活跃程度,发现其与各区域土地财政所处发展时期非常吻合。研究结论:应从控制高价“地 王”现象频出、征收持有环节房地产税、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创造税源、产业发展替代土地财政为动力的城镇化、允许发 行地方债券和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方面构建区域土地财政转型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分析政府土地供给管制行为对城市住房用地供给错配的影响。研究方法:从土地供应中地方动机、中央规制与市场力量相互动的政治经济学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并基于2009—2015年105个重点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1)城市商住用地供应受地方财政赤字压力的影响,在具备高房价支撑基础的城市,地方采取“饥饿式”供地策略实现其土地财政目标,反之,则通过扩大土地供应量来实现增收目标。(2)在地方差异化供地策略的实施下,偏向中西部和中小城市的新增建设用地配额正向影响城市商住用地出让规模,未考虑城市异质性的住房用地供应调控政策在地方遭遇机会主义执行。研究结论:土地供应错配根源于财政激励下地方政府基于不同市场条件的差异化供地策略的运用;中央地区偏向的土地配额管理和“一刀切”的土地供应调控亦带来住房用地供给错配的意外之果。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在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存在的情况下,考察土地市场对于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程度及动态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面板向量自回归。研究结果:土地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双向因果、相互促进关系;短期内,财政压力迫使地方政府干预土地出让市场以增加土地出让收入,但长期并不有效;地方政府的偏向性土地出让行为会提升土地出让市场化水平,但土地出让市场化水平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不太显著。研究结论:基于土地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短期效应,应改变对新增建设用地的依赖,加大存量土地的挖潜;对于面临的经济增长和财政压力,地方政府制定政策要进行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权衡,增强土地供给方式和土地供给指标使用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6.
土地财政与城市经济发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讨过去10年城市高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发展模式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为完善土地财政政策和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通过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讨论土地财政与城市发展问题的联系。研究结果:(1)现有土地出让制度使得房地产市场形成寡头垄断微观结构,加大价格调控难度;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增加导致地方产业结构“房地产业化”趋势,同时通过拉高工资成本,推高城市化成本。(2)不同地区的土地财政收入存在较大差异,体现的是各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融资水平的差异,融资水平差异将导致经济增长差异,进一步拉开区域发展距离。研究结论:土地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必须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以土地为核心的财产税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开征的税种,它是地方政府重要且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在我国对土地开征财产税,既符合国际经验,也具备征收条件,同时也为改革土地财政提供了现实基础。现行土地税制存在明显不足。一是在取得和保有环节,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采取从量课征,房产税的从价部分采取历史成本,保有环节的税收弹性不足,再加上课税范围狭窄,减免优惠范围过宽,  相似文献   

8.
杨慧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25(8):36-38,55,56
房地产是房产与地产的综合体,住房市场与土地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住房与土地市场化以来,住房价格与土地价格的快速上涨使得人们普遍认为住房市场与土地市场发展不相协调,从而阻碍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从采用协调度模型对全国及主要城市住房市场与土地市场的协调状况的评析来看,我国房地产市场与土地市场协调发展中尚存在着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力,招拍挂制度导致地王频繁出现,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过度依赖等问题,亟待促进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性,进一步完善土地出让制度,制定房地产税的区域推广规划。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探索土地整治模式转变与公共品供给之间组织层面的制度激励关系。研究方法:对长三角地区江苏、浙江、上海、安徽4省的土地整治政策及案例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当土地整治项目"控制权"在地方政府而不是部门,"晋升偏好"由经济需求向民生需求转变,土地整治模式综合度较高,公共品供给激励较强。土地整治模式的转变由与公共产品供给激励相关的控制权分配和晋升偏好的变化驱动。研究结论:地方"控制权"分配和中央"晋升偏好"的双重转变对公共品供给产生积极影响,地方政府更倾向于提高项目的实施效率,以及有更高的自主性并利于解决资金限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简称新增费)、土地闲置费等土地税费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实践效果,反应出我国土地税费政策参与宏观调控过程中存在税制结构不尽合理、土地取得环节税负偏低、保有环节征税范围过窄、流转环节税费政策实施难度大等问题。对策建议:优化土地税制设计,加强调控作用;在土地取得环节实行差别化税额标准;提高土地保有环节的税负;在土地流转环节加强税费征管。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探究中国土地财政政策对外部实际汇率的影响,客观分析土地财政对实际汇率影响的传导路径,反思土地财政对实际汇率的政策意义.研究方法:中介效应分析,静态及动态面板模型.研究结果: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会导致省际实际汇率贬值,土地财政通过要素市场扭曲收益效应与房价效应两条中介渠道对实际汇率产生影响,即土地财政通过促进要素扭曲收益提升与房价收入比提升的传导机制导致外部实际汇率贬值.研究结论:地方政府应避免工业企业利用政策优势落入价格竞争陷阱,同时扭转房地产行业的畸形状态.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分析县级土地财政收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县级土地财政中存在过度刺激建设用地扩张、土地财政刺激房地产业超常发展从而助长房地产泡沫、土地收入分配不合理、土地税费体系不合理、财政收入过度倚重房地产业、土地财政推高县级财政金融风险、土地收益分配缺乏监管等问题。研究结论:应正确看待土地财政收入的必然性和阶段性规律,合理设定省县两级财权,调整土地出让方式并加强对县级土地出让金的收支管理和权利约束,加强持有环节税收建设、预算外收费清理工作、县级政府融资渠道建设,以增加县级政府多元化融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基于土地财政地域差异情况预判“后土地财政时期”负效应,构建有效过渡政策方案。研究方法:采用层次聚类分析、定性分析与逻辑演绎结合方法。研究结果: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99—2000年土地财政情况划分为4种集群类型:发展阶段、旺盛阶段、中期阶段、淡出阶段。从国家土地资源瓶颈约束、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导致的土地财政不可持续等方面阐释“后土地财政时期”具体涵义,这一时期各地域后续负效应包括: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不能再持续提供资源与资金支持、由路径依赖导致的土地违法、对生态环境与资源承载力及粮食安全保障的破坏、以风险与破坏式行为获取财政增收。研究结论:各地域在实现城市化过程中还需在不同程度上继续发挥土地财政正向历史功效,针对不同地域土地财政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后土地财政时期”负效应特征,提出过渡转型政策方案。  相似文献   

14.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政府责任担当:基于扩大内需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又是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关键。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仅能够缓解农村贫困、提高农民收入,而且能够直接提高农村消费能力。总量不足是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及社会保障事业城乡差距明显。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政府责任的缺失。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政府应切实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合理界定纵向间政府职责、建立政府间责任分担机制,建立体现农民偏好的决策机制、提高供给效率,强化农村公共产品市场化改革中的政府责任。  相似文献   

15.
物业税与土地出让金不可替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业税是不动产税的一种类型 ,土地出让金是土地的价款 ,二者属于性质不同的经济范畴 ,不能也不应相互替代。文章针对用物业税替代地价的主张 ,分别从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之要求、与新发展观之矛盾、廉政建设、现实可行性等方面 ,分析了以税代价的不可行性和危害性。并指出解决地价过高及其引发的房地产开发成本过高和房价过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城市建设方面税费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大量闲置土地处置的政策,然而其实施及执行效果并不理想。究其根源,受当前财税体制以及绩效目标的影响.地方政府执行国家政策的忠诚度往往让位于土地、房地产开发引致的各项财税收入的增加,因而与闲置土地占有者形成了利益同盟。由此暴露出当前制度缺陷是闲置土地处置权限不科学、处置细则不明确,建议上移闲置土地处置权主体,建立合理的利益促进机制,明确具体实施细则并强化相关的政策要求来完善当前的闲置土地处置政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开发商囤地的原因和危害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治理开发商囤地的对策。结果表明,获取巨额囤地收益是开发商囤地的根本原因,法律法规不完善以及执法不严则是开发商囤地的重要原因和直接原因;开发商囤地最直接的危害是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同时还会导致房价高涨、调控失灵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而打击开发商囤地要从去除国民经济对房地产业的过多依赖、切断开发商囤地收益链条、完善法律法规以及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4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探讨政府的经营性土地储备供应决策方法,以增加出让收入及抑制开发商囤地行为。研究方法:实物期权理论,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1)将土地供应权视为基于房产的实物期权,推算出了最优供应时机和理论价值,研究发现市场不确定性将提高土地期权价值,并使最优供应时机延后;(2)案例比较分析发现,地块的实际出让时间越接近理论最优供应时机,出让收入越高,但实际上政府对地块并未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研究结论:(1)依据实物期权模型做出的土地储备供应决策更能有效地把握市场形势波动的时机;(2)模型在中国的应用需要可监督的公共财政体系以及财政分成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资金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的分析,发现城镇化进程中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设施建设在内的城镇建设所需资金投入巨大,而这些设施建设事关城镇化能否实现实质性的推进;在资金供给方面,地方政府财政能力不足,地方金融机构对城镇化建设参与度较低及企业难以有效利用金融工具,这些原因使得城镇化建设资金不能有效匹配建设所需融资。要解决资金缺口大的问题并且提高资金融通效率,必须从财政、金融以及企业自主融资三方面作出努力: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地方生产能力及加强税收监管提高财政收入,并对金融机构进行政策引导,健全城镇金融体系,提高金融平台参与度,提高企业自主融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