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少策 《浙商》2007,(1):68-69
一则消息让全国购房人为之兴奋——温州人新近率先突破了个人合作建房的最大瓶颈,顺利拿到了土地。在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专业细分的阶段,个人合作建房模式的再现江湖,是倒退还是进步?[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合作建房问题的分析中提出了模型构建所需要的基本假设,通过比较合作建房与开发商开发成本组成的差异,建立成本函数,并论证在完全竞争的市场里,成本函数差异是影响销售的关键因素.并对各自的成本函数进行具体分析,发现合作建房取得优势的关键在于控制组织成本.这种组织的本质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利用博弈方法可得出低成本的司法环境是合作建房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陈翔  马宁 《现代商业》2007,(30):192-193
个人合作建房现已成为当前房地产业的潮流,也成为了房地产业专家学者们争论的对象,共同的认识是个人合作建房可以加强房地产业的竞争和制衡房价持续走高的趋势。但是由于个人合作建房的地位还没有在法律、政策、行政方面得到认可,使得社会对个人合作建房的发展充满疑虑和担忧。  相似文献   

4.
该文对"以物易物"合作建房的操作方法及房屋建成后的初始产权归属进行了深入分析,该文认为,随着房地产行业立法的完善,税收法规所列举的"以物易物"合作建房情形越来越不可能存在了。由于出资方以申请人身份介入前期立项及报建手续的前提条件是首先成为土地使用权人,所以,从税收视角看,合作建房仅表现为出地方建房,出资方向出地方提供借款的行为。该文也指出了上述现象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陈翔  马宁 《现代商业》2007,29(36):192-193
个人合作建房现已成为当前房地产业的潮流,也成为了房地产业专家学者们争论的对象,共同的认识是个人合作建房可以加强房地产业的竞争和制衡房价持续走高的趋势.但是由于个人合作建房的地位还没有在法律、政策、行政方面得到认可,使得社会对个人合作建房的发展充满疑虑和担忧.  相似文献   

6.
陈颖 《现代商业》2011,(26):217
根据实际看来,通常有两种合作建房途径:首先是单纯"以物易物"的途径,也就是一方的土地使用权交换另一方的房屋使用权;其次是一方以土地使用权、另一方以资金进行合股,以合营企业的形式进行合作建房。在会计处理方面,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处理原则,依照《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同时,对于合作建房企业而言,必须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中的相关要求进行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7.
白友文 《浙商》2010,(19):88-89
“高房价已经超出了太多人的承受极限,个人合作建房既然能够解决这一矛盾,就有它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8.
个人合作建房是我国近几年来经济领域内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对这种经济形象的探讨并促进它合理健康的发展,可以有效抵制我国目前房地产业的高利润,为城市中的工薪阶层解决实际的居住问题。  相似文献   

9.
吴奉彬 《商界》2005,(7):36-38
“合作建房”的风起云涌,集中表达了人们对房地产市场现实的不满;“合作建房”的风波迭起,则鲜明揭示了现代商业社会中“反商业生存”的种种困境和虚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房地产调控越来越紧,实务中合作建房开发模式逐渐增多。本文试就合作建房中涉及的税收问题进行分析,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1.
《商》2015,(21)
本文立足于新医改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宽松的制度政策,探讨了我国医保合作的几种新模式,并对影响新模式推进的障碍因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然后总结了我国医保合作的具体实践,提出应该加强政府部门、保险机构、医疗机构的通力合作,同时参照国外的成熟发展经验,推动我国医保合作新模式的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房地产调控越来越紧,实务中合作建房开发模式逐渐增多.本文试就合作建房中涉及的税收问题进行分析,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王馨苹 《商场现代化》2008,(16):338-339
文章分别从个人集资建房与社会分工的关系、个人集资建房的市场行为的定性、个人集资建房与社会资源配置、个人集资建房与房地产价格调控等角度,运用经济学原理对各方的怀疑与指责进行辨析,从而为个人集资建房寻求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4.
<正>2003年,于凌罡首次在北京提出"合作建房"的概念,合作建房模式在全国掀起轩然大波。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曾经轰轰烈烈的一场合作运动在2009年戛然而止。他宣告合作建房以失败而告终,自此,他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合作建房终于搁浅。  相似文献   

15.
《信息与经营》2013,(6):60-60
在北京,孙智群"隐退"了,"合作建房"首倡第一人于凌罡10年都未开张。从2003年首提"合作建房"至今,不知有多少发起者、参与者都在无情的现实中沉寂下去。但合作建房并没有止步。于凌罡依然在各处宣扬"合作建房是一起当开发商。能懂这句话,才能懂我!"  相似文献   

16.
《信息与经营》2013,(5):92-93
几个身穿黑色T恤背后印着"北京合作建房"字样的人开始放音乐、并支起易拉宝,手中举着"参加合作建房,房价下降4成"标语牌。城管来了。伴随着匆忙行进的人流,几个身穿黑色T恤背后印着"北京合作建房"字样的人开始放音乐、并支起易拉宝,手中举着"参加合作建房,房价下降4成"标语牌。"干什么呢?干什么呢?不能在这宣传啊!"城管来了。  相似文献   

17.
在武汉合作建房的发起人连巨生的眼里,合作建房是目前抵制高价商品房解决工薪阶层住房问题的最好途径,然而,如果“连巨生计划”得成,与他同城的房地产商将如何赢利?2007年2月上旬,湖北房地产大鳄们纷纷向《商界名家》表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1998年以后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后,集资建房成为时代的产物.可因为法律本身是滞后的,也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对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使房地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畸形"、腐败问题等等.随着相应法律的颁布,相关问题得到一定解决.但还不健全,有待继续完善.  相似文献   

19.
张灼寒 《商业时代》2015,(8):116-117
医药产业已经是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国外跨国企业与我国本土企业在中国市场上选择合作或竞争实质上是国外跨国企业、我国本土企业和政府监管间的博弈。本文利用博弈论基本原理分析发现跨国企业与本土企业合作利用双方的互补优势,拓展中国市场,则双方将倾向于选择合作共创市场,从而避免冲突。如果政府能够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跨国企业与本土企业的合作将为最优决策并达到博弈均衡,能够有效降低侵权行为。最后,本文针对博弈分析所得到的结果,提出完善医药产业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房价的大幅上涨,个人集资建房现象层出不穷。将从国内个人集资建房发展现状入手,对我国个人集资住房的现状、政策、原因、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最后对个人集资建房在我国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