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秉承“为增长智慧增强技能走进来,为报效祖国服务人类走出去”的校训和“幸运教育,幸福成长”的育人理念,即“因为我的存在而让学生感到幸运”.德育特色为“传承刘国钧精神,打造幸运教育平台”,育人要求为培养具有自信阳光的气质、文明有礼的品质和创新创业的特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方式是创新高校育人方式的有效途径,也是打造“三全育人”实践阵地的重要抓手。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方式也是落实“五育并举”的内在要求。当前“一站式”学生社区面临着大学生群体对学生社区的归属感不强,育人主体对“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的理念认识存在偏差以及学生社区内网络化、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为此,需要强化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社区育人队伍建设,凝聚学生社区育人共识;利用网络信息媒体,搭建学生社区网络育人平台。  相似文献   

3.
封兰  常康 《中国经贸》2010,(2):171-172
师范院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院长树立“育入第一”、“学生上帝”观,坚持以文化育人为本,尊重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育人需求。校园是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学校教职工在人性化管理中服务、在个性化服务中育人。院校管理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彰显院校所属地域的地方文化特色,努力撑起地方高教“文化育人”一片蓝天。  相似文献   

4.
以公益社团为载体的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公益性学生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其中的大学生们作奉献、受教育、长才干,公益实践活动成为“实践育人”理念的良好载体。文章基于对“实践育人”基本内涵的理解和学习,对以公益性社团为载体的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作了一些探索,以期更好地发挥公益性社团在大学生“实践育人”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四史”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是推动高校进一步改革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机制的重要载体和必要途径,是有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四史”教育育人功能,对于高校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职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将“四史”教育知识体系有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要坚持科学的方法论原则,要把准“四史”教育育人的针对性、主体性、导向性、实效性,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四史”教育育人的实践路向。  相似文献   

6.
“基础会计”课程着力于传授会计人才所必备的会计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技能,对“基础会计”课程进行思政观点的深度挖掘,有助于为会计产业后续课程的技能学习和思政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加深学生对会计职业认识、开拓其视野、提升其信息素养的重要举措。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新的育人挑战和机遇。文章旨在探讨“三全育人”视域下“基础会计”课程如何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并对“基础会计”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三全育人”理念,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主要工作,而“育人”更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本文通过对优等生和后进生在管理方法上的异同展开对班级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讨论,并提出一些想法和做法。作者如何管好班级,进行扶差拔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如何评价优等生和后进生,才能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一问题,谈本人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法的应用与质量评价体系和方法,分析了其效果。指出实践表明,在婚姻家庭法课程教学中,运用“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升教学质量。因而,该实践教学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焦杰 《理论观察》2001,(2):57-58
2001年是新世纪和“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教育战线的素质教育已进入攻坚阶段。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其核心工作是育人。作为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真正乐于学习;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占’,鼓励具有潜质的学生脱颖而出;善于与学生沟通,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共同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过程,以求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这就是素质教育的“以人为本”的最新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为满足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应将“双创”教育有效融入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为此提出一系列改革策略: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双核双驱动”实践课程体系,形成“政产教研”融合的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实现电子信息类专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经过“双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资源得到了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质量明显提高,表明了改革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班级管理的目标是育人而非“管住人”。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把班主任功能窄化为“管住学生”而忽略“育人功能”的现象十分普遍。真正的教育是“管理”和“育人”融为一体、相伴而生的,是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2.
人本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有机的统一整体。”教学过程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意过程和认识过程的统一,认识活动总是在情感的调节作用下进行,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交融一体。但是,长期来,由于“知识传授”在传统教育中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以至于平时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虽然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之中,但教学中没根本把学生当成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这种倾向造成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残缺不全,严重伤害了学生的灵性,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成为一种空想,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此,呼吁“有感情的学习”,“情知交融”、“以情育人”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一大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3.
陈高权 《改革与开放》2023,(20):31-36+43
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思政教育理论的日益成熟,使得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逐渐成为各高校针对困难学生的主要帮扶形式。高职院校应坚持立德树人,从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培养方法和创新路径出发,创新“大思政”实践,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探究学生思政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的模式,增强学生时代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开辟“技能成才”导向人才培养高地。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高校图书馆开展“双创”育人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了图书馆开展育人工作的新思路。以蚌埠医科大学为案例,从育人思路、实施路径、工作成效等角度对其近7年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进行剖析。研究发现,高校图书馆开展“双创”育人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将图书馆工作与育人理念融合,不仅可以拓宽工作思路,而且可以深化育人阵地建设,实现图书馆建设与双创项目“共赢”。通过营造良好“双创”氛围,激活学生参与,佐以软硬件建设、团队建设等,可以为图书馆育人提供新路径,同时有助于图书馆文化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15.
教书育人把“教书”与“育人”联系在一起,反映了教师的特殊任务——通过“教书”来“育人”,“育人”是“教书”的最终目的,是教师的“硬”任务。要使“育人”这一任务由“软”变“硬”,就要从教师本身做起,即欲要正人,必先正己;明确任务,甘当人梯;因课解道,相机而行;优化方式,强化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回顾了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丰富和发展过程,论述了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容及辩证关系.指出“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是科学发展的总体布局,有原则要求,有政策安排,有举措方法,更加清晰地指明了中国绿色发展、绿色跨越的道路,为中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提供了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17.
王嫣然 《黑河学刊》2023,(6):118-123
从系统耦合理论的角度考察,幼儿园、家庭和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幼儿园的教育系统、家庭的教育系统和社会的教育系统之间存在互动联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当前“家园社”协同育人存在“家园社”协同育人耦合度不高,耦合协调度不强,时间、空间耦合度不畅等问题。“家园社”协同育人实现耦合的关键在于三个系统之间的相互配合,形成最大合力。基于此,提出策略可以统一教育系统目标,实现系统耦合;优化“家校社”发展,促进系统间相互耦合;提高“家校社”时间、空间耦合度。  相似文献   

18.
从“三全育人”理念入手,研究高校二级学院帮团体系的构建,将帮困助学与思想育人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帮困助学的育人优势,这也会在当前高校二级学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为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提供全方位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9.
叶永鹏 《魅力中国》2011,(14):106-10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立党之本,也是育人之本。认真实施“三个代表”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程,让青年学生学习和掌握“三个代表”,是高职“两课”教师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从“育人”的角度,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阐述了教师职业重在“育人”的道理,指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职责是“教会学生做人,是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并讲述了部分值得推广的“育人”的技巧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