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红  臧晓伟 《新金融》2020,(1):59-64
次贷危机之后,各国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将房地产金融纳入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本文通过总结、对比和借鉴国际经验,重点分析了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主要的政策工具及其实施效果,并在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的框架下分析我国当前房地产金融领域现状和关键问题,进而对进一步完善我国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需将房地产金融全面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进一步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工具箱、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并协调多项政策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2.
《会计师》2017,(20)
地方政府通过投融资平台公司举债融资,能够拓宽基建融资渠道,为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所需的资金,与此同时,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管理和控制也越来越引起重视,如何有效的控制贷款规模、规划资金用途、防止地方债过度增加带来的经济冲击是政府投融资平台当前应该予以关注的重要问题。加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管理,按照市场化原则规范运行,及时对其融资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防控,在发挥融资功能的同时将债务风险内部化,对促进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房地产产业基金的战略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房地产金融领域现有突出问题是投资融渠道狭窄,投资风险集中,融资工具贫乏。适应市场经济中房地产商品供需对资金的需求,拓展融资空间,通过金融深化和融资工具的创新,带动房地产商品的多元化发展,降低金融系统风险和不良贷款比率,是房地产业人士与金融理论研究中重点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房地产融资领域中房地产业基金发展特色分析,提出房地产业投资基金的现实意义,探讨我国房地产业金融多元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是当前经济金融工作关注的重点,融资平台债务的政策走向事关金融业稳定发展。本文以HB省融资平台贷款债务为例,通过计量经济学分析工具,重点分析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影响因素,并结合分析结论,从政策延续与退出两种情景出发,对未来HB省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进行预测,同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我国金融业有必要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我国金融业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体系应由逆周期的宏观调控机制、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管理相结合的金融机构监管机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预警机制三个方面构成,还应包括推行金融业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结构状况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拟就我国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结构状况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房地产业融资渠道单一,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房地产投融资金融创新滞后,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的现象是当前我国房地产投融资市场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相应地提出了拓宽房地产融资渠道、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完善房地产金融立法等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陈远程 《时代金融》2012,(18):196-197
随着中央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评判,对过度借贷的投融资平台公司进行清理整顿,进一步规范投融资平台运营管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继续依靠投融资平台公司融资投入城市建设,另一方面,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渠道受政策局限迎来融资瓶颈,急需创新途径加以解决,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发展仍需探讨。  相似文献   

8.
陈远程 《云南金融》2012,(6X):196-197
随着中央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评判,对过度借贷的投融资平台公司进行清理整顿,进一步规范投融资平台运营管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继续依靠投融资平台公司融资投入城市建设,另一方面,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渠道受政策局限迎来融资瓶颈,急需创新途径加以解决,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发展仍需探讨。  相似文献   

9.
房地产业风险对金融业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撑,但目前房地产业融资渠道单一,房地产发展对金融资金和金融政策存在较高的依存度,可能导致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系统风险。在这种情形下,研究和防范房地产业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简要分析我国房地产企业的风险构成,并从宏观角度指出目前我国房地产业的风险过多的集中于商业银行,并造成较高的金融风险,故而风险的合理分担是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为此,提出融资创新机制应基于合理的风险分担,建立开发项目与民间资本之间的融资通道,并着重分析了房地产信托等四种主要的融资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1.
我国房地产泡沫与金融风险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金融资金的过度支持使得房地产业产生了一定的泡沫。本文通过实证和有关指标分析了我国房地产业的风险情况以及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关联性,提出了拓宽融资渠道,抑制房地产泡沫,规避金融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陆旻 《现代金融》2012,(2):50-51
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通过大规模融资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为应对金融危机和扩大内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高负债风险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带来很大威胁。深入分析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现状及其面临的风险,探讨风险的影响因素,对于完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管理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银发【2017】9号文)对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做了优化调整,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跨境融资空间,便利境内机构充分利用境外低成本资金,同时运用相对较少的监管资源,直接有效对风险进行把控。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在于对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做进一步研究,分析价格工具在银行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中的作用,为未来需要对银行跨境融资采取逆周期调控时,提前做好价格工具调控手段的储备。  相似文献   

14.
房地产业作为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对金融业的依赖度极高。本文基于我国房地产业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资金来源的现状,通过实证检验讨论房地产信贷与房地产业增长之间的匹配关系,并在考虑未来房地产市场运行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房地产金融发展的可能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方意  王晏如  黄丽灵  和文佳 《金融研究》2019,474(12):106-124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建立“宏观审慎政策专门盯住金融稳定目标,货币政策主要关注经济稳定目标”的双支柱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本文基于系统性风险视角,深入剖析系统性风险的累积和实现机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梳理宏观审慎政策实现金融稳定的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对系统性风险造成的潜在溢出性。目前从系统性风险的时间维度探讨双支柱政策的研究已较为丰富,可以总结为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机制和货币政策的“资本缺口”机制。从系统性风险的空间维度探讨双支柱政策的研究,也即对双支柱政策如何作用和改变金融机构内部关联网络的研究正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从政策工具和影响机制上对空间维度双支柱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双支柱政策的制定提出如下建议:时间维度宏观审慎政策要关注并消除货币政策对时间维度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性,同时要加强空间维度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创新力度。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保持稳健,银行信贷增长空间有限,地方债务风险积聚,给地方投融资平台原有的过度依赖银行的信贷模式带来巨大挑战。本文分析了地方授融资平台原有融资模式的现状和问题,从整合地方资源,综合应用多种金融工具等方面提出了创新地方融资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高度关注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宏观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通过地方投融资平台进行融资有其内在必然性。地方投融资平台大量借贷本质上是一个体制性问题,需要高度关注其产生的宏观风险  相似文献   

18.
陈泰椰 《时代金融》2014,(3):147-148
近年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已经危及我国金融安全与金融稳定,有效管控平台贷款的重要前提是准确识别平台贷款风险。本文从偿付风险、集中度风险、审慎风险和政策政治风险四个角度,对商业银行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9.
荣艺华 《中国金融》2006,(13):25-26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十分活跃,房地产投融资规模极为庞大,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联系空前密切。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不仅有利于拓宽房地产业融资渠道,引入房地产金融风险与收益对称机制,构建稳定的、市场化的房地产金融体系,而且具有丰富长期投资工具、优化金融体系等其他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积极的实施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各级政府的投融资平台也出现了飞速发展的态势。各级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正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地方政府的投融资规模过于膨胀,导致政府财政赤字,使其背后的风险隐患加大。本文主要从地方政府实施融资平台的历史背景的分析入手,通过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探究防范化解商业银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措施,希望地方政府能够合理的控制财政赤字,避免各级地方政府的财务风险发展为金融乃至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