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华南4省(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是中国龙眼的主产区,而寒害是龙眼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研究寒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其发生规律对防灾减灾与区划布局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根据《龙眼寒害等级标准》(QX/T168-2012),选取影响龙眼寒害主要影响因子,计算华南4省64个站点52年(1961~2012年)龙眼寒害指数(Hi),确定各级别寒害的发生频率,运用Arcgis地理信息软件与空间插值方法,分析华南4省寒害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对52年龙眼寒害指数矩阵、主要发生月份(11月至翌年3月)寒害指数矩阵的经验正交分解(EOF),提取第一时间分量,分析寒害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受气候变暖影响,华南地区平均积寒随年代呈减少趋势,有利于寒害的减少。华南4省寒害空间分布呈明显纬向分布,寒害发生频率由南至北增加,寒害还与地理位置有关,发生频率由沿海至内陆增加。寒害时间分布特征为:1~2月为寒害发生频率最高的月份,体现年寒害分布的主要特征,是年寒害发生的最主要时段,但发生频率随年代呈现明显减少趋势。11~12月与3月不是年寒害发生的主要时段,发生频率相对低,但个别年份仍有可能出现较重寒害。通过与历史寒害记载对照分析,表明寒害时空分布特征能够反映历史实况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
研究农业气象灾害与农业生产的相关关系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利用1991至2012年间全国农业气象灾害和粮食生产数据,分析了旱灾、水灾两种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探讨了不同种类灾害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对气象灾害受灾成灾面积与粮食单产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灾面积呈下降趋势,且水灾受灾面积与旱灾受灾面积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反向变动特征;成灾面积虽也呈下降趋势,但水灾成灾面积与旱灾成灾面积逐渐呈现出同步波动趋势;农业水旱灾害呈明显周期性波动,且干旱致灾强度的年际波动较大;谷物单产与水旱灾害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等指标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由于过度开采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大气污染、水土流失、温室效应严重,地震、水灾、旱灾频发,这些自然灾害给人们敲响了警钟。生态林业工程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得到了林业部门的重视。分析了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魏章柱 《中国农史》2002,21(3):60-67
台湾是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 ,清代台湾的自然灾害主要有风灾、水灾、震灾和旱灾 ,这些自然灾害给台湾农业带来极大的破坏性 ,甚至影响到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清朝统治者及地方官员采取的一些救灾措施 ,对恢复生产 ,缓和灾害造成的损失及抗灾防灾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齐敬霞 《中国农史》2002,21(4):108-109,91
现有的灾害史研究 ,虽起步较早 ,但大多属于资料整理性质 ,且多从自然科学角度进行规律性分析和总结 ,如《中国地震资料汇编》、《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以及一些地方性史料汇编。一般而言 ,自然灾害具有两种属性 ,一是自然属性 ,一是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现象、等级 ;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现象对社会的危害。从某种意义上说 ,研究自然灾害社会属性的重要性超过了它的自然属性。然而 ,长期以来 ,对于自然灾害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一直是灾害研究史上相对薄弱的环节。现有的主要成果大部分还是属于史料排比性质 ,一般采取…  相似文献   

6.
清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海岸带的滩涂大量被围垦成沙田,这些新围垦地区面临着较多的自然灾害,当地社会在沙田农业经营中,在防灾、减灾以及灾害的应急管理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技术和经验,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适应制度以及负责灾害应急管理的专业人员。本文以洪涝、台风暴潮、咸害灾害为中心,分析珠江三角洲海岸带沙田经营中应对自然灾害的农业技术经验与社会特点。为应对洪涝,沙田采用"挣稿"耕作制度,选择种植耐涝水稻品种,以小型水利和小堤围为主的农田水利模式也是一种对洪涝的适应;"挣稿"耕作制度是对咸害的一种适应,同时沙田区通过冬耕、偷淡灌溉等农田水利模式防咸,并栽培耐盐性较强的水稻品种;海岸带居民有许多关于台风预报的地方经验技术与知识,并有利用台风暴潮进行灌溉的经验;大青是沿海沙田区的特殊人群,这些人掌握相对丰富的灾害应急管理的地方性知识。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龙江省农业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多种类型,并且呈现类型多、频率高、旱涝灾害占据主导地位且交替出现、农业病虫害影响较大等特点。本文认为黑龙江省农业自然灾害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的市场运作机制不完善、产品结构单一、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农业投入不足、农民素质不高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争取资金支持、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发展农业保险、重视科学技术、建立预警系统等多个方面提高农业风险的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广西的农业干旱、洪涝、台风与暴潮、低温冷害、冰雹、病虫鼠害和水土流失属全区性灾害,但也有地域分布和时间分布上的特点。 (一)干旱按发生季节分,对农业生产影响大的是春旱、夏旱和秋旱,以春旱、秋旱最严重。 1.春旱。春旱的指标若用降水量多少来表  相似文献   

9.
通过方志资料,重点研究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省发生的自然灾害情况,发现这一时期每年都会发生水灾,危害最大;其次是雹灾,受灾地区广泛;然后是旱灾和虫灾;鼠疫、风灾和霜冻灾害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0.
由于自然灾害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增收和反贫困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在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灾害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利用67个少数民族村的调研数据,进行了自然灾害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影响的路径分析.分析结果说明:自然灾害加大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的弱质性;灾害所造成的大量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使低牧入农户极易陷入贫困;救灾减灾机制的不完善,农户抵御灾害的能力弱,又使大量脱贫人口返贫.  相似文献   

11.
新疆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区域;通过对当前新疆自然灾害的形势及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具体的防治对策和解决办法,以正确认识当前新疆自然灾害形势,减轻或避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森林资源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资源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于维持整个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预防自然灾害发生、改善气候等方面均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我国现行森林资源保护立法出发,分析森林资源保护法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森林法》以及相关法律的构想,以求通过完善立法,建立完备的森林资源法律保护体系,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因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矿山地质灾害、占用破坏土地资源、影响及破坏地下水系统、水土污染。湖南省从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治理规划、治理备用金制度、评估及企业和政府投资治理等方面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了一定的保护。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需要进一步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法规体系,通过法律手段促进矿山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实施严格、高效的矿山地质环境行政管理措施;运用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经济手段,从影响成本和收益入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减少矿山地质环境破坏;采取无废开采,矿区复垦等技术措施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保护。文章还探讨了新建、生产、闭坑三种类型矿山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以河北省林农参与林业保险意愿的影响因素作为出发点,通过实践调研的方式获取林农参与林业保险意愿相关影响因素的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了各因素对林农参与林业保险意愿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林业经营是否受灾、林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林农对林业保险的了解程度、林地经营类型、林业灾害损失占家庭收入的比例5个因素显著影响林农参与林业保险的意愿;林农的学历、年龄、家庭劳动力数量、年收入、收入主要来源和林地面积6个因素对林农参与林业保险意愿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由于山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旅游活动干预作用不断加强,泰山风景区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巳严重阻碍了泰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了泰山风景区自然灾害概况、基本特征以及成因,提出了成灾和防灾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6.
选择植被覆盖度、地形坡度和土地利用类型来进行水土流失的风险度评价;试验区域为福州市第二饮用水源地山仔库区和塘坂库区;利用Landsat-7ETM 的影像,在计算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NDVI的基础上估算水源地保护区的植被覆盖度;利用栅格数字高程模型DEM,计算地表坡度;利用土地利用类型图获取保护区各地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根据水利部部颁标准,对植被覆盖度、坡度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级,建立水土流失风险评价模型,并在ArcGIS 9.0软件支持下,对上述各因子进行叠加分析,得到保护区水土流失评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生态环境总体保护较好,但存在一定的水土流失现象,生态环境保护还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7.
赵忠 《水利经济》2005,23(3):45-46
针对资阳市水利发展面临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污染以及水土流失等问题,探讨资阳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提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思路,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利工程融资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统筹城乡水利的建设与发展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地质灾害防治政策法规评价是对地质灾害防治政策及法规实施之后的效果与作用进行检测的一种必要手段。为合理地评价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政策法规的效应,选取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作为出发点,运用生产函数建立评价模型,将相关政策与法规统称为政策变量,对其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1)由于法规的滞后性和长期性,使其不能化解地方政府在具体的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政策因素对地质灾害防治有显著作用;(3)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中法规因素是基础,政策因素是政府在防治工作中的重要手段,政策因素可以弥补法规因素中的不完善。因此,应完善法规制度并重视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9.
2000~2010年我国洪涝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我国的洪涝灾害损失数据,分析了我国2000~2010年洪涝灾害受灾人口、农业受灾面积和直接受灾经济损失之间的关系,洪涝灾害损失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受灾损失与年平均降水量之间的关系。根据近10年来我国洪涝灾害的新特点,提出了我国洪水管理及防灾减灾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20.
超量灌溉对农田耕作区水土肥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山区、丘陵区的水土流失情况及治理措施,已有相对成熟的研究,但对于平原农田耕作区的水、土、肥的流失与治理,则少见有研究资料与科研成果发布。而平原农田耕作区在暴雨或高强度灌水情况下,极易造成土壤水、土、肥的流失。文章针对上述情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沧州枣粮间作地中壤质土作为试验材料,模拟不同降雨强度与施肥量下,土壤经水流冲刷后,观察水、土、肥的流失规律。通过模拟天然降雨过程,对土壤中水、土、肥流失的影响,探索出平原农田耕作区治理水土流失的一般规律,并提出保护地表免受雨滴打击、加大表层土壤贮水量等提高土壤入渗性能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