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的理论与实践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中美两国救助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理论与实践比较发现:我国政府在救助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过程中处于缺位状态,从而导致我国对这些弱势未成年人的救助力度不大。因此政府应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激发社会各界的救助热情,加大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救助力度,从而也带动相关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
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成熟,使得传统的姓氏宗族观念和子息单薄之间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而现有法律对未成年子女冠姓问题规范明显不足。在未成年子女冠姓问题上,分配监护人的冠姓决定权时,应本着“儿童利益最大原则”,在男女平等的前提下,优先考虑直接监护人的冠姓决定权。同时扩张“合同”在民事领域的适用,以协议的方式为主、以法律直接规定的方式为辅来分配冠姓权利,不失为和谐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北京"太阳村"形成的集中供养与分散助养相结合的救助模式和募集与经营相渗透的资金筹措路径,不仅弥补了政府在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方面的不足,也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以经营方式筹措慈善资金上做了必要的探索.文章以北京"太阳村"为例,通过介绍和评述该民间组织的发展背景和运作现状,对我国救助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民间组织的发展提出了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安徽省部分农村的走访和调研得出,目前农村"空巢"家庭未成年子女犯罪问题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为侵财、侵权案件居多、团伙化、低龄化、重新犯罪等特点,如何从学校、家庭和社会方面找出其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就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城市贫困人口广受关注,贫困家庭中的生活着的子女不仅要面对物质生活的匮乏,其心理层面承受的压力更令人堪忧。本文以"收入贫困"导致"教育贫困"的视角进而对贫困家庭子女"心理贫困"展开深入分析,得出贫困子女心理上自卑、敏感、脆弱封闭等心理特点和问题,最后提出针对贫困子女教育和心理贫困问题的对策性意见及措施,以帮助他们走出物质与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6.
探望权作为一种保障未成年子女利益及离异父母等直系亲属探望子女或外孙子女、孙子女的权利已在世界各国都有所确立,但随着司法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探望权主体制度在规则体系上呈现出了不完备的现象,完善探望权主体制度成为了摆在理论界、司法界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有法律对探望权主体规定过于狭窄,本文认为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及子女在较长时间内受其家庭养育的人都可以成为探望权的主体;应当从保护子女利益的前提下,对探望权主体的权利行使进行适当限制;未成年子女不能作为探望权的主体.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创新社会管理"大背景下,对于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即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社会闲散青少年、农村留守儿童、流浪乞讨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这一违法犯罪"高危"群体,应分门别类地提出服务管理和预防违反犯罪的意见和建议,采取有效的工作模式,使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重庆市的农村单亲贫困家庭的调查分析.认为农村单亲家庭中贫困化比率是相当高,单亲子女的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保障和实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体制转换结构调整,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充分体现和维护农村单亲贫困子女的权益。中国在发展新的社会援助制度过程中,应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为离异贫困家庭子女的正当权益实现提供帮助和保障。  相似文献   

10.
农民子女“辍学”,农村高中生生源不足,农村贫困大学生人数较多等农村教育问题的存在,是因为农民收入低、子女多、城乡教育条件和观念差距大等原因造成的。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是:培养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促进农民增收,切实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教育农民重视投资子女教育,加大义务教育法的执行力度和监督力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在2020年底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相对贫困治理将成为今后反贫困的重点.本文结合相对贫困的内涵及视角转换,在确定老年贫困维度时重点考虑了教育和经济支持的代际因素,并基于2011—2018年CLHLS数据运用A-F方法对中国老年多维贫困进行测度.研究发现:从单一指标看,多数指标的贫困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但老年心理健康贫困...  相似文献   

12.
中国目前剩余城乡贫困问题大量存在的现状特征,既凸显了城乡反贫困政策中"双轨制"模式的局限性,也说明反贫困已到了全面调整利益关系的关键时期。应对中国目前的反贫困体制进行反思,对反贫困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应在国家政策层面上按照统筹城乡反贫困的政策理念,整合各方面资源,多视角关注贫困问题,推动管理体制、就业、社保政策等方面的综合联动改革,统筹规划和安排城乡反贫困政策,实行农村与城市反贫困并重,并加强城乡反贫困工作的互动。实施"预防性扶贫 救济性扶贫 开发性扶贫"三位一体式反贫困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技发展与经济全球化,世界范围内的贫困现象已经越来越凸显为严峻的社会问题。针对城市下岗失业等新贫困群体的数量日益增加、规模日益扩大、城市贫困日益严重的社会现象,从社区就业、社区保障等相关概念入手,阐述社区在城市扶贫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和社区在发挥扶贫作用中所遇到的困境,分析产生困境的原因,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以维护城市贫困群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同时为城市扶贫和社区建设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校贫困生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关注,从中央到地方都做出了不让一个贫困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承诺,高校通过多种方式努力解决贫困生的问题.目前,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缺乏协调统一的资助措施和足够的资金支持,社会参与资助力量薄弱,忽视贫困生群体的思想状况、文化心态、心理状况等问题,提出应确立政府在资助高校贫困生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多渠道的社会资助网络及多元化的资助制度,建立经济救助与人文精神关怀相结合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相似文献   

15.
农村社会救助是农村贫困人口维持基本生活、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对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省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贫困人口扶持的力度,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政策出台,目前黑龙江省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农村社会救助范围小、救助水平低、救助资金不足以及救助方式单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及帮扶体系日渐完善,但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因学习、生活、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和各种心理的困扰产生了"精神贫困"的现象。这一现象已成为家长揪心、学校担心、社会忧心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社会、学校、家庭应理解贫困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引导,注重在经济资助的同时加强精神关怀,帮助贫困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商业保险支持农村扶贫开发是贯彻中央精神的、履行社会责任、促进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保险机制在支持农村扶贫开发中具有独特优势:可成倍放大扶贫资金效用,提高贫困人口抗风险能力,调节利益分配关系,改善贫困地区的金融生态。保险业可从做好基础扶贫工作、参与医疗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完善贫困地区灾害风险转移机制、参与贫困地区综合开发等方面在支持农村扶贫开发事业。  相似文献   

18.
利用自有的农户家庭微观数据,将市场化因素纳入社会资本与贫困治理问题的研究中,运用非线性回归模型考查市场化影响下的社会资本对农村减贫的作用和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资本与市场化一定程度上均能减少贫困,然而市场化影响下不同维度和层次的社会资本对于农村减贫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排除市场化因素,农户家庭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能显著减少贫困。而伴随市场化,社会资本对农村减贫的作用整体减弱,但家庭社会网络和村庄社会信任仍能显著减少贫困;基于农户家庭"强关系"的人情资源其减贫效应随市场化程度提高而减弱,而基于农户家庭"弱关系"的信息优势其减贫效应随市场化程度提高而增强。在中国农村地区,这种"弱关系"较"强关系"发挥了更大的减贫效果。  相似文献   

19.
社会救助是应对贫困和失业问题的重要制度安排和社会政策,而社会资本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更多的资源。充分运用社会资本对社会救助的支持,能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提高政府救助的效率,更能促进我国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阐述社会救助中社会资本的作用,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提出了构建我国富含宏观社会资本、微观社会资本的社会救助系统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贫困和不平等一直是困扰发展中国家的难题。在与贫困斗争的历程中,教育等人力资本的缺乏与贫困的本质关联性被广泛认可,并由此产生了附带条件的现金转移制度,其目的在于缓解社会贫困的同时促进贫困群体人力资本的积累进而打破贫困的代际循环。家庭津贴计划是一种附带条件的现金转移制度,巴西家庭津贴计划的有效实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在回溯巴西家庭津贴计划产生背景的基础上,剖析该计划的运行机制与实施效果,最后从树立发展型社会救助理念、完善社会救助的法制建设、塑造个体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注重政策的家庭导向和性别差异、夯实并拓宽儿童福利等角度对完善我国社会救助政策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