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已注册通过的65家科创板企业创新效率进行测度与评价,然后利用fsQCA方法探讨创新效率提升的前因条件组合。结果表明,我国科创板上市企业创新效率整体表现欠佳,城市创新创业环境中的政策环境、人才环境和金融支持正向促进企业创新效率提升,产业环境和金融中介市场对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具有不确定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补贴和城市研发环境导致企业创新投入冗余增加,不利于企业创新效率提升;科创板上市企业创新效率实现路径由政策环境主导型和中介市场主导型构成,城市创新环境失衡、产业环境与金融支持缺失是造成部分企业创新效率相对偏低的主要原因。通过系统分析外部环境规制对科创板上市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并基于组态视角解释企业提高创新效率的内在逻辑和路径,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科创企业创新效率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将SBM模型与三阶段DEA模型相结合,考虑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冲击对效率测量的影响,实证评估了2001-2008年30个OECD国家和中国的创新效率。研究结果显示,各国环境外生变量和随机冲击,包括人均GDP、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度和政府干预对创新SBM效率有显著影响。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之后,各国平均创新SBM效率由0.563上升到0.646,提高了约14.74%,但在样本期内没有明显的逐年升高或者逐年下降的趋势。从区域来看,调整后日、韩创新SBM效率最高,北美洲次之,欧洲最低。从年度波动情况来看,各国创新SBM效率的差距有不断缩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超效率DEA与Malmquist指数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对人工智能上市企业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进一步利用Tobit回归和脉冲响应对人工智能企业创新效率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创新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且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创新效率存在差异性;创新效率进步得益于规模效率增长,而创新效率降低主要受到纯技术效率下降的影响;技术进步和纯技术效率下降分别是制约国有和民营人工智能企业创新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政府支持对创新效率提升具有持续促进作用,而税收负担具有持续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87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产出导向的DSBM模型测算两阶段整体和不同细分产业的动态创新效率。基于微观企业层面,分别以营业收入增长额、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增长率作为技术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产出指标,测算并比较对应的创新效率。结果表明,以营业收入增长额作为创新产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不同细分产业的创新效率存在异质性。进一步运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企业创新效率的因素发现,在技术研发阶段,企业规模、资产收益率、研发强度、劳动者素质、企业性质对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研发人员、研发资金、企业年龄、政府补贴对创新效率存在负向影响;在成果转化阶段,发明专利授权数、企业规模、资产收益率、研发强度、劳动者素质对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员工总数、研发支出、企业年龄、政府补贴、企业类型对创新效率存在负向影响。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背景下,结论可为测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动态创新效率提供指导,为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创新效率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超效率模型测度了2009-2012年我国内地30个省市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大创新主体的创新效率,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比较分析了政府研发资助、市场化等环境因素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新效率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高校创新效率最高,企业参与创新活动的强度与三大创新主体的创新效率呈现负相关关系,而政府研发资助是促进企业和科研机构创新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市场化进程对企业创新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阻碍了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效率的提升。对外开放对企业和高校创新效率具有负向影响,对科研机构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同时,应注重发挥劳动者素质对企业和高校创新效率、经济发展水平对企业和科研机构创新效率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8,(1)
文章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普查数据库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效应模型考察了企业规模、所有制对中国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与R&D投入的比值衡量企业创新效率,发现企业规模与企业的创新效率呈正相关关系;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创新效率更低,并且这种相对劣势伴随企业规模变大而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与DEA指数模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提取主成分将多种投入和产出降维,在此基础上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大型企业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并做出对比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在2013-2015年的经济转型期间,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的创新效率均呈下降趋势,且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效率下降更快.对比结果发现: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资源配置及企业管理上与大型企业有较大差距,同时其技术进步不足也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最后,本文通过行业及创新模式划分,寻找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效率的实质性因素.研究结果发现:经济转型时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资金和管理投入上较大型企业而言存在差距,未来通过自主研发及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对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企业创新网络对产业创新效率的门槛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引入双寡头两阶段博弈模型,分析特定区域中企业创新网络与产业创新效率的联系,再以我国专利数据与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综合运用随机前沿面分析方法与面板门槛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企业创新网络对创新效率的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产业创新效率较低的区域,区域内、区域间及区域整体企业创新网络的密集程度都对产业创新效率有抑制作用;在产业创新效率较高的区域,区域间企业创新网络的密集程度对产业创新效率有促进作用,而区域内、区域整体企业创新网络的密集程度与产业创新效率呈倒“U”型关系;区域内企业创新网络的密集程度比区域间高的地区拥有更高的产业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9.
基于两部门创新生产模型,构建了两化融合影响工业创新效率的理论模型.运用面板回归和门槛回归的方法证明了两化融合对工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并非简单线性的,而是随着两化融合水平的提高发生了两次递增性突变.进一步研究表明,这种突变性是由于不同外部环境水平的约束造成的.在样本区间内,两化融合对工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随着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发生两次递增性的突变;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发生一次递增性的突变.  相似文献   

10.
中小企业创新绩效提升和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考虑企业所有权性质和生命周期、所属区域、行业多个维度,运用加法分解两阶段DEA模型对中小企业知识创新阶段和经济产出阶段效率进行评价。结果发现:企业所有权性质方面,国有企业两阶段效率都偏低,民营企业两阶段效率差距有限,合资企业研发效率远高于转化效率;企业所属行业方面,全行业研发效率普遍高于转化效率,信息技术两个阶段效率差距较大,其它行业次之,医药生物行业不显著;企业所属区域方面,东中西部地区研发效率和转化效率分别呈现“高低”、“低高”和“低低”现象;企业生命周期方面,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差异。最后,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选取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作为样本,本文运用2002-2010年共9年的相关数据,采用生产前沿面理论中的SFA参数方法研究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效率.结果表明:企业规模与创新效率之间并不存在着倒U型关系而仅表现为线性关系;市场结构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呈现先增加后递减的倒U型关系.同时,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的交互作用对创新效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较大的企业规模和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相结合更有利于创新效率的提高.另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正向作用于创新效率,而且影响作用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中国高技术产业1995-201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指数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及其分解——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进步等进行了测算。在考虑市场势力和企业规模等因素之后,文章运用动态面板GMM方法实证考察了市场化进程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及行业差异。研究发现,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既优化了高技术产业的资源配置,又促进了技术进步,进而提高了创新效率,且入世后这种促进作用更大;行业特征影响着市场化进程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提升效果,在技术密集度较低、外向度较高的行业中,市场化进程对创新效率的积极影响更大。此外,企业规模和经济绩效也是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而市场势力与创新效率却存在倒U形关系。  相似文献   

13.
《技术经济》2018,(4):45-53
基于外部环境"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组织动态能力与企业战略相互影响的理论框架,运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描述了一汽-大众奥迪在中国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研究发现: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对组织动态能力的形成和演化产生影响,同时组织动态能力也需要适应外部环境,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优势,进一步支撑企业战略的成功实施。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组织动态能力与企业战略相互影响的整合模型。  相似文献   

14.
中小企业创新绩效提升和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考虑企业所有权性质和生命周期、所属区域、行业多个维度,运用加法分解两阶段DEA模型对中小企业知识创新阶段和经济产出阶段效率进行评价。结果发现:企业所有权性质方面,国有企业两阶段效率都偏低,民营企业两阶段效率差距有限,合资企业研发效率远高于转化效率;企业所属行业方面,全行业研发效率普遍高于转化效率,信息技术两个阶段效率差距较大,其它行业次之,医药生物行业不显著;企业所属区域方面,东中西部地区研发效率和转化效率分别呈现"高低"、"低高"和"低低"现象;企业生命周期方面,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差异。最后,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因而有必要研究我国各省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差异的原因及影响要素.基于此,本文运用 DEA 法分析我国各省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差异程度,并构建创新效率与影响要素的回归模型.对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除了创新投入要素较大程度影响技术创新效率外,制度结构效率是影响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最后提出改进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中国涉农企业2009—2017年的混合截面数据,在使用SSBM-两阶段网络DEA模型测算中国涉农企业创新效率的基础上,实证检验政府补助对涉农企业创新效率及其分解指标(知识研发效率和科技成果商业化效率)的影响,并探究创新环境这一情景变量对政府补助与科技成果商业化效率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①政府补助能显著促进涉农企业创新效率提高,且政府补助对涉农企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提高涉农企业创新活动第一阶段的知识研发效率实现;政府补助未能促进涉农企业创新活动第二阶段科技成果商业化效率的提高。②创新环境正向调节政府补助对涉农企业知识研发效率与科技成果商业化效率的影响,即创新政策优化有助于政府补助发挥其对涉农企业知识研发效率及科技成果商业化效率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协同创新环境因素是影响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采用京津冀高技术产业1995-2015年的追踪数据,运用三阶段DEA-Windows模型,对京津冀高技术产业R&D活动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突出协同创新的环境因素,既剥离了外部环境和随机因素对创新效率的干扰,又考虑了京津冀创新效率的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外部环境因素与随机噪声对京津冀高技术产业R&D活动投入产出效率均有显著影响,利用SFA回归法对环境因素和随机噪声进行剔除性分析是合理的。其中,技术获取结构、区域经济关联度、区域贸易依存度、科技型基础设施投资强度、区域比较劳动生产率对R&D经费和新产品开发经费投入冗余均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对R&D人员全时当量的影响则是多元的。剔除环境和随机干扰后,北京和天津的R&D活动投入产出效率有所降低,而河北的效率值有所提高。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贸易摩擦不断增多的背景下,研究企业技术创新问题,无论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对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组织柔性、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了以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为中介的组织柔性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模型。以我国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结合开发的组织柔性和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测量量表,对318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组织柔性和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组织的结构柔性和文化柔性对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各个维度都具有显著影响,但技术柔性仅对适应环境的组织变革能力有显著影响;在组织柔性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过程中,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从组织结构柔性、文化柔性和技术柔性方面强化企业组织柔性建设,有利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和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9.
运用DEA-Malmquist模型对2002—2010年我国省域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静态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十六大以来,我国整体科技创新的投入、产出是有效的;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存在明显的梯度特征,即南部沿海经济区的科技创新效率最高,东北综合经济区的科技创新效率最低,部分省份仍然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情况;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改进,但是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并不均匀。最后指出,未来发展仍需合理调节资源配置、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制定和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种措施。  相似文献   

20.
基于《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资料(2010)》与《安徽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资料,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BC2模型,从区域比较的视角出发,对安徽省17个地市大中型企业的创新效率进行评价与分析,实证结果显示:除亳州、滁州、六安外,其余地市的大中型企业创新活动均处于无效状态,而且普遍存在创新效率低下,投入产出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发现,创新活动的规模无效或规模不经济是导致整体综合效率DEA无效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