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章基于中国分地区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动态杜宾模型研究了人力资本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结果显示,无论是中国的人力资本还是制造业结构升级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制造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动态过程,前一期的制造业结构升级会对后一期的制造业结构升级产生显著影响;人力资本数量对制造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不显著,但溢出效应显著为正;人力资本数量对制造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及溢出效应均不显著;人力资本质量对制造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及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人力资本质量对制造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显著为负,但溢出效应并不显著.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得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数字政府、机器换人以及智能制造等现象为审视地方政府竞争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国内制造业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基于2006—2020年283个地级市样本数据,探究地方政府竞争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作用机制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竞争能够有效促进制造业升级,并且通过资本、劳动要素流动分别对制造业升级产生显著的正向、负向间接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劳动要素需要跨越流动规模“临界点”才能对制造业升级产生正向影响;此外,地方政府竞争对其他地区制造业升级、资本要素流动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劳动要素流动发挥的空间溢出作用有限,通过要素流动对制造业升级的间接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显著。鉴于此,倡导政府间进行“适度竞争”、优化地区资本配置、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动并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是推进制造业升级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赋能地区低碳转型的内在机制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2011-2020年各省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处于持续上升态势,碳排放强度则呈波动下降趋势,且地区差距明显。回归结果显示,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降低地区碳排放强度,促进地区低碳转型。机制检验表明,绿色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经济与地区低碳转型间发挥显著中介作用。同时,数字经济能够推动相邻地区的低碳转型,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弥补了现有文献对数字经济影响地区低碳转型作用机制关注不足的理论缺口,并结合全局莫兰指数、空间计量模型等研究方法剖析数字经济赋能地区低碳转型的空间溢出特征,为地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全面开放新格局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驱动下,科学研判外资开放的创新虹吸效应至关重要,亟待破解的问题是如何有效撬动外资引入的创新溢出红利。基于内外技术势差探讨FDI创新虹吸的演化逻辑,阐释知识产权价值激励对FDI创新溢出的影响机制,基于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外资开放引入的创新虹吸效应并非静态不变,对区域创新发展呈现出边际递减的抑制性影响;借助高强度知识产权价值激励能够有效调节FDI的创新溢出轨迹,以“U”型规律打开外资引入的创新虹吸通道,驱动区域创新发展;知识产权价值激励的调节效应存在一定的空间异质性,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FDI创新溢出的撬动更为有效。研究结论为优化外资开放引入与知识产权价值激励的共轨溢出,赋能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新的经验依据和路径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生产性服务进口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理论机制基础上,从制造业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及产业内升级视角出发,构建多维制造业升级指数,利用2007—2017年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验证生产性服务进口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进口不仅有利于制造业整体升级,而且还有助于制造业朝着高级化方向发展和产业内升级;生产性服务进口可以借助生产性服务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竞争效应、消费需求效应、物质资本积累效应、制度创新效应和环境负担效应诸多方式间接对制造业升级产生影响;生产性服务进口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力度最为显著,而中西部地区甚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制造业升级。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应采取扩大高质量生产性服务进口比重,有序推进生产性服务对外开放,提升生产性服务进口便利化水平,深化生产性服务多双边合作的体制机制等措施,有效发挥生产性服务进口对制造业升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字经济逐渐成为优化消费结构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探究数字经济、消费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内在关系,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三者的内在关联与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数字经济产生了显著的“消费激励”效应,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利于促进地区消费结构优化,但激励作用效果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之间存在异质性。相比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对中、西部地区呈现出更强的消费激励效应,这也为中、西部地区促进消费、优化消费结构提供了新的路径。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地区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促进消费结构优化,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4—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系统考察创新人员流动和创新资本流动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效应及政府创新偏好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创新人员流动和创新资本流动均对制造业高级化、合理化有显著积极作用。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创新人员流动和创新资本流动通过提升创新能力间接推动制造业高级化、合理化;政府创新偏好在创新资本流动与制造业高级化、合理化以及创新人员流动与制造业高级化之间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但对创新人员流动与制造业合理化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在两类创新要素流动推动制造业升级过程中,政府创新偏好的调节作用呈现非线性特征。结论对引导创新要素合理流动,推动制造业高级化、合理化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选取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知识产权保护与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及子维度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均有显著正向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在数字经济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中具有双重门槛效应。地区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推动效应在东部地区最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知识产权保护在东部、中部地区表现出双重门槛效应,在西部地区表现为单一门槛效应。未来应适度超前部署数字新基建、优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实施数字经济均衡化发展战略,赋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9.
首先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制造业创新转型能力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环境规制的实施对企业理论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正负双重效应",而且其发挥效应的大小还与行业污染强度存在密切联系。同时,理论创新成果数量、企业自身污染属性和技术转化难度成为环境规制推动企业将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创新能力的约束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环境规制对我国制造业创新转型升级影响效应的计量分析模型,并采用2005—2014年我国制造业大中型企业的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实行更加严格的环境规制对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创新转型必然具有显著的"激励"效应。(2)环境规制对我国制造业创新转型的推动作用与制造业自身的污染属性以及其所处的创新转型阶段密切相关。(3)目前环境规制对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成功的"合力效应"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11—2020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以及面板门限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影响以及作用路径。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农业现代化转型具有直接促进作用,即数字经济发展可加快农业现代化转型步伐;创新活跃度在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转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为18.91%。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在创新活跃度促进农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具有门限效应,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创新活跃度对农业现代化转型的边际效应更大。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1997-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以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当地GDP的比重来衡量地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和门槛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显著促进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与研发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之间分别具有互补性和替代性;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跨越了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门槛值,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会阻碍技术创新。因此,要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容懈怠。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0—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面板门槛模型,探讨外资在华技术创新溢出对内资企业技术进步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外资在华技术创新溢出自身存在单门槛效应,对内资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以行业外资竞争、内资模仿同构和区域知识产权保护为门槛变量发现,仅当外资竞争水平较低、内资模仿同构程度较低以及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大时,外资在华技术创新溢出才能促进内资企业技术进步,且其阈值效应存在行业和企业产权异质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我国2002-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技术市场对创新的影响,研究区域研发环境与技术创新的协同作用。首先,通过构建GMM模型稳健性检验,发现在控制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制度因素、R&D投入、FDI、对外贸易、市场化程度等各种影响因素后,技术市场对创新具有显著影响,且对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的影响弹性最大;其次,通过交互项检验和门槛回归,发现R&D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技术市场存在两个门槛,跨越门槛将增加技术市场的边际创新产出;再次,技术市场发展对各类专利贡献率的测度结果显示,发达地区技术市场对发明专利的贡献最大。据此提出加速我国技术市场发展、因地制宜改善区域研发环境、进一步强化技术市场驱动高质量创新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从知识产权视角出发,研究知识产权政治经济学属性特征对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的驱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在上游一体化、下游一体化、上下游一体化、去制造化路径过程中,知识产权创造、知识产权运用、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管理共同体现了知识产权的资本属性和商品属性,其均能够给企业带来租金和高额利润,这正是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的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知识产权创造是知识产权战略的核心,是自主创新的关键,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基于2000~2009年的省际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格兰杰检验、协整检验、混合效应模型对全国及东、中、西部的资本投入、进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知识产权创造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本投入、开放经济对知识产权创造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但存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发展动能依靠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新阶段,制度基础是否为新动能提供了有效激励?基于2009—2016年中国内地省际数据,采用非线性面板门槛模型,实证研究市场化、政府创新扶持、技术市场发育、金融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等5个制度因素对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发现:①市场和政府对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作用并不是非此即彼,加速市场化进程和加大政府创新扶持均会产生显著促进作用;②促进技术市场发育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促进作用;③以贷款余额表示的金融发展并未对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显著性影响,表明存在金融错配,金融资本并未有效进入创新领域。  相似文献   

17.
基于研发要素流动视角,利用我国内地30个省市2002-2017年面板统计数据,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对技术扩散影响区域创新效率提升情况进行探究。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区域创新效率呈现波动收敛态势,其中,东部创新效率最高,中西部创新效率次之,且两者交替上探下潜;技术扩散能够驱动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其中,本土技术扩散表现出显著的边际递减驱动力,而国际技术扩散呈现出不显著的边际递增驱动力;技术扩散能够引发研发要素流动,其中,研发资本流动能够积极改善区域创新效率,而研发人员流动表现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研发要素流动视角,利用我国内地30个省市2002-2017年面板统计数据,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对技术扩散影响区域创新效率提升情况进行探究。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区域创新效率呈现波动收敛态势,其中,东部创新效率最高,中西部创新效率次之,且两者交替上探下潜;技术扩散能够驱动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其中,本土技术扩散表现出显著的边际递减驱动力,而国际技术扩散呈现出不显著的边际递增驱动力;技术扩散能够引发研发要素流动,其中,研发资本流动能够积极改善区域创新效率,而研发人员流动表现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增长结构性减速和经济向高质量转型发展背景下,探讨研发人力资本有效配置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中国2009-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根据教育层次异质性,将研发人力资本细分为本科及以下、硕士与博士3种类型,运用静态和动态面板回归模型,从创新总量与细分创新类型视角分析不同教育层次研发人力资本作用于技术创新的差异化特征。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地区不同教育层次研发人力资本配置不平衡,本科及以下研发人力资本占据主导地位,而本科及以下研发人力资本对地区技术创新具有一定抑制效应,硕士研发人力资本对地区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博士研发人力资本对地区技术创新没有呈现显著正面效应,且相比于硕士研发人力资本具有更低的创新产出弹性,在科研创新效率方面没有体现出预期的教育优势。研究结果对中国高层次人力资本在技术创新中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2—2017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将区域层面的工业企业创新过程划分为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两阶段,以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合OLS回归、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检验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水平对工业企业两阶段创新的作用。结果发现:①知识产权保护和经济水平对区域工业企业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两阶段均有显著促进作用;②在工业企业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两阶段均存在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水平的交互作用,这一交互作用削弱了两者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促进作用;③知识产权保护、经济水平对工业企业技术研发阶段的影响强度大于技术成果转化阶段;④基于我国各地区当前经济水平,大部分区域仍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进一步促进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