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十一五”规划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各功能区具有不同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各区域政府相应负有并履行差异性的经济管理职能和政策手段。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坚持在主体功能区的视角下,以各地区差异性的政府经济职能为依据,采取统筹兼顾、分类施策的财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引导各种经济要素向目标功能区合理流动,实现区域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主体功能区与财政转移支付的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有关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工作稳步推进,主体功能区所涉及的一些财政理论和政策问题也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财政政策,要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逐步使当地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特别强调,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以上表述一方面突显了主体功能区建设在今后财政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明确了财政转移支付在主体功能区建设配套政策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转移支付要因时而动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建设主体功能区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的背景和面临的任务,支持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财政政策包括:针对四类不同功能区的共同任务而制订的财政支持政策系统;针对历史形成的城乡发展差距、区域发展差距制订的各项均等化政策系统;以强化中央权威和各级政府执行力为宗旨的财权调整及各项政策与财力调整政策系统。  相似文献   

4.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空间单元的过程.这是在区域发展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当前,明确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涵义以及加强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义和任务尤为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5.
主体功能区的提出和实施,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一种创新,对我国区域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在加速中部崛起、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背景下,推动安徽主体功能区建设,要科学划分主体功能区,明确发展方向;建立区域协调机构,创新运行模式;实现生态共建、产业协同;整合优势资源,实现城市群发展联动,构建区域协调与生态和谐的良性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6.
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从法规层面明确了各区域的差异化产业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各地产业发展的落差为地区间产业转移提供了市场环境,冀中南地区作为京津3小时交通圈内的区域,在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中存在着明显的优势,本文利用SWOT分析法,以邢台市威县为例,对冀中南地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内外部因素做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本文从宏观调控法和主体功能区的基本理论出发,在分析了我国主体功能区的发展现状之后,指出了宏观调控法对主体功能区调控的必要性,并具体提出了宏观调控法对主体功能区调控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财政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为使我国幅员辽阔的国土在空间的划分上能更加合理并具可操作性,国务院提出了按不同区域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同时有助于更好地引导经济布局,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总体上加强和改善对全国不同区域的宏观调控。财政政策作为影响最为深远、作用最为直接的宏观调控工具,如何在构建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灵活合理地运用便成了一个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主体功能区是中央政府缩小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保护生态环境的新举措。在安徽推进主体功能区的建设,对于安徽的迅速崛起以及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在实施主体功能区建设中,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公共服务均衡化的问题,因其是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目标和归宿。  相似文献   

10.
在对国外经济区域和我国主体功能区比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介绍了国外促进经济区域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做法和实践,并从中得出了对我国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一城三星"理念下的"大保定"建设需要在更大空间内对城市发展进行设计。在"小马拉大车"的发展瓶颈下,保定的城市空间拓展采取"摊大饼"方式由核心地带均匀向外围空间蔓延并非理性选择。"大保定"的构建需要采取"条带"、"点状跳跃"模式的空间蔓延机制。这不仅会使得保定城市空间在短时间内得到拓展,而且可以有序分解保定的城市职能到邻近的核心村镇。在西部山麓和东部高速公路的发展约束下保定的发展选择应该是沿交通干线沿"东北-西南"方向进行条带状拓展,虽然短期内保定的外围空间呈现对称发展状态,但从长期看不对称的"条带状"发展格局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2.
西咸经济一体化研究——基于城市流强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咸经济一体化是在关中城市群建设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尽管现阶段西咸两地在产业合作共建上实现了密集的突破,区域核心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相比起东南沿海的经济圈,西咸两市的综合辐射功能仍不强。文章在分析西咸经济一体化现状的基础上,以城市流强度为指标,将六个代表城市分为三个不同的城市流强度,研究西咸经济圈中城市的定位和交互关系,从而提出组建大西安中心城,发挥区域城市化的主导作用;发挥地方优势,加快形成产业集群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石,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研究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2003年河北省各县的统计数据,选取九个反映其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根据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原理对河北省136个县和县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将136个县分为五个经济层次。在地理空间上分为两个大的区域,南部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并且对造成这种区域差异的原因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是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导向下不断发展的,并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实践证明,现阶段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正确道路。“主体功能区”的概念,是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明确提出的;构建主体功能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创新,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建设“南宁—河内—海防”经济走廊是顺应了国际区域合作趋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快推进、中越合作纵深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它遵循优势互补、后发优势、互利双赢、睦邻友好的原则。目标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两廊一圈”的基本框架内,建设以南宁、河内两城市为双引擎,以沿线中小省市为接点,以海防为出海口,交通完善、货畅其流、优势互补、合作便捷的一体化跨国经济带。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基于产业集群理论,选取江苏省13个地级市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确定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借助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询江苏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针对实证研究的发现提出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17.
从西安旅游业现实依据出发,通过需要结构理论和空间结构理论等,指出现行“古都旅游”战略定位的缺陷。提出了应以民族为本,把西安建设成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开发中国传统文化相关产业的基地构想。分别从短期、中期、长期阐述了西安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西部报业竞争主要在区域内展开,目前的发展是一种非均衡发展状态,在省会城市的竞争格局基本上是二元竞争格局,西部各个省会城市激烈的报业竞争在于省外报业和省外资本的推动,在发展过程中首先是在区域内寻找发展空间,进而向域外发展扩张,西部报业的竞争实力总体上是西南强于西北,成都、重庆、西安是西部报业的龙头老大.存在的问题是:自然环境所导致的交通不便影响着报业的发行,增加了办报成本;相对落后的整体经济实力是西部报业市场不发达的主要因素;民众落后的文化素养和媒介素养是影响西部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报业内部存在的问题是:报业结构不合理,无序竞争导致了报业竞争的低水平状态,经营内容单一,盈利水平较低,报社内部管理机制不适应新的报业市场.  相似文献   

19.
运用欠发达区域创新理论总结“对外开放带动区域创新的渝北模式”,该模式有以下突出特色:(1)通过对内对外开放拓展外需;(2)主动与重庆都市产业对接,主动承接沿海和海外先进产业的转移,发展特色现代产业集群;(3)通过对外开放引进相对先进的初级要素,并创造条件及时转向引进和发展高级生产要素;(4)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并借对外开放进一步提升环境质量;(5)向主城核心区靠拢,建立具有综合城市功能的现代都市区和具有现代产业功能的特色小城镇;(6)革新社会组织细胞,建立适应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新型区域政府、企业、社会单位、家庭等组织体系;(7)建立多样性的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变革家族企业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丰富的要素市场和与时俱进改革行政体制;(8)不断转变观念和解放思想,先从经营农村和传统农业向培育中心镇和发展工商业转变,再向发展新兴都市区和先进产业转变,进一步向建成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