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1 毫秒
1.
潘敏  刘红艳  程子帅 《金融研究》2022,508(10):39-57
深化对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的认识,对于促进绿色低碳发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4—2018年期间281家中国地方性商业银行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极端气候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极端强降水气候显著提升了银行风险承担,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气候对银行风险承担不存在明显影响。极端强降水主要通过给银行信贷主体带来经济损失,影响违约概率和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进而影响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提高灾前的保险保障水平、强化碳减排机制以及确保银行资本的充足性均有利于弱化极端气候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相较于以地级和省会城市工商业和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极端强降水对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县域地方性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更大。因此,提升商业银行应对极端气候风险意识,提高气候灾害保险保障水平,强化碳减排机制和银行资本充足管理,均有利于降低极端气候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准确量化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是有效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障。基于2007-2022年中国377家商业银行微观数据,利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分析方法,本文实证测度了风险管控效应和利润追逐效应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风险管控效应和利润追逐效应的叠加作用最终导致银行实际风险承担高于前沿风险承担24.63%,即银行存在过度风险承担状况。通过细分样本分析发现,样本期间银行一直处于过度风险承担状态,且表现出较强的类型及规模异质性,即农村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小规模商业银行过度风险承担程度相对较高。本文研究还发现,银行竞争程度加剧会显著增加银行过度风险承担,支持“竞争-脆弱性”假说;金融创新能够削弱银行过度风险承担程度,验证了“金融创新促进论”假说。本文研究不仅有助于科学地评判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状况,且对于当前维护金融系统稳定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2007—2021年我国A股上市的28家商业银行作为样本,基于系统性风险分解视角,实证检验了业务多元化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与个体风险存在正“U”形的非线性关系,与关联性风险存在负相关关系,与银行系统性风险存在正“U”形的非线性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规模对业务多元化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着诸多内外部因素冲击,监管机构和银行内部加对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以流动性比例为度量指标对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6-2016年半年度财务数据和部分宏观经济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内部影响整体上因素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要相对大于外部影响因素,广义货币供应量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呈显著正相关,央行货币政策对大型及中小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影响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07-2021年210家地方性商业银行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多期双重差分法评估附属村镇银行“代理扩张”对地方性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附属村镇银行“代理扩张”显著加剧了地方性商业银行风险承担。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其直接传递方式为合并报表,稳健性检验证实了结论的可信度。机制方面,该效应既通过改变资产配置,也通过激化行业竞争实现。异质性方面,农商银行和中部地区银行风险承担的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以贷款损失准备为衡量银行风险的代理变量,建立了基于风险调整的银行技术效率实证模型,并将环境因素纳入模型,作为外生性风险投入或产出,测量了我国3类16家上市银行20102012年的风险管理效率和基于风险调整后的技术效率。研究发现,大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效率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则居于两者之间;外生性环境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负效应,但对个体银行而言,这种影响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我国影子银行规模进行测算,并利用73家上市及非上市商业银行2013—2017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影子银行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银行影子业务对商业银行全样本数据流动性创造的负向影响效果明显;随着银行影子业务规模的扩大,流动性创造能力下降的幅度增大;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受到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影子银行促进了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削弱了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综合来看,监管部门对不同类型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制定差异化监管政策时,要在风险可控范围内鼓励其开展影子业务,促进金融创新,同时对于规模较小的地方性商业银行而言,应严格控制其内部影子银行业务的规模,防范流动性危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商业银行资源要素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是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而衡量商业银行资源要素协同效应的指标是协同度因此,本文以P银行资源要素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商业银行资源要素系统协同度模型,对P银行资源要素协同进行实证分析,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使用中国36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研究中心构建的省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研究了金融科技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会对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产生影响,但存在异质性,其中处于发展前期的中小型及“规模扩张瓶颈期”的商业银行受到金融科技的冲击影响较大;扩大银行体系规模有利于提升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信息效应在金融科技影响银行体系稳定性中存在中介作用。为有效控制金融科技带来的风险,银行应努力提高风险防控意识,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有效防范信息的负面效应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丽芳  谭政勋  叶礼贤 《金融研究》2021,496(10):98-116
商业银行及其效率的高低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而可以压缩的“坏”投入和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首次建立理论模型并分析影子银行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路径;方法上,同时区分投入和产出的“好”或“坏”,拓展只区分产出的“好”或“坏”的效率测算模型;实证上,首次测算并分析“坏”投入、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利润、风险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理论上,影子银行会同时增加风险承担和利润,但无法确定经风险调整后的利润增加能否提升效率;只区分产出的模型高估了效率,尤其是显著高估四大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阶段的效率,大型商业银行依靠网点的扩张不利于效率的提升;影子银行业务提升了四大国有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的效率,但对中小型商业银行效率影响较小。总的来看,压缩“坏”投入和规范影子银行是增加有效金融供给、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和提升银行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构金融科技指数与银行市场竞争指数,以中国59家商业银行2013年至2017年的年度数据,探究金融科技发展和市场竞争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获致结论:金融科技发展与市场竞争对银行风险承担都有正向影响;就金融科技指数的子指数而言,支付结算指数与风险管理指数对银行风险承担都有正向影响。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是我国在“双支柱”框架下的重要探索和创新,旨在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降低其风险承担。MPA于2016年首次提出,于2017年升级。本文利用2009—2018年中国47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数据,推算银行广义信贷规模,通过设计双重差分模型,探究MPA对银行广义信贷和信用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MPA的实施显著抑制银行广义信贷的过快扩张,并且显著降低银行信用风险。第二,MPA对银行广义信贷的影响存在结构差异。面临考核压力的银行倾向于先压缩非狭义类型信贷规模,但对狭义信贷和表外理财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这将推动银行资产配置结构的转变。第三,以上结论在基于资本充足率的分组与基于广义信贷增速的分组中保持一致,表明实施MPA的政策效果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银行信息化呈现三大新热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昕 《金卡工程》2006,10(8):64-65
现在,离我国银行服务市场全面对外开放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国内各商业银行都感觉到了更大的竞争压力,纷纷推出代理保险、信托等业务,大力发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银行采取措施应对压力,除了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前端服务的改变外,银行还在加大科技投入,建设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灾难备份中心等,为银行业务创新和风险控制提供支持。从国内银行业的竞争来看,现阶段追求的目标主要是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和以风险控制、盈利分析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因此,银行信息化也相应地从以账户为中心向以客户、管理为中心转变。概括地说,我国银行信息化的新热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2017年是银行业改革、创新的深化之年,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面临着新形势下的传承与发展。在新时期下,信息科技工作应始终紧密围绕银行经营发展战略要求,着重提升快速响应能力、洞察分析能力、数字化能力、协同融合能力、服务供给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创新发展能力、组织保障能力等八大科技核心能力,抢占技术制高点和战略主动,为信息化建设做好科技服务和支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2016年的数据,通过创建风险管理能力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测算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实证研究风险管理能力与内部控制五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较大的董事会规模能够带来更强的风险管理能力;银行较高的风险偏好有着更好的风险管理能力;董事会会议次数的增加能够有效影响银行风险管理能力;银行对自身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能够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较大的银行规模能够带来更好的风险管理水平;城商行较全国性商业银行有着更好的风险管理能力;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有着顺应经济周期的效应。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使用我国48家银行机构2013-2021年的季度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存款保险费率机制转变对商业银行及政策性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并分析不同类型银行风险承担的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第一,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显著降低了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这种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对政策性银行的影响不显著,但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有显著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依次增强;第二,存款保险单一费率机制调整为风险差别费率机制进一步降低了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这种影响也存在显著异质性,对政策性银行的影响仍不显著,但对其他四类银行的风险承担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上述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实现了降低银行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预期目标。下一步,应当进一步完善存款保险费率核定制度,探索建立跨周期和逆周期的差别费率制度,提升“成本最小化”“风险最小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接着运用突变分析和 SVAR 模型等计量方法实证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路径为:“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商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且它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存在“期限结构效应”,即互联网金融在短期内会增加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但从中长期来看,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不大,两者可作为互利共生的事物共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存在对我国金融改革有很好的倒逼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金融监管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2014—2021年中国59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了股权结构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存在正“U”型关系,第一大股东为境外法人能显著降低银行风险承担,当第一大股东为境外法人时,股权集中度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效果会下降。异质性分析表明,股权集中度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呈显著负相关,与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呈正“U”型关系;股权制衡度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呈显著负相关,与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呈显著正相关;第一大股东为国有法人的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更高,第一大股东为境外法人的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更低。因此,金融监管部门应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监管,商业银行须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合理把握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和外资持股比例,有效降低银行风险承担。  相似文献   

19.
金融科技即金融+科技。以全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例,对2009-2019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水平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水平的影响为“U”型,先抑制后促进。因此,应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作出努力,以促进金融科技的发展,提升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20.
日前数字金融发展迅速,不仅影响着商业发展模式与居民生活方式,也对传统金融业态产生了冲击。选取全国43家上市商业银行2012~2021年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地区数字金融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地区数字金融发展水平能够有效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且地区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对非国有商业银行创新水平的影响大于国有商业银行。本文从加大对非国有商业银行的支持力度、提高银行数字化服务能力、培养数字化人才研发团队和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等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