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诺斯认为,有效率的产权具有三大激励功能:即降低费用、保证人们的预期收益和使个人的投资收益充分接近于社会收益,这对经济增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要使产权功能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有合理的产权界定、规范的产权流动和公平的产权维护,三者缺一不可。文章从整体观的角度讨论了落实这三者的重要意义和各自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党政分开和政企分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法律是市场经济的制度前提,市场经济需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才会有效率。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产权问题日益突现出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市场经济主体所支配的经济利益的范围进行分割界定,以此为主要内容展开对产权问题的法学研究成为当务之急。在产权问题研究中,依法进行产权界定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对产权依法严格科学界定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改革实行"两条线同时推进",即通过产权转让,使部分小型国有企业走向"非国有化",通过股份制改造,使大型国有企业实现产权重组,优化资源配置。而产权界定、产权转让和股份制改造均需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才会得以规范并产生实际效率。  相似文献   

3.
产权清晰是市场交易的前提,为此需要对产权进行界定和保护。本文主要研究会计计量属性对产权界定的影响,期望为人们的计量属性选择提供依据。通过研究对比各种主要计量属性对产权界定的具体影响,我们发现,非公允价值所界定的产权离真实的产权状况相去甚远,而公允价值追求价值计量,能提供既相关又适当可靠的会计信息,动态准确地对企业的产权进行界定和保护,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西方产权理论对产权概念范畴的界定并不完整,仅仅将其界定为法权上的权利束,忽视了不同产权主体之间背后的权力对等关系.这一不清楚的产权概念界定随西方产权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中国后被用于中国国企改革,使得改革中所谓的"产权清晰"成了一个"不清晰"的"清晰".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将产权混同为所有权,把所有权定义为依法享有的对自己财产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把产权定义为包括财产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一组权力束权利,二者都是权利束,且没有了差别.这样,建立在混乱的产权范畴基础上的所谓"产权清晰"就是将公有制化为私有制,大肆化公为私,给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带来损失.因此,清晰的产权范畴界定不仅是理论上的需要,也是实践发展的需要.根据马克思产权理论,本文受"马克思定理"的启示,提出一个科学完整的产权范畴,即产权是权利和权力的矛盾统一体,包括法权属性上的权利和经济属性上的权力.  相似文献   

5.
Coase提出了在侵害问题上产权的分配对社会总效应的影响,开启了对产权和交易成本等研究的先河。文章在Coase提出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产权制度对环境的影响机制,通过简单公式重新解释"科斯定理",在零交易成本和产权被清晰界定的假设下,探讨不同的自然资源所有制的界定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人、自然资源的价值和社会总收益的影响。另外,结合近年来对世界各国环境管理机制的相关研究,延伸了"科斯定理"中的假设条件,探讨在正交易成本下的真实世界中如何更有效的利用产权制度来解决环境问题,包括产权清晰界定的成本、签订契约的成本、产权保护的成本、环保法的制定和公平与福利等因素对社会总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本产权界定及其价值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本只有在产权清晰的前提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在分析人力资本产权涵义、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力资本产权界定的原则,即有利于调动各投资主体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以及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人力资本产权界定不应单一化、模式化,并对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产权、超产权论与国企治理改善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权论与超产权论的争论焦点在于哪个才是改善我国公司治理的根本道路。本文认为产权不清,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不对称是造成国企无效治理的主要根源。在产权被清晰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相互追逐将能够实现治理机制在根本上的转变,因此产权改革应是国企下步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必然归宿。超产权论是产权论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和总结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矿产资源产权的界定问题.研究表明,我国矿产资源产权是由所有权和矿业权等权利组成的一组权利束,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非常明确,矿业权则是由所有权派生的,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矿业权的财产权属性仍不明确.最后,本文提出了几个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如何清晰完整界定矿产资源产权,产权界定过程中的中央与地方如何分权,如何确定矿业权的财产权属性,以及如何完善矿产资源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9.
应对和解答私有产权社会化是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基本问题。以重新界定产权概念为基础、以社会成本为分析工具、以社会总效应为原则、以产权绝对清晰界定和交易实现私有产权社会化,是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逻辑架构。现代西方产权理论解答私有产权社会化所提出的重新界定产权概念、社会成本分析工具、绝对私有产权存在缺陷等有借鉴价值;但产权绝对清晰界定在现实操作上不具有可行性,在私有制基础上不可能根本解决私有产权社会化,这是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根本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0.
苏强 《经济论坛》2005,(21):136-137
一、会计信息产权的起源及性质1.会计信息产权的起源。从产权经济学视角看,会计信息是具有产权特性的即会计信息产权,它是界定人们在使用会计信息时是如何受益及受损的权利,作为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就在于事实上它的界定和交易能够帮助企业形成与市场进行交易的合理预期(H·登姆塞茨,1967)。而会计信息产权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由于会计信息是具有特殊价值的稀缺资源才产生的,并随着经济发展和企业合约形式演变而不断变迁。在没有企业这种组织形式时,所谓的会计充其量也只算是统计和计量物品的附属工具。如原始部落的结绳记事、刻石计数行为…  相似文献   

11.
运用产权理论分析了我国新一轮林改前集体林权制度存在产权主体模糊、产权边界不清、收益权实现机制不合理、林木交易选择权被剥夺等现象,林改有助于产权主体的明晰、产权边界的界定、处置权的落实及收益权的确保。运用激励理论说明了对集体林权制度作进一步的合理安排应紧紧围绕利益杠杆,采取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以激发林农营林的积极性。国家具有"经济人"特性,运用国家理论论证了建立产权清晰、责权利明确的林业经营制度有助于其"经济人"富民兴林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描述和分析城市生态交通系统的内涵及其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指出城市生态交通系统是一个复杂大系统,交通问题不只是路与车、车与人的物理或经济问题,而是一个由交通工具、道路、土地、能源、环境和出行主体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问题。同时,本文通过分析城市交通高能耗产生的原因以及高能耗所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降低城市交通能耗、创建和谐城市生态交通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地制度改革面临错综复杂的问题,土地产权不清,使用权缺乏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均田与稳定要求的矛盾等,其中都体现了公平和效率的问题。所以要明确界定土地产权,给予农民平等的、稳定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区别对待土地承包期内使用权的继承问题,才能促进土地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有效地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近年来已经成为生态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的热门话题,但其发展似乎停滞不前了。究其原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存在三大问题:第一,价值的定义无法最终确定,导致价值评估方法的无所适从;第二,现有价值评估方法忽略了生态系统及其服务所具有的生态学特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背离了评估的本意;第三,价值评估方法忽略了生态系统的产权问题,导致其实用性大打折扣。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并据此提出了尝试性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5.
城市重要经济目标决定着国家安全和稳定,但目前我国城市重要经济目标的防护工作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够、防护专项法规不健全、防护标准和规范也缺乏、防护力量薄弱且手段落后等问题。因此,应围绕城市重要经济目标保护搞好国防教育,超前合理规划与确定城市重要经济目标布局,认真贯彻“新三防”采取针对性强的防护措施,科学制定城市重要经济目标的防护方案,构建“综合防护”与“整体防护”的一体化机制,走群专结合发挥优势,走人民战争之路以做好城市重要经济目标的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16.
李武江 《经济问题》2007,332(4):11-13
私有产权的限制可从两个层次看:一是立宪层次上的限制,它是私有财产所有者被动接受的限制,包括禁止侵害他物权的限制和保护公共利益与实现政治需求的限制;二是法律上的私有产权界定后,私有产权所有者主动选择的限制,包括行使权利成本的限制和设立他物权的限制.保护公共利益与实现政治需求的限制抑制了私有产权、市场交换作为调节资源稀缺性与人类欲望无限性矛盾手段的力量;其他限制则是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实现产值最大化的要求,为不是限制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李展 《经济研究导刊》2011,(33):137-139
何为“公共利益”?如何界定“公共利益”?这是近年来农村土地征收中的焦点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土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失地农民数量急剧增加,引发了大量的冲突和社会矛盾,而导致各种冲突和矛盾的深层原因在于公共利益被泛化,使政府在征地过程中经常出现滥用征收权、征地范围扩大化以及侵害农民权益的现象。要保障农民的权益,必须明确地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通过探讨公共利益的内涵、界定方式及界定主体,最后对公共利益界定的立法程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党的十九大所提出的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新方向。实现自然保护地的有效保护管理是其重要内容,关键在于通过改革形成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而厘清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现状则是进行改革的前提。首先,对现行法律进行系统梳理,明确法律所认定的自然保护地中的自然资源类型。其次,从自然资源的产权种类及所有权改变、用益物权流转三方面总结了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制度现状。再者,从各类自然保护地申报设立的条件和环保督查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两方面入手分析了自然保护地的自然资源保护管理现状,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采取的措施出发分析了目前的改革探索,并提炼出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存在的四大问题,即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的界定和要求较局限、自然资源所有权行使人虚位、公权与私权的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改革探索中物权途径面临制度障碍。最后,从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设计的角度提出了改革的4个方向。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我国生态资源效率低下根源于"公"权,但提高其效率的出路未必就在于"私"权化。因此,在我国生态产权制度改革中,既要引入激励性机制,建立市场化的生态环境公共产权规制,又要打破传统"公有"—"公用"—"公营"中的"公用"、"公营"生态资源运行范式,把使用权和经营权按生态资源公共性、外部性做技术性分离,明确使用权和经营权各自的权能,引入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参与生态产权的经营和竞争,使国有企业从部分生态资源的经营领域退出,形成多元化、市场化的生态资源经营制度和生态产权混合型管理模式,实现我国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20.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argument for government-directed land use planning is the notion that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urban land use decisions can avoid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bureaucratic governance and tackle widespread instances of -market failure-. Using illustrations from the British land use planning system this paper argues that participatory planning models are insufficiently attuned to the problems of social co-ordination generated by the absence of market prices and of the importance of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in facilitating -experiments in urban liv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