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生产要素的区域流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义旭东 《生产力研究》2004,(9):16-17,36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不断趋于完善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充分发挥要素效率和调动要素积极性已成为难点问题。区域要素流动是区域经济这个中观经济问题的一个微观基础 ,它涉及微观经济中的要素流动与分配理论和区域经济学中的非均衡发展理论。文章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研究要素流动 ,研究实现要素的区域优化配置 ,最终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影响要素价格动态变化的因素分析,研究要素区域流动过程中要素价格动态变化及均衡,指出要素流动对区域之间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影响。新型区域关系实质上就是通过要素的有序流动形成区域之间合作、分工及竞争,实现生产要素在区域整体上的基本最优配置。区域开发主要是由要素的非均衡流动实现的,要根据要素流动的机制与路径来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促进区域间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环节.我国商品市场已经充分实现市场化,但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要素扭曲配置的一个重要后果是,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够高,经济增长模式过度依赖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这一现状已不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因此,要素市场化改革是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我国要素市场既存在不同要素种类在同一经济主体中的扭曲配置,也存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扭曲配置.对此,政府对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作用更加凸显,即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急需破除,应对外部冲击和市场失灵也需要政府精准施策.归根结底,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关键在于明确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边界.  相似文献   

4.
市场机制在当前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要素空间配置、企业区位选择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区域经济的整合中一些基础性的建设是前提,如基础设施的联动化、制度统一化等,这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协调区域内部各利益主体,对市场机制存在的缺陷进行补位,从而实现区域内经济的互联互通.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建设基础设施、促进区域生产要素的流动、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以及管治区域生态环境.当前需要促进区域政府合作,打破行政垄断和市场壁垒,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共生共建.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正进入城市群驱动经济增长、经济带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城市群的空间集聚与扩散和经济带的辐射与连接推动区域资源与要素在更广的空间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以2007—2018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修正空间引力模型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产业联动网络与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产业联动网络和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并具有明显的梯度特征和集聚趋势;产业联动网络对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效应显著为正,产业联动网络有利于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产业联动网络通过改变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配置不平衡和促进区际技术溢出来推动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要素配置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优劣,推动要素配置质量的提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关键。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结不能仅囿于西方经济研究范式的片面分析,只有立足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事实,以马克思主义要素配置理论为学理依托,构建以要素配置为逻辑主线的区域经济分析框架,才能客观认识党领导下的区域经济发展逻辑的内在一致性。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经济发展的典型事实表明,要素配置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制度设计及其发展战略转向,其中要素配置一般与特殊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遵循一般规律,要素配置的双重参照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是“人民性”与“效率性”的统一,要素配置的双重主体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是政府与市场博弈的产物。面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党中央应当在构建市场有效、政府有为的多维要素配置机制,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区域创新发展机制等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7.
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与承接是推动我国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资本要素在一国内部的空间流动与配置,是实现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的重要途径。由市场主导的资本流动决定了资本自西向东的空间布局,而地方政府的竞争机制、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度、区域市场自由度、资本利润率的区域差异等因素进一步巩固了资本流动的这一特征,导致资本流动与产业转移大背景下劳动力要素自东向西的相反回流趋向。资本流动和劳动要素流动在空间上的错置,严重削弱了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而且,这种效应在中西部劳动力工资上行压力、资本投入缺乏效率、承接地政府之间的竞争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进一步被强化。要想提高产业转移效率,实现区域均衡增长,必须改善资本要素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8.
黄泽海  何灵 《经济师》2013,(11):197-199,201
城镇化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后发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实践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以怀化个案为例,通过对非公有制经济和城镇化二者的耦合机制、机理的系统分析,提出切合实际的耦合发展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和城镇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动效应,二者的耦合协调是"长期性"、"交互式"的演进,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可以使它们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9.
研究高技术产业、传统产业与区域经济创新系统间的耦合作用机理是求解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基于系统论视角,首先,构建三系统间耦合关系动态理论模型,分析该模型内涵、特点、运行内在动力及发展周期。同时,引入负熵流分别在封闭系统环境和开放系统环境下建立三系统间耦合系统模型;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并建立三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以陕西省为例实证测算高技术产业、传统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耦合作用;最后,利用BP人工神经网络动态适应性对耦合系统动态影响因子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对高技术产业、传统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区域经济合作障碍及其对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我国各级政府为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同时必须注意到其中仍然存在不少阻碍区域经济合作的障碍 ,阻碍着产品及要素在区域之间的自由流动。要建设全国统一市场 ,必须通过法制建设形成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各种体制和机制障碍 ,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的协调机制 ,加强国内统一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动企业跨地区兼并、收购和联合  相似文献   

11.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高质量发展阶段,民营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需求方选择权,为供给方改善要素利用效率提供了有效激励,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对民营经济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现阶段,应牢牢抓住增强要素流动这条主线。通过增强负面清单效力、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创新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管理制度、保障民营企业准入待遇、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及配套制度。通过发挥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作用,优化高技术要素、土地要素、资本要素、高层次人力资本合理流动。通过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坚持公正监管和行政执法、提高要素流动服务效率,营造有助于要素流动的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寻找创新系统要素联动分析范式在创新理论体系中的坐标,分析了要素联动的生成机制,探讨了联动的内涵,提出了创新系统要素联动的基本分析框架。借助系统科学的观点,阐述创新系统如何通过要素之间的联动,实现系统功能的逐步优化,以期从系统生成的动态角度,为改善和提高我国创新系统的运行效率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2—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面板数据,引入耦合理论,分析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显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其中,R&D活动和数字产业化程度对两者影响显著;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在大部分地区表现为从低耦合阶段逐步进入磨合阶段或者高耦合阶段,区域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整体上东南地区优于西北地区。针对耦合现状,提出当前仍需不断优化要素配置、调整政策侧重点、加强区域协作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要素市场配置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城乡要素市场人为分割情况下,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的流动受到限制,要素的这种错误配置导致了较低的配置效率,从而使得城乡间经济收敛的内在机制无法发挥作用。通过选取一定的统计指标,对1990-2011年我国城乡要素收入进行分解,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要素市场配置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地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最大。应采取完善要素市场配置体制,促进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合理配置,完善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等政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5.
茹建良 《经济师》2006,(8):265-266,268
进入21世纪以来,长三角的民营经济已占到整个区域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成为推动长三角经济增长和要素流动的“主引擎”之一,成为促进区域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力量。目前,江、浙、沪民营企业户数约占全国的30%,产出规模占全国40%。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以上海为龙头的都市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文章就民营经济与长三角一体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且未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影响因素看,交通联结、政府作用和空间分异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发展差距大及要素流动度相对较低是当前制约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应在双循环背景下推动区域协同关系转变,以“新基建”为支点保障区域要素流动,通过区域分工合作发挥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以优势产业集聚重构空间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带一路"经济走廊的构建将是一个从贸易、投资、产业集群到区域生产网络,从区域生产网络到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动态演进过程。在稀缺条件下实现要素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有序配置和自由流动不仅有利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要素资源禀赋的价值实现与增值,还可以通过空间集聚的自我强化作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空间经济结构的产生和变化,进而为"一带一路"沿线要素的集聚和扩散,为"一带一路"由走廊向一体化的超越提供稳定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和现实基础,决定了二者各子系统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耦合关系。在我国,影响区域创新体系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产业集群组织内部的产业链不长、产品技术含量低和知识流动与扩散半径狭小以及公共品供应不足等;地方行政区划的空间壁垒;科技创新缺乏特色和资金投入有限。为推进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需要: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加强地方政府的制度和政策创新。  相似文献   

19.
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不足,需要政府发挥对经济活动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能够利用自有优势,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通过制度创新,使地方政府间形成良好的协调合作机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邓莹璐 《当代经济》2022,39(2):61-65
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是促进民营经济走出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本文结合史料、社会调研归纳出株洲民营经济发展动力系统的关键要素,深度剖析株洲民营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主要障碍,明确提出要构建内生驱动要素保障机制、外推力系统与企业需求的耦合机制、制度源动力系统效用提升机制三位一体的民营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