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我国农村有效信贷需求存在显著地域差异的根本原因。决定了农村信贷需求必然是一种多层次的结构,即使在同一区域,不同规模、不同生产模式的企业和农户,信贷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有效信贷需求的差异性的分析,揭示了有效信贷需求差异性演变中暴露出新的矛盾。提出多元化发展农村金融,改善外部环境,构建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微观经营机制,实行担保和保险机制创新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金融支持"三农"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安地区金融支持"三农"面临贷款需求大额化、长期化、信贷支持领域多元化、金融服务方式多样化的新形势.但农村信贷市场存在涉农贷款难以满足需求、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意愿不强、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应坚持统筹兼顾,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贴近"三农"实际,优化农村金融的功能定位与服务;减少资金分流,有效增加农村信贷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国2001—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农业信贷支持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信贷支持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提高具有正向影响,在控制一系列经济社会因素后,农业信贷支持水平每提高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将提高0.146%;但是,与民生支出和财政支农支出相比,农业信贷支持对农村消费支出的促进作用较小,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此外,我国农业信贷支持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对中部地区的影响最强,而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最弱。提高农业信贷支持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应创新信用模式,丰富农村信贷产品种类;简化贷款流程,提高农村金融整体效率;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建立健全农业信贷体系。  相似文献   

4.
农村金融需求直接影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安排.通过对农村多层次主体信贷需求调查和考察,研究表明,农户、农村企业、农村经济联合体的融资首选是金融机构,并且其信贷需求表现为政策性、合作性和商业性三个层次.应按照供给适应需求的原则,构建符合农村经济主体需要的金融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5.
论文基于对山东省12地市的农户信贷和福利问卷调查资料,借用平均处理效应模型(ATEM),并选择劳动力数量、户主文化程度、住地是否为富裕村、贷款是否便利和年净收入等经济信息作为农户的特征变量,利用匹配分析法对农村信贷配给的福利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论主要包括:信贷配给会损害农户福利;受到信贷配给农户的福利损失程度大于未受到信贷配给农户的福利损失程度;信贷配给的直接福利效应存在差异;信贷配给的福利效应具有外部性;信贷配给对不同的福利具有不同的传导作用。最后,基于农户的信贷需求,提出了改进农户福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由于我国信贷市场信用评级与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存在一定差异,催生出信贷市场评级收费的多种模式.从不同角度对信贷市场信用评级收费模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不同收费模式有其存在的环境基础和客观依据.当前,我国信贷市场信用评级收费模式的发展路径是,“借款企业向评级机构付费”模式将在一段时期内存在,“商业银行向评级机构付费”是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阶段性需求,“借款企业向银行付费,银行向评级机构付费”模式应是评级收费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张掖市是河西走廊绿洲的传统农业地区.2007年第一季度.该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7%,食品价格同比上涨6.2%.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使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增大,"三农"信贷需求增加,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加快,也对信贷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创新力度,解决农村资金外流问题,建立多层次的农村担保体系和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以满足农村多元化的信贷需求.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小额信贷自1993年推出后在农民融资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根据对湖南省农村信贷现状的调查,进而对湖南农村信贷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湖南省农村信贷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对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对农村劳动力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主观幸福感在需求层次方面呈现跃升趋势;个人孤独感值、人均公共支出、家庭财产和个人收入是农村劳动力主观幸福感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人均GDP作为影响农村劳动力主观幸福感的基本因素,可能存在门限效应。总体来说,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变量是影响农村劳动力主观幸福感不可或缺的因素;区域经济差异的幸福效应弱于受试个体特征差异的幸福效应,但是区域经济差异对受试个体特征差异存在宏观上的综合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区农户信贷及农村金融成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西部地区农户的借贷为基本研究对象,结合有关调查数据,从农户的基本特征、农户信贷需求现状、农户信贷的需求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农户信贷的需求情况;从农户信贷可得性的基本情况、信用社资金供给和民间借贷等方面分析了农户信贷的可得性。与此同时,简要指出我国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有关政策建议。最后,完成了我国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成长机制的设计。  相似文献   

12.
理论和实践表明,要克服农村金融领域的市场失灵,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以及实现农业信贷与保险有机对接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探索.今后,不但要注重农业已存在的不同金融需求,更应大力打造不同类型的金融生态,规范发展地方性农村金融机构,扩大农村金融供给,激活、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同时,要发挥财政、信贷资金相互协调的配套作用,并建立完善农村征信体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户资金需求总量逐步扩大,需求范围进一步拓宽,但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缺陷,农户合理的信贷需求并未得到充分满足,农户贷款难问题依然突出,己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基于此,通过对农户信贷需求行为和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行为分析,并通过湘潭农户信贷调查的截面数据对此进行实证检验,以期能够对有效解决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缺口的非均衡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金融资金供给不足,主要表现为资金总量的供不应求。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不断吸收农业存款,并把农村资金进行非农化贷款,导致农村储蓄存款不断流出。对安徽农村信用社最近五年储蓄投资变化进行分析,提出安徽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农民贷款供不应求。分析了农民贷款比例较低的原因,并提出更好地服务三农,满足农民贷款需求的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农村金融信贷制度变迁的法经济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巨大,农户缺少合格抵押品,信息不对称,信用担保贷款不畅。农村金融机构惜贷,农村资金"非农化"现象严重。唯有国家金融干预,实行利息贴补,变革农村信贷担保制度,大力发展小型金融贷款组织,才能形成有效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彻底改变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对征信体系与消费需求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结论:健全的征信体系对拉动消费需求是有效的。目前,我国征信体系建设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不完善,信息不对称,失信惩戒机制缺乏等。应借鉴美国先进经验,健全我国信用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建立全社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征信效能宣传,发挥征信体系对消费信贷的作用力,快速建立信用产品的需求市场,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征信体系对内需扩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资金短缺是制约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千阳县是西部典型的经济不发达的农业县,农村信贷的发展对其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调查研究表明,千阳县农村信贷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为农村信用社),供需存在规模失衡和结构失衡,而且农村资金外流严重。这在西部地区是普遍现象。应建立和完善农村信贷体系,扩大信贷资金来源;建立外部资金导入机制,促进资金回流;优化农村信贷资金分配结构,努力实现信贷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据对商洛市905户农户信贷需求情况的调研数据,运用Logit模型分别对农户信贷需求、农户金融机构信贷需求和农户金融机构信贷约束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既从需求视角估计农户借贷需求和金融机构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又从供给视角估计农户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制约因素。结果表明,商洛农户的潜在信贷需求强烈,但由于自身收入水平较低、文化程度不高、生活消费性借款不愿承受较高的利息支出等因素,农户不愿意向金融机构借款;与此同时,农户选择向金融机构贷款时,由于没有熟人、缺乏抵押物、没有被评定为信用户等因素制约,较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满足。最后,本文从扩展农户金融需求、增加农村金融供给两方面提出缓解农户"贷款难"和金融机构"放贷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干预农村信贷资金配置是否有助于贫困减缓?这成为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中需要厘清的问题。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运用系统GMM对我国30个省份1988-2011年地方政府干预、农村信贷资金配置与反贫困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地方政府干预程度与贫困减缓存在非线性关系,即适度的地方政府干预将有助于贫困减缓,而过度的地方政府干预会形成地方政府干预陷阱,抑制反贫困效果;我国现有农村信贷资金规模有助于解决贫困人口的融资困境,实现贫困减缓,而我国的农村信贷配置效率处于低水平,对贫困减缓作用不显著;与地方政府经济干预较弱的地区相比,我国地方政府干预程度较强地区的农村信贷资金配置的规模和效率对贫困减缓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