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针对区域创新要素协同水平测度问题,本文基于区域创新协同发展的特点构建了考虑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15~2019年京津冀地区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系统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区域创新要素协同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三地创新要素有序度和三地之间创新要素融合水平整体上呈现逐年上升的状态;北京市的创新要素有序度最高、天津次之,河北最低;北京和天津的创新融合度较高,明显优于北京与河北、河北与天津。最后本文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深入应用,人工智能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2010~2020年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中国整体以及三大经济区域人工智能技术对企业数字创新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发现:从国家整体视角,人工智能技术对企业数字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从区域视角,东部与中部地区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数字创新发展水平,西部地区则不显著;从空间视角,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对本地区企业数字创新存在正向空间直接效应,还对其他区域企业数字创新存在正向的空间间接效应。对此,应制定发挥多方主体协同优势、增强区域联动效应、鼓励企业跨省域数字创新合作等举措,以更好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对企业数字创新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协同学理论,以煤炭资源型区域的经济、环境、社会子系统协同发展水平和序参量为切入点,深入探讨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区域协同发展的现状与影响因素。通过对黑龙江省煤炭资源的序参量进行分析,包括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污染物排放、就业情况等方面的指标,揭示了煤炭资源型区域的基本特征与优劣势。构建了3个子系统,即经济系统、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并通过对每个子系统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分析了煤炭资源型区域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经济系统中,关注了煤炭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在环境系统中,关注了煤炭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在社会系统中,关注了煤炭资源开发与居民生活的关系。研究发现,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区域存在序参量不平衡、3个子系统协同发展水平不协调等问题,由此提出了一系列系统协同发展的对策,旨在提高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区域协同发展水平,为其他类似地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金融科技-数字经济-区域绿色创新”研究系统,采用2009~2021年全国26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对金融科技、数字经济和区域绿色创新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剖析,得到如下结论:(1)金融科技和数字经济均可以显著促进区域绿色创新;(2)其他城市的数字经济可以基于经济空间权重矩阵促进本城市的绿色创新,但同时金融科技基于经济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效应对区域绿色创新影响并不显著;(3)金融科技和数字经济在本地效应上的交互效应均能够显著促进区域绿色创新,同时数字经济能够矫正金融科技不显著的空间效应,使之正向促进区域绿色创新;(4)基于金融科技的门槛效应,在金融科技水平较低时,数字经济不会支持和促进区域绿色创新发展,而当金融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的影响会经历由不显著变为正向促进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今世界国家间竞争日益激烈,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日益成为一个地区乃至国家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视角,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类。  相似文献   

6.
马骁 《工业技术经济》2019,38(5):121-126
本文构建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指标体系, 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度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的有序度和协同度, 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北京区域经济协同有序度较高, 天津和河北区域经济协同有序度较低; 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度经历了先上升、 后下降、 再上升的过程, 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关系不稳定, 协同效应不明显,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布均衡性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在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对我国2001~2012年31个省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测度。通过区域创新能力的聚类分析、空间分布图和全局Moran指数,直观地发现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和空间正相关特征,即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阶梯层次分布,东部沿海地区创新水平普遍较高,而中部六省创新能力普遍一般,西部地区创新水平则较为低下,并且这一空间相关程度整体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合理把握数字经济与FDI的深度融合,对于构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20年中国30个省域面板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通过广义空间三阶段最小二乘估计和空间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FDI区位的影响及相应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有效提升地区FDI吸引力,FDI的引入又能促进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经济与FDI引入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中、西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对地区提升FDI吸引力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丰富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深化了对FDI区位影响因素的研究,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代工业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分析了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制约因素,指出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受到政策法规、资源供给、目标驱动、合作共赢和利益分配诸多要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多向协同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资源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促使经济发展的区域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区域创新能力是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是区域内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技术支撑,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本文在研究区域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成因素,构建了一个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分布的基本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重点探讨了提升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想.  相似文献   

11.
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是京津冀区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2010~2020年京津冀面板数据,构建创新要素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并分析二者耦合协调水平及障碍因子。结果显示:京津冀创新要素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态势,但两系统均存在显著区域差异,表现为北京市优势明显、天津市次之、河北省相对较弱。京津冀创新要素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同样呈逐年递增趋势,2020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分别处于良好协调、中级协调、勉强协调阶段。各省市两系统关键障碍因子存在一定差异性,但也呈现出一定集中性。未来,政府应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深入挖掘数据创新要素潜力,鼓励市场导向化科技创新,推动京津冀地区创新要素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互促。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其创新能力以及集群内部主体间相互交错的协同作用与协同创新.因此,要保持产业集群的先进性和活跃性,研究其协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产业集群和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对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概念、指标选取原则、指标体系和模型进行了综述,并就相关研究进行了评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和数字经济环境3个维度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域相关数据,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法、莫兰指数、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空间收敛模型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以及区域差异进行探析。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增长,但区域“数字鸿沟”现象严重,呈现出东、中、西区域梯度式递减特征;省域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演化不变”和“演化退步”两种类型,空间正相关性的省域数量大于空间负相关性的省域数量;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导因素来自于区域间差异,全国与东、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而西部地区在不考虑空间因素下存在绝对β收敛,不存在条件β收敛。  相似文献   

14.
以山西省临汾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协同理论和RBF神经网络对临汾市生态经济系统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2008—2019年,临汾市经济系统得到长足发展,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水平不高,生态系统成为制约临汾市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主要因素;RBF神经网络对于城市复合系统协同状态的拟合程度较高,可应用于资源型城市;从研究结果来看,临汾市生态系统落后于经济系统,致使复合系统协同度下滑。因此,需在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以促进临汾市生态经济系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创新资源由周边落后地区向经济中心进行集聚运动,从而形成创新极化效应,随着增长极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显现,极化效应向扩散效应过渡。本文首先在构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出1998~2017年我国省级区域的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其次通过测算TW指数,对我国整体范围及4个经济区域资源极化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经济极化指数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近年来,虽然我国创新极化程度逐渐减弱,但仍处于较高水平。4个经济区域内的创新极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东西部存在显著的极化现象,中部地区次之,东北地区极化水平最低。我国应针对性地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推动跨区域协调合作创新,构建多层次的增长极体系,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共同作用,辐射周边落后地区,促进创新资源的再分配,推动区域经济的平衡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平台经济视域下的数字内容产业协同创新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本文依据平台经济理论,提出了包含创新资源供给方、创新资源需求方和平台企业的数字内容产业协同演化三方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同主体产业协同创新的演化路径和演化稳定策略,明确了影响不同创新主体演化行为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建立健全创新资源供给的奖惩补偿机制、完善平台企业的监督考核机制以及跟踪分析创新资源需求方利用创新资源状况3个方面提出提高产业协同创新水平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泉。本文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选取36项基础指标构建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中国30个省市2000~2019年的区域创新能力相对总得分,分析了其时空演变过程,并用空间杜宾回归模型对其溢出效应进行测度。研究发现样本期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局部与整体基本上都呈现增长型演变格局,但存在区域间的差异性,而且表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创新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产业结构的直接效应显著为负;环境规制的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均显著为负;城镇化水平、所有制结构和市场化程度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间接效应显著为负,并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8.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是我国在当下推动经济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本文基于2012~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运用基准回归、异质性检验和分位数回归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地区差异,对西部影响最大,中部影响最小,而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又受到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等因素影响。因此,本文针对不同地区差异分别提出建议,从而促进持续更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为数字经济提供良好环境,以期推动数字经济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2011-2018年全国31个省份的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数字金融是否促进了区域创新.研究结果表明,从总量效应来看,数字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的驱动我国创新能力的提升;从结构效应来看,数字金融对实用创新的影响最大,发明创新次之,技术含量最低的外观创新影响最小.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创新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  相似文献   

20.
数字经济是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2013~2021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通过Citespace构建初步评价模型,随后运用R聚类和变异系数筛选指标,最终确定共同富裕和数字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NCA和fsQCA方法,探索数字经济六大因素驱动共同富裕的组态机制。结果发现:我国共同富裕水平呈向好趋势,但整体处在中等水平且地区间差距较大;单一数字经济要素均不是实现高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驱动高共同富裕愿景的组态中,数字经济效益水平和数字环境发挥着关键作用,协同其他要素相互作用构成“水平-环境主导下的双规模驱动型”、“水平-环境主导下的基础能力双驱型”、“水平-环境主导下的程度规模三驱型”、“水平-环境主导下的程度能力三驱型”4条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