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产力理论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提高系统生产力,并促进其持续稳定地发展。因此,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产力的研究,是农业生态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生产力理论也成为生态经济学理论大厦的一块结构基石。一、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产力的概念描述生产力的系统观,不仅包含了形成生产力的诸要素,更重要的是它还包含了各要素间的结构关系;它不仅强调各要素本身的特殊作用。而且强调生产力是一个整体,具有自己的整体特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了农业生产力系统发展的三大规律 ,并分析了这三大规律对农业投资的指导意义。这三大规律是 :各要素同步形成与要素结合体运行时间链不间断规律 ,农业生产要素系统的自然规定性规律 ,各要素子系统等衡规律。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范畴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当今世界3种影响深远的变化,生产力的内涵及要素变得越来越丰富,生产力有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之分,社会生产力又有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之别,生产力的定义必须涵盖上述内容。生产力的要素由4个部分组成:实体性因素、形成性因素、标志性因素、运筹性因素构成生产力要素体系。知识经济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知识阶级”。  相似文献   

4.
旱作农业生产力要素改造创新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福生 《经济问题》2001,(12):37-40
旱作农业地区、资源制约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以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为核心,实施对旱作农业生产力要素的改造创新和要素组合的结构调整,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也是旱作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5.
张东安 《生产力研究》2004,(3):79-80,90
影响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和在国际上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以地理环境、劳动力人口、资源以及生产手段为中心内容的客观的物质要素 ;另一类就是非物质要素 ,是指在经济发展中影响一个国家整体生产力进步和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管理等因素。现阶段 ,这些因素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力以及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发展与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可以这么说非物质因素已经成为现阶段制约一个企业国际竞争力和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6.
林政 《生产力研究》2006,12(7):34-35,48
对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量度研究一直以来都比较薄弱,文章试图在这方面作些探索——把生产力经济学中关于生产力新要素学说和广东当前农业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衡量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和测度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计算公式,通过对广东农业生产力的指标采集和测算,得出了广东省21个地级市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值,并据此对广东省这些地区当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作了梯次划分。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载体系统的解析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或力量。它蕴藏在人的身体和类的组织之中,由主体性要素、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运筹性要素、潜在性要素以及准备性要素来承担,实现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之中。平时人们所称的生产力构成要素,不是生产力本身的构成要素,而是生产力载体系统的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的落后 ,主要是农业科技落后 ;中国农业的发展 ,主要应该依靠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生产力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它代表一定历史时期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和状况。农业科技发展对农村经济工作提出的工作任务是 ,必须加速进行新的制度创新 ,以适应并保护农业科学技术这一最具活力的生产力因素的发展需要。农业产业化将是推动中国 2 1世纪农村制度创新、发展农业生产力、不断稳定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生产力理论。在生产力理论中,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自然生态环境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从生产力的构成、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生产力的实现过程、生产力量的规定性、科学技术生产力等方面论述了自然生态环境是生产力的内在要素。这对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试论我国生态农业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农业生产力的认识存在偏差.因而农业生产力在其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和矛盾。作者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农业生产力成长的传统方式及其特征,提出了我国农业生产力成长的新方式在于走生态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道路,即农业生产力是经济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的综合力,只有这两种生产力协调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成长才可能是持久的、良性的。  相似文献   

11.
绿色农业兴起的时代背景包括自然环境的恶化、社会转型的需要等客观要素和人物内心的期盼等主观要素.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绿色农业发展的辨证轨迹,进而按照逻辑学的要求,阐明绿色农业的内涵与外延,从而陈述绿色农业的实质要义和本质特征.基于“绿色”三大抽象规定性,融入绿色科技现代化因素,结合农业本身发展的特性与规律,从而得出了三种绿色农业发展的模式即“节约”农业发展模式、“回用”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试论社会主义信息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信息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经济信息作为生产力中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诸实体性要素的粘合剂,作为促进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启动机,是与人类的生产活动伴随始终的。信息与材料、能源并列为一切劳动过程的三种不可或缺的要素。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经济信  相似文献   

13.
试论农业科技发展的规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逻辑和历史相结合的角度,论述了农业科技发展作为一个过程所具有的三个方面的规律性,即:①生活资料需求、生产资料需求、生态环境需求和社会文化需求等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是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②清除或缓解生产要素配置中的“瓶颈”制约,是农业科技发展的突破口;③提高由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构成的农业生产力的整体水平,是它业科技发展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4.
生产力因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生产力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细胞形态,生产力因素论是生产力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对现代生产力进行因素分析,无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有重要意义。一首先要确立三个观点:层次观点、相对观点和动态观点。 1.生产力因素在不同的层次上存在和发挥作用生产力系统最深层次上的因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它们是简单的、普遍的、实体性的因素,也是其他生产力因素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物质承担者。生产力系统中间层次或第二层次上的因素是科学、技术、信息和教育,可称为附着性因素或渗透性因素。它们的特点是没有实物形态,只能附着在实体性因素之上或渗透在这些因  相似文献   

15.
林政 《经济问题》2008,(10):73-75
农业生产力因素按其转化为生产力的方式可以被划分为物质生产因素和非物质生产因素,其具体构成可概括为十个方面。同时,农业生产力因素的构成并非杂乱堆砌,而是由特定的农业生产力因素在特定的关联方式下所形成的有机整体,是类型、层次和指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运行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逐步深入,农业资源的配置机制、农业生产经营要素的保障机制、农业微观主体的利益机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与80 年代初由农业生产关系调整而引起的变化,即从人民公社到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不同,农业产业化经营引起的这一系列变化,是在不改变农户家庭经营基础地位但却打破了原有“小而全”家庭经营资源配置和利益结构格局条件下进行的,它是农业生产力的一次质的大飞跃。  相似文献   

17.
赵其真 《经济论坛》2004,(9):111-112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实现潜在的(即应该达到的)经济增长目标是依靠要素在合理配置下发挥效益最大化的过程。现代经济增长的实践表明,要素在合理配置前提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加突出科技进步因素。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业不断克服耕地少、资金少、人口数量巨大的发展瓶颈而成功地实现稳定增长,主要或根本上讲是依靠科技进步。然而,现阶段  相似文献   

18.
自然生态是生产力之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出“自然生态是生产力之母”的依据:(1)生产力的所有实体性要素都来源于自然生态环境;(2)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速度、规模、结构、布局)都要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强力支撑和根本制约;(3)大量反面事例证实,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要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发展生产力,必须树立“以生态为本”的天(自然)人观、发展观;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物经济,壮大绿色生产力;必须为生态保护营造健全的制度体系和良好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9.
余宏 《发展研究》1996,(1):24-27
区域宏观经济系统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生产的发展,而社会主产力本身即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大系统。它不仅包括物的要素,如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等,还包括所谓“软件”因素,如教育、科技、管理等。主产力各要素按照一定的值和量的规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生产力作为一个系统要发挥最大的作用,获得最佳功能,其各组成要素之间必须有某种最佳的配比。 经济系统的产品产量取决于投入的原料、设备、劳动和技术等,描述这种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的函数。生产力诸要素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即它们之间不仅是相互制约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替  相似文献   

20.
优先发展农业生产力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客观规律,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前提。提高农业生产力主要表现于农业生态化、科技化、规模化和农民素质提高、数量下降。落后的农业经济是破坏环境的经济,相应的落后生产方式,正不断地损毁社会发展的基础,加大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的难度。面对WTO的挑战,中国农业只有从源头治理,才有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