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K省地级市和县(区)两级地方政府对农村修路项目财政补贴投放情况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地方政府财政支农资金运作受到多种非制度因素的影响,导致财政支农资金运作的非制度化。地方政府财政支农资金非制度化运作的表面原因在于降低财政预算和支出的交易费用,深层次原因则在于财政民主理念和财政正义价值取向的缺乏以及财政决策程序的简单化。研究表明,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的根本措施在于改革和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与运作机制,减少和排除非制度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改革以来中国财政支农能力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基于统计数据,从规模与效率两方面对改革以来中国财政支农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改革以来,政府在财政支农投入上是不遗余力的,财政支农能力低下的主因不在规模而在效率.因此,仅仅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是不够的,必须整合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使二者扬长避短,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从而既提高财政支农效率又放大支农资金规模.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我国政府支农投资不断增长的同时,重复投入、分散投入等问题日益凸显,尽管县财政局是负责管理支农资金的关键部门,但许多条块资金由于体制、人为原因而无法纳入县财政账户统管,导致支农资金损耗严重,投资效率低下。因此,应进一步强化县财政局在整合政府支农投资中的职责,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利用财政投融资参与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但可以为城镇化建设筹集大量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而且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借鉴上海市财政投融资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经验,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财政投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盘活政府存量资本,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进来,以保障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5.
中国最优财政支农支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政府不断增加财政支农支出是必然选择.但是,政府财政支农支出不能无限增加,必须确定其最优规模和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既要不断加大财政支农生产性支出,也要增加财政支农非生产性支出,提高基层财政公共服务能力,提供更多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农民身心健康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6.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随着政府财政职能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以及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科学合理的使用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将对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促进私人资本投资活动、扩大政府资金影响力、减轻政府负担以及转变职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成熟的私募股权基金市场,是政府实现其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其中“私募股权基金的基金”(PEFOF)为政府财政投资提供了不错的选择,也是政府设立并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引导基金.本文将对政府财政投资PEFOF在投资标的差异化、投资额度及使用条件差异化、投资对象与投资策略差异化、投资模式及投资区域差异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加快发展我国政府财政资金PEFOF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行动主要是为了获得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资本积累。具体表现为:地方政府高度倚重土地财政收入,并将其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资金;同时,中央和地方均高度重视通过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然而,政府的财政行动却导致中国经济陷入未来增长的不确定和发展环境不公的困境。作为应对,政府应在财政公共化的框架下逐步完成省以下分税分级财政体制的构建、规范土地出让金用途,以及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8.
财政周转金的设立和发放,是针对长期以来财政资金无偿使用、吃大锅饭和效益低下等情况而采取的改革措施,是财政融通资金的一条途径。它对利用财政间歇和闲置资金,扶持地方经济,培植财源,提高资金效率和增值起了很大作用,较之金融贷款,它具有针对性强、资金到位及时,社会效益比较显著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改革以来,财政支农效率低下已是不争事实,但理论界对其主要原因尚缺乏前瞻性研究成果。本文基于1978-2005年统计数据,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对中国财政支农效率作出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改革以来,财政支农效率低下且与金融支农积极性不高互为表里。本文认为,单纯融合财政支农资金是不够的,必须融合财政和金融两股支农力量,使二者发挥各自支农比较优势,实现既提高财政支农效率又放大支农资金规模,从而大幅提升资金支农的整体能力。  相似文献   

10.
实行政府基建项目资金财政直接拨付有助于加强财政部门对基建资金的监督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预防建设领域的腐败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转移支付是分税制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间收入分配的一种补助形式,财政转移支付是上级政府向下级政府无偿提供的资金流动,在实现各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均衡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财政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调控手段,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开展财政转移支付审计十分必要。审计机关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临督力度,对促进财政体制改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完善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理论思考——兼谈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邓晓兰一、关于事权与支出范围的界定和划分分税制基础上分级财政管理体制是市场经济国家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通行做法。财政活动即政府活动在经济上的集中反映,而不同级次政府的活动范围是有所区别的。因此...  相似文献   

13.
改革以来,尽管财政部一直强调要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但依然存在财政支农效率低下的问题。2006年5月我国启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但整合的难度大、成本高,在经济上未必合理。为破解财政支农难题,本文在系统梳理财政支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整合财政支农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层剖析,并基于财政、金融支农比较优势整合观,提出了政府应在深刻认知财政支农规律的基础上将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予以整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财政分权能否提高地方政府效率,有关文献看法不一。为此,笔者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对此做实证研究。采用DEA方法衡量我国31个省级地方政府效率,并以财政收入的自主性衡量财政分权程度。通过对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效率进行Tobi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效率之间并非简单线性关系,而是U型。其他解释变量方面,各省市人口密度和人均GDP对地方政府效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关系,而时间趋势变量与地方政府效率的关系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财政透明度是公共财政的本质特征,也是实现财政民主的重要制度安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提高财政透明度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透明度程度仍然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基于此,提高政府财政活动的透明度和效率,已成为我国学术界的共识和政府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对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应用情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财政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其目标是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收缴和拨付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南京市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自2003年起步,通过不断扩大改革试点范围,不断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相关规定,形成了快捷、高效、科学、规范的财政管理模式,提高了资金的运用效率和使用效益.增强了政府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保障的公共品属性决定了社会保障必须要由国家或政府统一管理,由财政承担主要的费用支出和兜底责任,但是由于政府财政职能的缺位,我国农村一直处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状态。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功能日趋弱化,以财政为主导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因此,必须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中的权责划分,增加农村社会保障的合理投入,健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率,最终构建以财政为主导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中国分税财政体制下中央和地方财政不平衡这一事实分析了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并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和SYS GMM方法实证研究了财政缺口、财政不平衡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效应。结论表明:在分税财政体制下基层政府财政缺口的存在,并不利于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转移支付作为弥补财政缺口、均衡中央与地方财政不平衡的主要机制,对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产生了显著的激励效应。另外,尽管较高的转移支付筹资水平和专项补助方式有助于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激励,但在我国中央和地方财政不平衡的分税财政体制框架内,这一供给激励机制将会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9.
2003年以来河北省不断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力度以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投入增加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绩效对于农民收入的增加,不仅在于其支农的数量,更在于其支农的质量、效率。从河北省财政资金与农民收入关系的角度对河北省财政支农资金的绩效进行协整分析,最后从促进农民增收的角度提出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农效率低下已是不争的事实,财政支农结构效率低下与金融支农积极性不高互为表里。必须整合财政和金融两股支农力量,使二者发挥各自支农比较优势,在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基础上扩大支农资金规模,从而大幅提升财政支农资金的整体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