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碳排放量位居中国前列,合理模拟长三角地区碳排放量,有助于中国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基于改进的IPAT模型,模拟了2015—2060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量,结果表明:基准情景下,上海、江苏、浙江和长三角地区的碳排放分别在2020年、2025年、2030年和2025年达到峰值,碳排放量分别为166.430百万吨、1 034.391百万吨、457.954百万吨和1 650.570百万吨;低碳情景下,碳排放均在2020年达到峰值;高碳情景下,仅上海在2030年达到峰值,江苏、浙江和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均无法在2030年达到峰值。长三角地区作为优化开发区,应以基准情景作为发展的下限,以低碳情景作为发展的上限,确保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根据长三角地区各省市现状,提出了低碳发展策略,以期为长三角地区低碳发展,顺利实现碳中和,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历年来的数据对武汉的碳排放量做了初步的统计分析,了解近年来武汉的碳排放状况,分析其增长变化趋势,并设定了基准和低碳两种情景,预测了2014-2030年武汉市的碳排放量.同时,也将武汉市与100强城市、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及全国平均水平的单位GDP碳排放量对比.最后,基于预测的结果与其它省市减排路径及成果分析,进一步对武汉市的低碳发展道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利用综合污染密集指数方法识别了11个行业为污染密集型产业,通过核密度估计、基尼系数与产业转移系数等方法探析黄河流域污染密集型产业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面板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01—2016年,污染密集型产业具有向黄河流域地区转移的趋势,污染密集型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呈现倒“U”型,但比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黄河流域污染密集型产业主要布局在下游地区,2001—2016年呈现先向中上游地区扩散再进一步向下游地区集聚的态势。水污染型产业下游地区集聚明显,而中上游地区的土壤污染风险加重。(3)环境规制、产业集聚、要素成本是黄河流域污染密集型产业时空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我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为探究该目标实现的可达性,以浙江省为例,充分考虑人口、人均GDP、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耗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建立了修正的STIRPAT模型,经过实证分析发现该模型精确度良好,R^(2)值达到0.982,能够很好地预测未来浙江省的碳排放。设定三种情景对浙江省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时间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基准情景、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下浙江省均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通过分析模型系数发现人口、能源结构、人均GDP是影响浙江省碳减排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对城市水环境系统的影响越发严重。同时,人们也意识到城市水环境并非单个的自然系统,而是受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的复杂巨系统。文章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德州市社会—经济—水环境系统进行模拟分析,构建了德州市水环境污染负荷响应模型,同时针对未来发展条件设置3个情景进行COD及氨氮负荷量的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未来情景下,随着城市化经济水平和城镇化率的提高,城镇生活污染负荷占比会逐步加大。同时,模拟结果也表明,在现有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才能使水环境达到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6.
城市水污染治理政策影响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水污染日益加重,水污染治理迫在眉睫。为平衡经济发展与水污染治理之间的关系,从生活、工业、畜禽3个主要污染源入手,分析城市水体污染物的产生、治理、排放过程,将水污染治理融入经济发展进程之中,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城市水污染治理仿真模型,并以长沙市为例,探究在不同水污染治理情景下未来长沙市经济和环境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水污染日益加重,水污染治理迫在眉睫。为平衡经济发展与水污染治理之间的关系,从生活、工业、畜禽3个主要污染源入手,分析城市水体污染物的产生、治理、排放过程,将水污染治理融入经济发展进程之中,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城市水污染治理仿真模型,并以长沙市为例,探究在不同水污染治理情景下未来长沙市经济和环境发展。  相似文献   

8.
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在大气中的含量升高造成的全球变暖将会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巨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22日的联合国第七十五届会议上,强调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文章在“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之下,针对武汉市产业结构转型进行分析研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出武汉市三次产业与碳排放量的关联度,从而得出在武汉市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碳排放量的关系相较于第一产业与碳排放量的关系更为密切,进而针对武汉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出四点建议:合理调整优化产业、加快整合高碳产业、培育新兴低碳产业、优化发展现代农业。争取武汉市可以尽早稳固树立起绿色发展思想理念,加大大力培育低碳环保产业研究。  相似文献   

9.
基于STIRPAT模型,构建西安市碳足迹的预测模型。通过岭回归分析后发现,人口规模、人均GDP、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第二产业占比每变化1%,西安市碳足迹量将发生0.536%、0.21%、0.44%和0.457%的变化。人口规模、人均GDP是西安市碳足迹的驱动因素,碳足迹强度下降和第二产业占比下降对西安市碳足迹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设置发展情景,测算西安市2020—2030年的碳足迹量。结果表明,保持人口和经济适度增长,降低碳足迹强度和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控制西安市碳足迹量过快增长。根据西安市碳足迹趋势的情景分析,提出发展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氢能源具有来源丰富、高效转化等显著优势,在工业、交通等领域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北京市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未来市场潜力为预测目标,设置乐观情景、基准情景与保守情景三种情景,构建基于麻雀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回归(SSA-SVR)的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潜力的智能预测模型,对北京市2022—2030年氢燃料电池汽车未来市场需求进行多情景的预测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1)SSA-SVR智能预测模型能够克服单一模型参数选择较为敏感的问题,通过参数优化,有效预测北京市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发展潜力;(2)在乐观情景下,技术进步因素对北京市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发展潜力影响程度最大,在保守情景下,基础条件可作为推动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快速发展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处在快速发展中的新型中小城市其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的排放量的变化和趋势有其共性,文章以池州市为个案,对池州市2000-2013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COD的排放量和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池州市2000-2013年城市污水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上升趋势明显,城镇生活污水及COD的污染控制力度较小,工业废水及COD的控制与削减成效显著;新型中小城市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急需从工业源为主的控制,快速转变为以城市生活源为主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引领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热评。因此,对强化的提前碳达峰目标的实现路径及其宏观经济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本文采用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TECGE定量分析了强化碳达峰承诺对我国未来宏观经济的影响。设定了四个情景包括2030、2027、2025和2023年碳达峰,峰值分别为108亿吨、107亿吨、105.8亿吨和103.6亿吨,考察提前碳达峰情景与2030年碳达峰情景相比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表明,提前碳达峰情景相比2030年基准情景,越早碳达峰,要求碳税价格越高,GDP和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如总消费、总进出口等都有所下降,但是第三产业占比有所上升。越早碳达峰,宏观经济变量下降越多,第三产业占比上升得越多。根据CGE模型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本文为提前实现碳达峰目标、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包彤 《当代财经》2023,(12):120-132
在我国积极推进绿色发展的背景下,环境目标约束对引导制造业减排增效与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将2006年“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环保目标责任制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1998—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十一五”期间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数据构造了“年份-城市-二位数制造业”三维面板集,使用三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环保目标责任制对重污染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环保目标责任制显著促进了重污染制造业升级,这一效应并非短期存在,并且在市场化程度越不完善、污染治理能力越低的地区,该效应越明显;机制分析表明,环保目标责任制一方面通过城市间、城市内行业间和行业内企业间的资源再配置效应推动了重污染制造业升级,另一方面通过增加污染企业创新数量、强化污染企业的策略性创新行为实现重污染制造业升级;进一步研究发现,环保目标责任制借助重污染制造业升级效应提高了行业能源效率和清洁程度,实现了节能减排,推动了重污染制造业绿色转型。因此,应设立具体并滚动调整的减排目标,打破市场分割,引导各地区依照比较优势打造产品,提高政府对高质量创新的评估准确性与扶持力度,充分发挥环保目标责任制对制造业高质量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4.
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分区域碳排放LEAP模型,核算了现状排放量,并对2015—2030年碳排放变化进行了情景分析。结果表明:(1)2015年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总量为41.61亿吨CO_2,空间上东部区域排放占比最高,贡献源上以终端能耗碳排放为主。2030年左右碳排放将达到峰值,基准情景峰值约为57亿吨CO_2,碳排放强度较2015年累计下降46.83%,中部区域将成为碳排放最高板块。(2)终端能耗部门中工业、第三产业,能源加工转换部门中火力发电,涉工业过程排放的水泥和钢铁产业是碳减排的关键部门。(3)随着发电结构的变化,能源加工转换碳排放有可能在2025年前达到峰值,工业过程碳排放控制将逐渐成为碳减排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5.
以陕西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及其毗邻的重点开发区作为研究区域,从人口、生态、经济和社会四个系统构建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CRITIC熵权法、引力模型、趋势移动平均模型等,对2006—2020年各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动态测度、系统差异比较、空间关联分析、发展趋势预测。主要结论如下:(1)陕北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发展水平均值高于关中重点开发区、陕南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间异质性明显。(2)关中重点开发区的人口、经济、社会强于两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弱于两个重点生态功能区。(3)各城市对其他城市的空间作用强度总和与高质量发展水平有较高的拟合度,高质量发展在区域间具有带动作用。(4)预计2021—2025年,除个别城市,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点开发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别呈上升、下降趋势,但幅度均较小。基于高质量发展水平实际状态和未来趋势,区域间的联动、互助应更加灵活,探索形成高质量发展区支援低质量发展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李姝晓  童昀  何彪 《经济地理》2023,(6):230-240
旅游业碳达峰、碳中和对于国家“双碳”目标实现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测算2000—2020年海南省旅游碳源、生态系统碳汇的基础上,利用GDIM、蒙特卡洛模拟、情景分析法分解并预测海南省国内和入境旅游碳达峰路径,同时利用灰色模型、马尔可夫链预测旅游可分配碳汇,探索不同情景、不同客源市场下的旅游碳中和实现。结果显示:(1)2000—2020年海南省旅游碳排放和生态系统碳汇均呈增长态势,国内旅游碳排放和可分配碳汇比重逐渐上升,入境旅游碳排放比重下降且受疫情影响明显。(2)海南省国内和入境旅游碳排放的最大促增因素分别是旅游经济规模、投资规模,以绝对因素为主,促减因素分别是旅游经济碳强度、投资碳强度,以相对因素为主。(3)海南省国内旅游碳达峰时间分别为基准发展情景2035年、可持续发展情景2030年、低碳发展情景2026年,峰值分别为3 470.74万t、359.02万t、326.84万t;入境旅游碳达峰时间为基准发展情景2035年,峰值7.38万t,其他情景已经达峰。(4)旅游可分配碳汇逐年增加,国内旅游可分配碳汇提高,入境旅游的降低;海南省国内旅游将在2044年全面实现碳中和,而入...  相似文献   

17.
李孝永  匡文慧 《经济地理》2019,39(3):187-194,200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与未来情景模拟对于准确把握城市扩张特征、优化城市用地格局进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多期土地利用数据,对1980—2015年京津冀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轨迹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并模拟了2015—2050年不同发展情景下城市用地空间格局。结果表明:近35年间,京津冀城市用地面积增加了5 574.80 km~2,扩张速度表现为"快速—慢速—快速—慢速"的时序特征。新增城市用地中有66.61%来源于耕地,重心整体向西北转移。GDP和城市人口增长对城市用地扩张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同时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政策也有一定影响。到2050年基准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京津冀城市用地将分别增加4 122.14km~2、2 756.12 km~2和3 439.14 km~2,河北和北京郊区将成为城市扩张的重点潜力区和新的增长极。需要加强国土空间管控与城市生态空间优化布局以保障京津冀未来城市用地的有序开发和城市群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8.
控制中国石油消费总量过快增长,推动石油消费尽早达峰,对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LMDI方法对石油消费总量进行因素分解和定量分析,并对人均GDP、人口、城镇化率、产业结构等自变量合理假定,构建BP模型分情景预测中国石油消费峰值和峰值时间.结果 表明:(1)人均GDP和城镇化率是推动中国石油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口、石油结构对石油消费增长的贡献较小;石油强度是抑制石油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产业结构因素的抑制效果不明显.(2)BP模型分情景的预测结果显示:基准情景下,2037年达到峰值,峰值量为11.42亿吨;强化情景下,2037年达到峰值,峰值量为7.71亿吨;温控情景下,2025年达到峰值,峰值量为6.37亿吨.建议使用行政手段协调经济增长与石油消费,交通运输领域推进技术和模式创新、石化化工领域采取需求减量、高效替代以及原料多元化等措施,控制石油消费总量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19.
中国污染产业强度划分与区际转移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丽萍  夏文静 《经济地理》2019,39(3):152-161
以工业三废和SO~2的排放量数据为基础,通过测算污染排放强度系数将38个产业划分为重度、中度、轻度污染产业和清洁产业四大类型,分别从中选取代表性产业,以全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偏离份额法测算中国2000—2015年各类污染产业的时空转移特征。研究表明,中国重、中、轻度污染产业在2000—2015年都发生了转移,且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2000—2005、2006—2010、2011—2015年呈现出不同的转移路径。总体而言,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都是污染产业转出区,重度污染产业的转入地呈现去中心化特征;中度污染产业和轻度污染产业向中部地区集聚的现象比较明显。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各地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污染产业发展受到有效控制,承接污染产业转入的地区正在不断减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于研究矿产资源依赖型地区工业发展与环境质量耦合优化方案与策略,以宁蒙沿黄地带为案例,通过构建环境—产业双向耦合优化模型,模拟了不同技术进步情景下工业结构与环境质量的互动变化趋势,预测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优化双重目标的最优工业结构,并由此提出协调发展策略。结果发现,技术进步对于矿产资源主导型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实现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目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优势产业控制环境污染排放的能力过低,如果不进行较快的技术创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已不能实现区域产业发展和污染控制双重最优目标。如果较快地推进技术进步,区域能够继续依托优势矿产资源基础,实现产业发展和污染控制的双重最优目标。因此,实现工业结构与环境质量耦合优化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如何推进传统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创新是实现依赖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所在。在生产管理上,需要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完善环境保护与修复机制,同时要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在工业发展模式上,运用产业生态化理念重组工业经济结构,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资源的加工深度与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推动产业体系的生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