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佛教与茶结缘甚早.禅宗兴盛以后。更形成了“茶禅一味”的佳构。为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国茶道重自然。轻礼法;重精神,轻形式;日本茶圣千利休总结出“和、敬、清、寂”的“茶道四谛”。促进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的形成。韩国茶礼亦有“四谛”.略近于日本茶道精神。近年来。海峡两岸学者致力于总结具有华夏特色的“茶道四谛”。诸家“四谛”之说。如出于开悟众生的方便。亦无不可,若要从中拣择,定出一尊。便索然无味.有违禅宗精神。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门复杂的技艺,茶道源于中国,盛于日本.日本战国时期的茶圣千利休将茶道发展成为融汇饮食、园艺、建筑、花木、书画、雕刻、陶艺、漆器、竹器、礼仪、缝纫等众多技艺的文化综合体,使侍茶这一行为的意义远远超越了茶本身,上升到艺术哲学高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道”.  相似文献   

3.
《茶经》中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兽固公”。由此可将中国人饮茶的历史上溯五千年。 而茶之为道亦发源于中国,“茶道”一词初始于唐代。在唐代茶道已脱离日常啜饮范围,而成为一种优雅的精神文化。成为东土人心灵的寄托。然而茶之“三味境”并非是人人都能了解和进入的。只有具“纯一无杂”之心的人,才能体会到茶的真味。由此可见茶道文化的内核是禅。主张“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同时茶道把禅从寺院中解脱到自然中,把远隔世俗的禅僧化为平常人──茶人。创造了新的禅文化。“茶道”是茶与心的冲融之境,这里的…  相似文献   

4.
藤茶生长在武陵山区、武夷山脉等海拔800米以上的云雾丛林中,是一种天然野生珍稀食药两用植物。茶圣陆羽在《茶经》里将它归为茶叶王国里的瑰宝;我国最早的《诗经》称之为古茶;《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中都有记载,藤茶是一种保健药效性能很强的茶中奇葩。  相似文献   

5.
茶·道     
王薇 《中国市场》2009,(25):17-17
<正>茶,与古老的东方传统文化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何时开始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圣陆羽鉴于神农《食经》认为饮茶起于神  相似文献   

6.
神奇的土家藤茶藤茶又名霉茶、白茶。《诗经》中称为古茶,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归为藤茶,沿用至今。《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藤茶清热解毒,降暑生津,祛风湿,强筋骨。《中华本草》载:藤茶清热利湿、平肝降压、活血通络,强筋壮骨。藤茶属葡萄科,与人们所熟悉的葡萄是亲戚。藤茶的成茶,外表发白,象岩石表面长的白色的苔,初喝入口极苦,但回味甘甜,那种苦尽甘来的感觉,往往会使你  相似文献   

7.
《商》2015,(49)
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受世人所欢迎。而中国作为茶产生的地方,被誉为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日本虽为后起之秀,其茶道在世界茶的发展史上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中日两国的茶文化有共性也有差异,中国的茶最初作为药材使用,后来被作为饮料,中国的茶文化博大而精深。日本的茶道自产生之时起就与禅宗等结合,属于日本上层社会,日本茶道专而深,却难博大。  相似文献   

8.
提起中国的茶文化,人们自然便会想起号称“茶圣”、“茶祖”的唐代学者陆羽,是他写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学百科全书——《茶经》。陆羽(733一804)字鸿渐,号桑芝翁、茶山御史等,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他的家世无从查考,传为弃婴,由龙盖寺智积  相似文献   

9.
浙江的海外贸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是研究浙江商业史不能迥避的一个问题。早在秦代以前,已有“海人”来浙江贸易。宁波秦时称鄮,传说就是因为有这种“海人”来集货贸易而得名的。《乾道四明图经》卷二曾载:“鄮山……以海人持货贸易于此故名,而后,汉以县居鄮山之阴加邑为鄮。”邻近浙江的海外国家,不外乎日本和朝鲜。汉代以前,朝鲜与中国交往一般取道陆路自辽东而来或泛海到山东半岛,不可能也不必要舍近求远飘洋过海来浙江经商。至于日本,日本史书上有过有关“海人”的记载,如《应神纪》中说:“处处海人讪咾之不从命,则遣阿昙连祖大滨宿祢平其讪咾,因为海人之宰。”然而,《乾道四明图经》中所指的海人恐非日本海  相似文献   

10.
叶华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1):225-226
茶道发源于中国,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却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茶道知之甚少。因此,从中日茶道精神的异同来了解中日茶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叶华 《中国商办工业》2009,(21):225-226
茶道发源于中国,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却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茶道知之甚少。因此,从中日茶道精神的异同来了解中日茶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悠悠茶韵悠悠情●文丰如果有缘份,吃茶你会吃出一段情来——一把茶壶、一只茶杯在中国人手中握了几千年,加上有达摩祖师“面壁而坐,终日默然,双眉尽落,落地而生茶叶”的传说,又有唐代“茶圣”陆羽流传千古的《茶经》,便形成了一种让世界瞩目的回味无穷的悠久的茶文...  相似文献   

13.
刘阳 《市场周刊》2011,(12):25-25
茶,是生活的享受.需慢慢地品味.时间亦是投资的好朋友。茶道贵乎“怡.清、和、真”,品茶自是高雅之事,而能以茶悟投资之道,则可上升至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广告》2023,(5):32-33
<正>随着《备急千金要方》的播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点打造、光明乳业独家冠名、青花汾酒独家特别呈现、王老吉等赞助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迎来收官。节目播出以来,无论是《茶经》里“茶圣”陆羽不屈不挠、锐意进取的人格魅力,还是《说文解字》中“字圣”许慎择一事、终一生的伟大,还是《备急千金要方》中“药王”孙思邈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医者仁心,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的传世典籍中,战国的《竹书纪年》最先有“禹生石纽”的记载,后成都郫县人扬雄的《蜀王本纪》也有“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的文字记载,但汶山郡所辖诸县都有大禹的活动遗迹,因而出现了大禹出生地之争。今通过对几处石纽的名与实的景观、石纽地名传存、“石纽”与“石纽山”题刻、古籍中“石纽山”记载、“涂禹山”与“禹碑岭”等遗迹、北川县禹穴沟三处“禹穴”题刻、什邡市“禹穴”等内容的考证可知,北川县禹里乡的石纽山才是名副其实的石纽山,也就是大禹王出生地。  相似文献   

16.
17.
<正>乾隆皇帝的御用“茶籯”,有时也写作“茶籝”,是他特命苏州织造所制,以分格、分层为主要特点,呈架式或箱式结构,精巧素雅,设计独特,反映了文人品味及乾隆皇帝的个人喜好。它们分别放置在紫禁城或各个行宫内的茶舍中,收纳和陈设各式茶具,但与《茶经》等文献中记载的“茶籯”,在材料、形制、功能、风格上都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18.
火锅是中国的传统饮食方式,起源于民间,历史悠久。今日火锅的容器、制法和调味等,虽然已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但一个共同点未变,即用火烧锅,以水(汤)导热,煮(涮)食物。《韩诗外传》中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即众人围在鼎四周,将牛羊肉等放入鼎中煮熟分食。这就是火锅的萌芽。真正有记载的是宋代火锅。宋人林洪在其《山家清供》中提到吃火锅之事,即其所称的“拨霞供”,谈到他游五夷山,访师道,在雪地里得一兔子,无厨师烹制。“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活(浸油)之。”直到明清,火锅才真正兴盛起来,清烹饪理论家袁枚《随园食单》中已有记载。重庆火锅出现较晚,大约是在清代道光年间,重庆的廷席上才开始有了火锅。四川作家李颉人在其所著的《风土什志》中说,四川火锅发源于重庆。据李老的记载,可以说川味火锅发源于重庆,经过饮食界的不断改进,色、香、味独具特色,因此重庆火锅或山城火锅最负盏名。  相似文献   

19.
信州区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上游,地扼赣、浙、闽、皖四省之要冲,为地级上饶市主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两乡、两镇、五街道,占地339平方公里,人口38万。信州区自东汉建安年间设县以来,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素有“豫章门户、信美之郡”的美誉,是世界第一部《茶经》的作者——唐代“茶圣”陆羽、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久居之地,是黄山、武夷山、三清山、龙虎山、圭峰等五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中转站,是全国十三座空气、水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是一座人文、山水与生态完美合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新兴城市。  相似文献   

20.
这次“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活动是为了弘扬民族茶文化,再现“茶马古道”马帮驮茶进京的历史画卷,充分展示普洱茶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进一步提高云茶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树立云茶品牌形象,推进云茶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