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8 毫秒
1.
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村寨旅游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近十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振兴民族地区经济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章以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构建了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系统,对其发展的需求系统、供给系统、中介系统和支持系统进行分析和归纳,指出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是其动力机制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并提出了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调控机理。希望能促进人们更科学地认识民族村寨旅游及其内部规律,同时也希望能对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规划与实践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民族村寨旅游具有较大的潜力和优势,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问题、文化保护问题、经济效益问题、利益分配问题、民族发展问题等.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型应实施整体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模式,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应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同时旅游的发展应注重社区的权益,为当地居民脱贫解困,真正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贵州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应坚持社区生态旅游,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迅猛,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民族村寨旅游规模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直接影响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促进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是当务之急。从旅游政策和现实的角度来看,"绿色+"理念应当成为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在这一理念下,民族村寨旅游的转型升级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以绿色开发模式保障生态平衡;以绿色标准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以绿色文化管理制度加强政府引导、规范管理;以绿色产业支撑地方特色;以绿色理念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4.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这些旅游资源,将会对贵州的扶贫开发起到积极的作用。以西江苗寨为例分析贵州民族村寨的扶贫开发效应,指出影响贵州民族地区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开发的主要因素是基础设施落后,贫困村民参与程度低,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村民的参与程度,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5.
超越外源式扶贫,构建以民族地区贫困人口为主体的内源式旅游扶贫发展模式,是消灭贫困、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不二之选。通过对黔东南岜沙苗寨旅游扶贫实践的实地调查发现,社区"贫困文化"的存在、旅游产品单一、贫困人口资本匮乏及贫困人口在旅游开发中话语权的缺失是制约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生成的主要原因。在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内生机制构建上,需要多措并举,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民族村寨自组织建设,明晰村寨居民在民族文化中的主体地位,从制度上保障贫困人口的利益所得等。  相似文献   

6.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路径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村寨整体贫困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旅游扶贫的目标转向村寨内部贫困个体。旅游扶贫的路径由过去依靠发展经济带动村民脱贫转向依靠更加公平的旅游收益分配政策,并以"益贫"思想为导向,促进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村寨在开发旅游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的破坏,要使民族村寨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旅游发展之路。本文针对贵阳花溪镇山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指出了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的薄弱点,从将目前的大众旅游转型为生态旅游、加强游客管理、组织村民积极参与、完善生态旅游产品结构几方面对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规划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临桂东宅江瑶寨为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江晓云 《经济地理》2004,24(4):564-567
文章以临桂东宅江村瑶寨为例,对少数民族村寨如何进行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了研究,以瑶寨为研究对象,从旅游发展优势、市场定位、产品策划、旅游形象设计、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及相关管理措施等方面,对具有资源优势而又处于贫困之中的少数民族村寨如何开发生态旅游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民族村寨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和乡村振兴的主要阵地。文章解析肇兴侗寨2000、2009和2020年三生空间演变及机制。研究发现:(1)肇兴侗寨已由传统农耕型聚落转变为旅游+农耕多功能民族村寨,呈现出新型复合空间态势:生产—生活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生活空间持续扩大,生产空间持续缩小,生态空间占绝对主体地位,但呈波动变化。(2)肇兴侗寨国土空间结构相互转换剧烈,生活空间、生产—生活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的单一动态度指数均为正值,生产空间为负值;除2000—2009年生活空间外,所有空间类型的单一动态度均远小于综合动态度。(3)肇兴侗寨以生态空间为基质的景观特征,生活空间景观变化最为明显,其中2009—2020年表现最为突出,表明受到人类活动干扰,景观破碎化加剧。(4)自然地理环境约束民族旅游村寨三生空间演变,旅游市场需求、政府监督治理、微观利益主体和侗族文化是民族旅游村寨三生空间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村寨现代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加速少数民族村寨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培养当地村民的现代素质。但是,开展乡村旅游所带来的现代化效应也对少数民族村寨产生了生态和传统文化上的冲击。本文通过对玉溪地区新平县漠沙镇大沐浴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对少数民族社区和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创新、发展,构建和谐乡村文化。  相似文献   

11.
武陵山片区旅游业与交通协同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武陵山区的湘西州、张家界、怀化、铜仁、恩施州和渝东南为案例地,运用综合发展指数、最近邻指数和相对通达度指数等方法,利用2003—2012年相关统计数据,测算分析了交通运输网络发展对武陵山区旅游发展的影响,探究区域旅游业和交通运输网络发展相互作用的空间差异特征及协同发展机制。结果发现:1武陵山区旅游与交通整体呈协同发展趋势;2交通集聚效应越显著的地区,旅游发展程度最高,空间集聚效应也最为显著;3武陵山区内各点之间相对通达度的空间差异导致旅游发展空间出现较大差异,武陵山区域内连接对外骨干高速交通网络的密度与通达性对旅游的影响更为显著。文章最后提出优化旅游业系统和交通系统协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贺刚 《经济研究导刊》2009,(10):166-167
国家西部“十一五”规划指出要加快发展、做大做强旅游业,而作为旅游资源匮乏又被大都市遮蔽的裙落区怎样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发展,这给区域旅游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在分析温江旅游业发展突破点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旅游业跨越发展的五个重要突破点,以期为大都市裙落区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探索出一种有效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村寨现代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加速少数民族村寨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培养当地村民的现代素质.但是,开展乡村旅游所带来的现代化效应也对少数民族村寨产生了生态和传统文化上的冲击.本文通过对玉溪地区新平县漠沙镇大沐浴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对少数民族社区和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创新、发展,构建和谐乡村文化.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大湘西民俗旅游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大湘西的旅游资源来看,民俗旅游资源是其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在开发中要树立大湘西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护好民俗文化生态环境,实现民俗的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双赢.发展中要坚持民俗文化独特性等原则,选择原生态民族村寨等优化模式,并建立相应的保证机制.  相似文献   

15.
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持有者是当地人民,旅游发展中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离不开文化持有者。民族文化旅游应建立以文化持有者意愿和权益为中心的发展机制,在开放环境下动态保护中开发,实现历史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国内外民族村寨旅游相关文献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民族村寨旅游者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国外主要研究其心理特征及行为表达两个方面,国内侧重旅游者的需求预测、旅游者决策行为、旅游者满意度、旅游者感知度等的研究。文章结合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情况,寻找未来研究方向,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地大物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少数民族村寨,这些村寨因为自身的文化背景以及历史发展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民族氛围,其自身的民风民俗是值得传承与发展的,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这些民俗在现阶段的发展中给予自身的古老的、神秘的东方色彩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参观游玩,这依然成为了一种发展模式,但是如何有效的促进起可以持续发展,充分的发挥这些少数民族村寨的内在价值就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对此部位主要对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实现方式进行了探究分析.  相似文献   

18.
农民依靠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增收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民族村寨地区因其特色文化的资源禀赋可实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如何提升民族村寨地区农民旅游业可持续增收能力,使其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增收目标,对推进乡村振兴目标完成具有重大意义。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基于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分析农民旅游业可持续增收能力系统,通过熵权法确认权重后采用模糊物元评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肇兴侗寨农民可基本维持其旅游业基本增收,但与旅游业可持续增收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建议从政策支持、文化传承与保护、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三条路径着手,提升民族村寨地区农民旅游业可持续增收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在过去几十年中,很多民族旅游地区依靠自身资源优势,开发出区别于主流文化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外来旅游者,推动了当地旅游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景洪市勐养镇的一个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 对民风民俗保存较为完整的傣族村寨——曼掌村的民族文化旅游村落的介绍,分析出其在发展旅游业初始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这个民族文化旅游集聚地独有的旅游特色,打响自己的知名度,使这个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村落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社区是民族旅游发展的依托,在以往的民族旅游发展中,社区参与是民族旅游发展的一种形式,社区参与民族旅游和文章的主旨——社区导向民族旅游发展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于民族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程度。文章在探讨民族旅游发展中实施社区导向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针对以往社区参与民族旅游发展进程中凸显的相关问题,探讨了社区导向的民族旅游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