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有一天,当上了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和夫人希拉里外出兜风,来到一个加油站加油。赶巧了,加油工正好是希拉里中学时的初恋情人。克林顿自豪地对希拉里说:“如果你当初不嫁给我,今天就成了加油工夫人。”希拉里回头笑了笑:“如果当初我嫁给他,我还是我,你却在这加油了。”这是一则西方的幽默。  相似文献   

2.
“你来了解一下我们的企业吧。”柳传志盯着我说,“你一定会感兴趣的。”那一瞬间,我觉得这个人过于自信,却很真诚。分手的时候我答应了他的要求,但又补充道:“我很抱歉,我不能给你任何承诺。”“没有关系,你可以按你自己的想法写,也可以什么都不写。”他回答,“我只是希望你用  相似文献   

3.
经济学应怎样研究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涛 《当代财经》2000,(12):9-14
经济学应重视对人的研究。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人并非都是“经济人”;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学派之间也是有差异的。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中国经济学家应吸收、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和成果,重视对人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对经济学分析问题很有帮助。反过来说,正是因为经济学特别依赖于数量化的分析,这也对其他学科的认识形成了补充。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快乐和冲突的经济学”。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快乐,特别是冲突的决定有很多理论工作。比如很多经济学家都在做一些关于博弈的模型来讨论冲突是怎么发生的,利益集团之间是怎么斗争的。我今天主要讲的不是理论的东西而是实证的结论。我的副标题是“中国如何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5.
去年年初,我为《南方都市报》写了一篇小品,题目是《智慧何以被善良蒙蔽》,其核心内容之一,是稍早发表在吴敬琏老师主编的《比较》第十三辑上的《有趣的“平均数”渲染》。我想强调的是:如果因为善良就模糊了基本的学理,你的经济学站不住了,最后也谈不上道德和善良。  相似文献   

6.
“邮件病毒”其实和普通的电脑病毒一样,只不过由于它们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所以才被称为“邮件病毒”。它们一般是通过邮件中“附件”夹带的方法进行扩散的,你运行了该附件中的病毒程序,才能够使你的电脑染毒。不少朋友一定都遇见过邮件病毒,其实对付邮件病毒是要讲技巧的,办法很简单,但非常实用,现在就给大家介绍九招防邮件病毒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叶航 《经济》2006,(12):15-15
在超女PK中落选的杭州女孩王晓光受到加拿大青年凯尔在网上用别针最终换回一座别墅(其实是一座别墅一年的居住权)的启发,计划用100天的时间同样实现这一丰功伟绩。1个月过去了,王晓光已经成功地把她的别针变成了两瓶价值6000元的五粮液!有人质疑,这种交换有经济学的依据吗?等价交换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不是涉嫌投机取巧甚至网络欺骗?我说,你们中传统经济学教育的“毒”太深了!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观点,每一次交换都是“不等价”的。如果交换没有使你增加什么,你为什么还要费那力气?两个人交换,交换的是商品的“效用”,而同一件东西对不同的人来说可以有不同的效用,  相似文献   

8.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政治哲学与法学上的—个重要命题,乍一看与经济学有什么关系呢?不过,经济学既然有“帝国主义”之称,法律经济学(又有“法和经济学”的说法)也已经大行其道久矣,这个政治哲学与法学匕的重要命题与经济学之间亦非完全隔离。  相似文献   

9.
西方有许多调侃经济学家的笑话,比如下面这个:神父、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三人结伴去打高尔夫球。他们前面的一对球手打球进度缓慢,这使三个人很不耐烦,他们故意大声抱怨,希望那二人闻弦歌而知雅意,加快打球速度。可惜那二人似乎无动于:裹。三人终于忍无可忍。心理学家走上前,要求二人的球童让他们让路,因为他们妨碍别人打球很不道德。球童解释说他们之所以打得慢是因为他们是盲人,他们以前是消防员,在一次救火行动中被灼伤,成为盲人。神父和心理学家听后很是后悔,立刻表示歉意。经济学家却没有道歉,他对球童说:“我建议他们今后最好晚上来打球。”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人本经济学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表明,一方面,人作为社会性存在,其经济行为总是受“选择”背后的利益关系和制度结构的制约。如果不研究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经济学研究就会背离经济问题的实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本身的发展是衡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终尺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和经济学的统一,强调对经济关系的研究和对人的研究的统一。正是基于这种统一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在探讨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同时,从“经济关系人格化”出发,对人的动机和行为做出历史的具体的解释,从而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人本经济学。  相似文献   

11.
我对电影一直都很挑剔,很少电影能禁得起用经济学来分析,因为这会一直让人停留在电影之外,可以清楚地感受虚构和现实的差别。但是《神探》除外。 我是正月初六在PPLIVE上和妻子一起看的《神探》,刘青云的演技越来越纯熟,但是最吸引我的却是电影对人性深刻的剖析和对“适者生存”残酷现实的理解。在影片中,杜琪峰将其天才的导演手法与韦家辉“精密”的情节设置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展现出了一个充满“多重人格”的复杂世界。  相似文献   

12.
好几次当一个新朋友得知我是学经济学专业时,往往显得十分有把握地对我说:“哦,学经济学的,那你生活得一定非常实在、精明。”每次听到这些话,总觉得有些不大对劲,感觉这些话里面含有言外之意。据我的理解,这些言外之意似乎就是学经济学的都是实用主义者,在这些实用主义者的生活词汇中,充满的是成本、收益,甚至“我的眼里只有你——金钱”,而找不到情趣、浪漫、享受,所以生活一定枯燥乏味,一句话,学经济学的缺乏生活艺术。这不仅仅是对学经济学的人的误解,更是对经济学的误解。如果只是一两个人这样误解也就罢了,问题是,不仅有这种误解的人很多,而且其中不乏拥有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面对这样的现状,我感到有必要澄清事实、消除误解,故在此专门谈谈经济学视野中的生活艺术。  相似文献   

13.
在这个世界上,最爱我的是我母亲,我最爱的是我闺女。我闺女今年6.8岁,上小学一年级,小名多多,天真无邪,娇憨可爱,曾因两岁时陪我参加我的一次同学聚会,听大家老曹、老范叫的热闹,遂自称老多,于是成名。跟所有的母亲一样,从她诞生的那一刻起,她的妈妈并非情愿地从排行榜冠军的位置退到了第二,这很无奈。记得大约在2005年的冬季,有天晚上,老多忽然一本正经地要和我谈谈:你已经很久没给我在睡前讲故事了(其实也就三个月),以前你每天都讲故事给我听,现在变了,是不是不喜欢我了?我当时大惊。她说的基本属实。记得大约从她1岁开始,我天天晚上读故事给她听,民间故事、365夜、格林童话、葫芦娃、哪吒传奇等等,的确讲过不少。也就是从2005年9月她上小学开始,作业功课压力,加上自己工作的调整和时间关系,睡前讲故事在不觉中废除掉了。那天听了她的申诉,我好久没入睡,琢磨了挺长时间,决定还是应该恢复过去每晚睡前的功课。  相似文献   

14.
科斯所开创的现代企业理论因科斯本人的含混表述和自相矛盾为后来演变成为企业契约论开了方便之门。企业契约论的共同特征是,从泛化是交易概念出发,用契约分析的方法,试图将企业组织还原为一组契约,因而把企业的性质说成是“一组契约关系的联结”。科斯之后,张五常、詹森和梅克林等将企业契约论推到极端境地,企业因彻底“契约化”而“非组织化”了,这实际上否定了企业作为社会实体的存在本身。企业的本质规定性,应从要素集结之后的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以及在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和经济关系中去寻找。这些活动与关系, 恰恰正是新古典经济学企业“黑匣子”里面所隐藏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唐婷  杜雅婷 《新经济》2014,(9):92-93
“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相似文献   

16.
一、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极易形成的“互利”行为模式在“民主、公正、公开、公平”原则下的最终监督制度还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极易形成畸形的“互利”关系,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监管者(行政执法者)与被监管者(主要是各类企业)之间,存在着“你不违规、不犯法,我罚谁,我向谁收取费用”的客观事实。其实质是市场竞争主体钻法规空子的企图被一些怀有同样利己动机的公共政策的执行者所利用。现实经济生活中主要表现为政出多门且各自为政的管理机构“以罚代法”的执法行为。郑州市曾经出现过的各级政…  相似文献   

17.
《经济纵横》2007,(12):74-74
春秋战国时代,晋国的晋平公执政。有一次,南阳县缺个县令。于是,晋平公就问大夫祁黄羊,谁合适这个职务。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晋平公听了很惊讶,说:“解狐不正是你的仇人吗?你怎么推荐仇人呢?”祁黄羊答道:“您是问我谁适合县令一职,并没问谁是我的仇人。”  相似文献   

18.
一、经济学寓言的重要性 现代经济学借助复杂的数学工具构建了一个严谨的公理化体系,因此越来越像一门“科学”了,这令行内的经济学家沾沾自喜,但却受到行外的普通读者频频指摘。的确,从形式上看,经济学越来越像一门“玄学”了,它的术语和方程几乎将所有非专业人士拒之门外。然而,情况并没有这么严重。因为经济学家在写作专业论文时,通常都遵循一些“八股”式的结构,即先是“导论”,接着是“模型”,最后是“结论”。就我所研究的契约与组织理论而言,更有趣的是,作者通常都会在“导论”部分讲—个通俗的故事,或者虚构一个寓言,借以表达文章的主要逻辑和结论。欧美顶级经济学杂志的文章篇幅都很长,完全允许作者这样写作。这样,即便一个完全不懂数学的人,也能通过了解故事掌握文章的主要意思。我相信,国内那些批评主流经济学过于“玄乎”的人,如果真正了解国际经济学文献,至少会稍微改变对主流经济学的“傲慢与偏见”。  相似文献   

19.
《经贸实践》2004,(10):63-63
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辱骂别人,听话人当然很容易能听出来,如果说话人是利用会话隐涵来侮辱人,听话人就更应注意了。听话人不仅要菩于听出对方的恶意,而且必要时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对方一个含蓄的回击。据说,有一位商人见到诗人海涅(海涅是犹太人),对他说:“我最近去了塔希提岛,你知道在岛上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什么?”海涅说:“你说吧,是  相似文献   

20.
韦森 《经济学》2007,6(3):945-968
基于对经济思想史上一些相关文献的理论回顾,本文认为,在中国经济与中国经济学理论互动演变的当下格局中,是对经济学的性质、意义、任务以及它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这样一些元经济学问题进行理论反思和讨论的时候了。第二小节的文献追溯发现,在经济学说史上,伴随着由“政治经济学”向“经济学”的转变,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学的本质和任务的理解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三小节讨论了经济学能否成为一门价值中立的科学问题。研究发现,任何经济学派的理论观点都会潜含着某些价值判断和伦理原则在其中,经济学家作为一个“学术人”所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如何透过自己的文化信念和价值观,去发现人类社会中的某些“自然秩序”。第四小节讨论了经济学能否成为像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那样一种高度形式化的“精密科学”这一问题,并对目前主流经济学中流行的唯科学主义的研究偏向做了一些反思性的评论。本文最后所得出的结论是:为了中国的理论经济学在未来的健康成长,应该鼓励不同经济学流派和研究路径之间的竞争、对话和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