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永续债被认为兼具“股性”和“债性”的特征,目前的会计处理中基本都被计入企业权益工具中,但是从发行披露的信息来看应该被计入金融负债。本文以公开市场中国有企业发行的永续债作为样本,从永续债的主要特征、特殊赎回条款、会计处理原则等方面入手,通过分析得出永续债的本质是明股实债。自2015年之后,国有企业永续债发行规模不断增加,存量规模庞大,发行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第四季度,而假设永续债计入金融负债后部分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将高于考核线,并且国有企业还存在“以债养债”的情况,融资成本较高、信息披露不够完善,所引发的流动性风险在逐渐累积,需要防范“雪球效应”,最后针对上述风险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总的来说,完善永续债的会计处理以及防范永续债风险将成为两项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永续债市场蓬勃发展,与之相配套,我国也发布了一系列与永续债有关的会计政策和税务政策.本文首先介绍了永续债的发展现状,然后分析了永续债会计属性认定的政策依据,结合实践统计数据和具体合同条款从到期日及赎回权条款、投资者回售选择权、利率跳升条款和间接义务、减记条款、利息发放条款、偿付顺序六个方面探讨了会计属性分类的实践问题,并对照财税2019年64号文分析了不同条款下永续债发行人和投资者双方的税务处理模式及可能延伸出的实践问题,最后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睿 《会计师》2021,(6):17-18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创新也在金融市场开始探索与应用,其中该如何区分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可谓难倒了很多金融从业人员.而市面上常见的便是优先股和永续债,这二者既同时含有债权属性,同时也包含了权益的部分性质,因此关于二者之间的界限也显得越发模糊.由于将此金融工具计入不同的分类会影响公司的利润,改变公司资产负债率一类的财务指标,对于上市企业影响则更甚.因此,在我国目前这样一个金融创新加快,监督管制加强的大环境下,防止企业虚增利润进而影响投资者,干扰市场,针对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比较与区分就显得愈加重要.同时,这种对比所体现出的会计重要性,对于我们研究人员和监管部门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中国市场上永续债起步较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不完善.永续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科学性、规范性的永续债会计处理的影响.房地产业在中国是一个巨大的行业,其带来的利润和风险都是很高的,同时其也很好的带动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靠拢.那么房地产企业中永续债的会计处理也就引人注目了,如何有效的确保房地产企业永续债的健康发展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房地产企业和永续债的概念、性质、特点和优势,对我国房地产企业永续债会计处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吴慧芳 《财会学习》2018,(23):191-192
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永续债作为创新型金融工具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永续债具有债权和权益双重属性,在实务中对永续债的分类认定较为繁杂.文章结合相关会计准则和处理规定,对照典型案例对归类为权益工具的永续债进行分类确认,对集团层面永续债分类认定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以后,监管机构对银行监管资本进行了重新定义和划分,以加强资本对损失的吸收能力,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券等作为合格的创新资本工具重要性日益凸显。创新资本工具本身具有"似股似债"的特性,给会计确认及后续管理带来挑战。本文依据财政部《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的区分与相关会计处理规定》,抓住创新资本工具会计分类这个核心问题,重点探讨了到期日、股息支付、回购选择权、可减记或可转股等条款对分类结果的影响,进而分析了披露列报、每股收益计算等问题,最后从银行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加强创新资本工具会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罗莎 《会计师》2021,(6):49-50
本文从永续债的概述出发,以M建工集团永续债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发行机制设计及其财务效果影响,并形成经验总结和启示,以期对其他拟发行永续债的企业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李红宇 《财会学习》2015,(14):63-65
永续债券,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到期日的债券.在国际上,永续债早已是一种成熟的融资工具,有很完善的发行和交易市场,但在国内市场,永续债仍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逐渐被投融资人认识和熟悉.永续作为金融创新产品在2013年年末才引入国内债券市场,一经引进,它相对于普通债券的独特属性,便立刻引起了债券市场各方参与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优先股在我国资本市场的成长时间不长,但带来的冲击却不容忽视.权益性与债务性兼得是优先股的天然优势,从传统民商事法律关系上分析,优先股是所有权还是债权并没有很大争议;而从金融财会角度分析,所有者权益与公司负债的划分却成为了公司会计处理的难点,因为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将对发行主体的资本结构带来不一样的影响.本文从发行主体的角度出发,分析优先股的债务性与权益性,并对二者的会计处理方式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发行主体资本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优先股在我国资本市场的成长时间不长,但带来的冲击却不容忽视.权益性与债务性兼得是优先股的天然优势,从传统民商事法律关系上分析,优先股是所有权还是债权并没有很大争议;而从金融财会角度分析,所有者权益与公司负债的划分却成为了公司会计处理的难点,因为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将对发行主体的资本结构带来不一样的影响.本文从发行主体的角度出发,分析优先股的债务性与权益性,并对二者的会计处理方式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发行主体资本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潘剑平 《会计师》2021,(4):18-19
随着国内资本市场逐步完善,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方式有多种,其中永续债融资方式受到较多企业的欢迎.永续债融资方式的独有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发行永续债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但是随着永续债利率变化,企业发行永续债的目的难以有效实现,企业永续债融资出现问题,进而引发风险,威胁企业的发展.本文首先对企业使用永续债融资的动因进行分析,然后阐述了当前永续债融资问题,最后结合实际提出优化永续债融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优先股作为创新型金融工具,既有"债"属性也有"股"属性。根据发行条款不同,可作为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进行核算,对发行人财务影响也有所不同。2014年11月,农行成功发行了境内首单优先股。农行该次发行的优先股作为权益工具核算,虽小幅减少了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但有效改善了资本结构和资本充足水平,对息差以及成本收入比等财务指标也有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黄华 《金融纵横》2020,(7):34-39
近年来,永续债成为中小商业银行补充银行一级资本的重要途径,中小商业银行永续债的发行呈扩容提速态势。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小商业银行发行永续债的迫切性及可行性,其次介绍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永续债的扩容现状,进而从发行方和投资方两个角度分析当前中小商业银行发行永续债的相关难点及风险,最后提出防范中小商业银行永续债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金融监管形势趋严趋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面临的监管压力加大。银行永续债是当下商业银行补充一级资本的最优选择,在未来也终将成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重要手段。永续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大行其道的最近10年,其主体以银行为主,而我国引进永续债之初其发行主体则主要是企业,银行永续债才刚刚起步。本文介绍银行永续债的概念及其特征,分析我国银行永续债发展现状及障碍,梳理和阐释银行永续债的国外发展经验对我国发展银行永续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为响应中央建设多层级资本市场的号召,永续债券逐渐成为关注热点,其中影响中国永续债发展的关键则是关于永续债的会计核实与处理。但我国的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发展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工具的创新进程,同时也给企业和投资者的金融工具创新工作带来安全隐患。本文基于永续债的本质特征,系统分析了各方永续债券参与主体亟待解决的融资和会计处理问题,以期能促进非金融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监管要求不断明确,包括优先股、永续债等在内的创新金融工具将会不断涌现,丰富金融市场交易品种,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这些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客观上要求在会计处理上予以明确。本文结合财政部最近发布的相关规定以及会计准则的有关要求,以优先股为例,系统梳理了有关合同条款特点,提出区分权益工具和金融负债的具体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监管要求不断明确,包括优先股、永续债等在内的创新金融工具将会不断涌现,丰富金融市场交易品种,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这些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客观上要求在会计处理上予以明确。本文结合财政部最近发布的相关规定以及会计准则的有关要求,以优先股为例,系统梳理了有关合同条款特点,提出区分权益工具和金融负债的具体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8.
可转换公司债券(简称可转债)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自1992年发行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针对可转债的会计处理却一直不够明晰。2006年实行新企业会计准则以来,对于金融工具以及衍生工具给出了更为准确、详细的规定。新准则规定企业可以将发行的可转债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或其他金融负债。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结合的方式探析将可转债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的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估值角度入手,基于不完全合同理论,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解析负债的结构,对负债的边界及其计量问题进行了研究。结论认为:是否承担风险是判断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理论标准;然而商业模式的创新和金融工具的发展,却导致了现实中存在承担风险的负债合同,会计需要把握实质重于形式的边界,对这类金融工具进行忠实反映;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类负债时,其市价波动源于公司价值,这部分波动不应计入当期损溢或其他综合收益,而应计入资产。未来尚需严密的理论分析和创新的研究设计,以进一步认识承担风险的负债的计量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本文针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背景下对会计等式进行扩展改造的种种观点,指出"资产=权益"的本质是企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从法律视角,各利益相关者能否拥有企业所有权,取决于其与企业之间的契约约定,即是否授予权益性工具;从企业主体的立场出发,"权益"要素不应按照各利益相关者分类设项,而应坚持目前的分类标准,分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