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书丽 《魅力中国》2014,(25):93-93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象征着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今,则代表当时的社会现实,为己,即自我完善或自我实现,为人,则是迎合他人以求得赞赏。孔子的为己之学,从哲学意义来讲,是以自己的内在性情为归依,从道德意义上讲,作为道德主题的“己”成为认知主体的前提,蕴涵了深刻的道德追求,被赋予了极高的道德期望,也在日常道德行为中得以体现。完善自我,成就理想的人格,一直是儒家之学追求的人生目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成为众多思想家在生活实践中奉行的价值原则,儒家的为己之学也就被凸显了出来。  相似文献   

2.
《论语》中“学”的内涵意义具体可表现在其内容目的、方法态度等方面,而“学者”在其中具有身份意义和人生形态的意蕴表达,这种“学者”的生命形态表达最终意义上是为了成人,即尽个体之力量去实现自我价值。此种意义上的“学”对当今无论从个体修养还是社会构建、民族精神提升与保存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存山 《杭州研究》2010,(2):136-145
在中国教育史上,胡瑗的“苏湖之法”暨“明体达用之学”曾成就一代教育之盛事。这一成就是在范仲淹的“慎选举”“敦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和庆历新政的推行中取得的。“明体达用之学”也被二程、朱熹、吴澄所肯定,这一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德、利用、厚生”的核心价值取向正相符合,故应予以高度评价。如何正确处理“日月体”的通识道德教育与“达用”的分科实用教育的关系,这应是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张如安 《宁波经济》2004,(12):43-46
在宋代四明“淳熙四先生”的后学中,能对师说在理论上有所发挥和创获的主要是袁甫。袁甫之学“上承陆子而发为实心实政”,具体表现在明心切己之实学、经国济世之实用、兴学移俗之实政诸方面。袁甫的思想,鲜明地体现了浙东学术注重务实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朱岚 《发展》2012,(7):56-56
你的心里开几扇窗? 先开一扇给自己吧。只是为那样一个缤纷斑斓的世界,只是为了满天的金色阳光,只是为了空气里自由的味道,只是为了远方神秘而有力的召唤……忽然发现,原来是为了不只是“只是”而已。  相似文献   

6.
蒋莉莉 《上海经济》2006,(10):78-78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于2006年9月21至22日在上海举行。它以“中国与世界:和谐、和平”为主题,吸引了400余名中外学者会聚一堂,同台切磋。在论坛的诸多议题中,“多元视角下的上海发展”成为各国学者注目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7.
<正>在古中国,官学不分,所谓"学而优则仕",学者与官员都属于"劳心"与"治人"一族。但古代真正的儒者做官,则首为"心性之学",以固"修身"之本,秉承"达己济人"的做人原则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追求。大儒至圣一直教导后学晚生们,要铭  相似文献   

8.
关淑君 《魅力中国》2014,(3):200-200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在中国古代,又被叫做太学,兴起于汉武帝时期。大学从最原始上来说,就是聚集在一定地方吸引和传播高深领域知识的一群人的团体,而从精神层面上讲,那则是汇聚中国几千年来思想结晶的地方和支持儒家思想持续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见解,对大学进行了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于春波 《魅力中国》2014,(10):195-195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以人为本”是一种适应未来管理发展趋势的科学理念,“以人为本”应用在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便是“以生为本”。“以生为本”的班主任管理,强调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以及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它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有自己的尊严、自己的感想、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独立意志和独立追求的社会人来看待,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从不同方面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途径和方式,为进一步完善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创新人才的评价标准包括思想意识、实践能力、人格素养三个层面,高校团学活动可以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促进人格完善,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高校团学活动应转变活动理念,丰富活动内涵,改进管理模式,构建适用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1.
镜泊  明翔 《科学决策》2007,(11):62-62
“远交近攻”是一种带有明显地缘色彩的谋略,以地理上的远近作为行动的基本准则。其意思是说,当自己设定的战略企图由于受到地理条件限制而无法全部实现时,应先攻取邻近之敌,而不要舍近求远,越过邻近之敌去打远离自己的敌人,这样会有害而无利。为了防止敌方联手攻击,  相似文献   

12.
魏向阳 《魅力中国》2013,(32):383-384
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既是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代“90”后大学生存在这样那样的人格缺陷,学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品质,促进在校大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韦伯组织形态理论的缺陷,指出官僚制的实质在于人治与法治之辩,具体体现在“人法之辩”的传统误解——人法对立和自律与他律的矛盾。提出官僚制内在两难冲突的解决出路在于自律与他律的兼用,组织价值、人格理性价值的重新认识,具体途径在于“教主刑辅”。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门“生死之学”的国际关系学,“误读”乃大忌,且在不断上演。误读“他者”,难以做到知彼,误读自身,难以做到知己。长久以来,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主要是以“他者”为特定研究对象,对自身的研究似乎并不在学者的视野之内。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相应提升,在我们努力避免误读“他者”的同时,将中国自身纳入国际问题研究视野并予以准确解读和定位,无疑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在这方面,拥有雄厚实力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已走在了前列。  相似文献   

15.
邹美佳 《魅力中国》2014,(3):240-240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根据调查显示,在不少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致使课堂效率不高,对今后学生的发展也起不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为了落实和实践英语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少教多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都有重大意义。“少教多学”模式在高中英语课堂的应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6.
五六岁的时候,自己常常搞不清楚:我所居住的城市叫“济南市”,可为什么济南市里还有个“制锦市”呢?及至上了学.才终于弄明白:原来“市”和“市”是不一样的。济南市的“市”是一个city,而制锦市的“市”只是一个market。  相似文献   

17.
毛吉光 《魅力中国》2009,(10):106-107
现代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而且更要注重使学生“会学”“乐学”。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兴趣应该是学生乐学的前提,下面我以化学为例简单的谈一下,在教学过程中我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记忆的: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将“勘破生死”作为“学问”之“尽性立命”的根基,更将“舍生取义”提到“学者”之“知真行善”的高度。本文试从学问之求真、学者之至善、学理之尽美的终极角度,探讨王阳明知生死、行生死的理论与实践。王阳明对“生”与“死”的“知”与“行”,凸现了浙东学派“重利不轻义”或“义利并重”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陈京桥 《魅力中国》2011,(5):219-219
近几年来,产学合作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模式,相对于职业院校对产学合作的强烈愿望,各类企业却明显缺乏热情。笔者结合多年职业教育特别是技能培训的实践,为了调动企业积极参与产学合作,促进职业教育健康稳定发展,重点分析了产学合作中“校热企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张雪梅 《魅力中国》2014,(10):144-144
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学为中心”,即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式。注重课前预学、注重课中研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深度参与学习活动,变“教为中心”为“学为中心”,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