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6 毫秒
1.
贸易条件反映一国的贸易状况以及实际资源的流入流出,反映一国实际福利的变动.是衡量一国获取贸易利益空间大小的重要指标.一国的贸易条件恶化,意味着这一国家每出口一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数量减少,近十几年间我国的贸易条件呈现出一种先升后降的趋势.本文据此对影响我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因素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浙江省入世前后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浙江省贸易条件的变动受入世的影响较大.其进出口产品、初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及制成品要素贸易条件在入世后均相对趋向不利的变动;收入贸易条件则以入世为界趋于改善;经过调整计算的价格贸易条件也显示出入世后的贸易利益变动不利于浙江省.文章最后重点分析了入世后影响浙江贸易条件变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改善其贸易条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贸易条件的变动和一国贸易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本通过时不同种类贸易条件的对比分析说  相似文献   

4.
1950年代Harberger-Laursen-Metzler提出贸易条件的不利冲击将降低实质所得并造成经常帐的恶化。文章依循HLM效应理论架构,建立台湾纺织业贸易条件、实质所得及该产业贸易余额的实证模型。利用单根检定、共整合检定、结构式向量自我回归、冲击反应函数及预测误差变异分解等实证步骤,进行动态效果评估。实证结果发现台湾纺织业贸易条件的非预期正向冲击,对台湾实质国民所得有立即且正向的影响,但对纺织业贸易余额则有立即且负向的影响,不符合HLM效应。而台湾纺织业贸易条件变动对贸易余额的影响不大,变量间亦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5.
南北贸易模式与中国贸易条件决定模型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贸易利益得失的重要指标。本文在南北贸易模式中讨论了南方国家贸易条件。研究发现,南方国家贸易条件是否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而恶化,依赖于南方国家是否具有垄断定价能力。我国贸易条件实证分析表明,1997年之前贸易条件主要受到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提高的影响而不断改善,1997年后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我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相似文献   

6.
贸易利益在国家间分配的不平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贸易利益内涵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贸易利益是指在传统贸易理论中的贸易比较利益,即一国通过国际贸易能以相同的代价获得比贸易前更多的产品,或者以更低的代价获得与贸易前相同的产品,通常使用贸易条件作为工具。广义的国际贸易利益一般指动态利益,这种利益对一国经济发展更为重要,即可以通过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及技术进步,增加就业机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7.
中国贸易条件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先通过1983年~2006年的数据,分析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然后应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影响中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因素。包括建立回归模型,分析经济增长、出口商品结构、外商直接投资等影响因素与贸易条件变动的相关程度。最后,根据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所得结论,提出改善中国贸易条件的措施,从而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重视贸易条件这个"质"的指标,使中国从贸易大国转变为真正的贸易强国。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入世后中国农产品贸易数据,实证分析了进、出口产品结构的现状和演化.研究表明中国进口产品结构适应世界市场变动趋势;出口则未遵照世界需求及时调整,调整能力明显低于进口.把国际市场滞后一期,中国出口调整能力依然较弱且显著;进口调整能力也要弱于当年的进口调整.指数表征中国具有贸易调整的可能性.中国可通过调整农产品贸易结构.提高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吻合程度.促进农产品贸易条件改善.  相似文献   

9.
FDI流入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FDI影响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动的路径进行了理论研究,利用OSL建立回归模型及参数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贸易条件变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FDI流入对我国平均工资水平产生了正面的溢出效应,同时促进我国贸易结构的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中国稀土储量、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但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稀土贸易并未给中国带来足够的贸易利益,中国并没有因为供给的垄断地位获得应有的定价权,相反却付出了巨大代价。本文通过核算稀土主要产品出口的全成本和收益,发现出口收益长期以来无法弥补出口全成本,并且中国稀土贸易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和资源代价。为了改变目前的贸易格局,中国应调整稀土战略,通过源头管制实现资源成本内部化,通过配套环境政策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从而实现贸易利益和成本平衡;通过进出口并重战略避免资源短缺,通过鼓励高附加值稀土产品出口,提高稀土产业的环境贸易条件;通过实施稀土储备战略和加强国际投资合作,促进稀土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入世”以来外贸发展势头迅猛,进出口规模逐年扩大,到2005年外贸总额已经突破万亿大关,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同时,国内的贸易商及生产企业面临的内外贸市场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两个市场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很多国内企业在进行国内贸易时日益倾向于使用标准的国际贸易术语,如FOB、CFR和CIF等,这不仅给国际贸易术语的国内应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也引起在新的贸易形势下如何界定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区别的问题。甚至在美国这样的贸易强国,也有学者惊呼,“真正的跨境贸易(Cross-border Trade)正在减少甚至消失”。面对国际贸易领域这一新现象,文章将通过案例分析,从实务与法律的双重视角来探讨该问题。  相似文献   

12.
扩大内需是现阶段稳定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现有异质性企业模型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异质性企业选择模型阐述了贸易成本对内部需求的影响机制。该模型表明贸易成本是影响企业国内外市场选择行为的关键因素,政府可以通过调节企业的相对贸易成本来实现扩大内部需求的目标。同时利用我国工业企业层面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符合理论模型的基本预测。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aimed to utilise the micro‐founded measure of trade cost derived by Novy to estimate the relative bilateral trade costs of India with its European Union partners. The advantage of using such a model is that the trade costs can be derived entirely using observable trade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dian tariff equivalent with its major EU trading partners has declined by 20 percentage points between 1995 and 2010, with Malta and Latvia experiencing the greatest decline. The study then decomposes the bilateral trade growth to ascertain whether it is an outcome of increased domestic production or reduction in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trade barriers. Novy's model indicates that the decline in relative bilateral trade costs explains the greatest percentage of this trade growth, which is partially offset by decline in multilateral resistance terms that has diverted trade away to other trading partners primarily in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 and North America.  相似文献   

14.
本文借鉴社会关注模型中的观点,即政府制定贸易政策时会关注特定利益集团的福利状况,并结合保护待售模型,在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对贸易摩擦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一国政府出于维护国内进口或出口利益集团利益的目的,会选择贸易保护政策,从而引发贸易伙伴国之间在贸易政策方面的冲突,出现贸易摩擦,其中政府给予利益集团福利的权重以及利益集团代表的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对政府贸易政策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外贸易依存度与现阶段我国贸易战略调整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针对目前我国外贸依存度是否合理的争论,本文从概念本身出发,一方面对有关我国外贸依存度较高原因进行综述,另一方面对外贸依存度指标本身存在的定义缺陷给予说明.并在对外贸依存度与外贸贡献率不一致性的论证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粗放式贸易增长不断强化的倾向,不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质量的提高,因此贸易战略调整势在必行,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必须提到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6.
在国际经济学的传统视野中,自由贸易协定曾经一度占据贸易自由化研究领域的核心地位。但当第二波区域主义抬头之时,传统的理论范式和方法论面对区域贸易模式变化、双边贸易协定增加、非成员国福利损益、国内政治因素制约以及多形式一体化共存等新现象的解释,显得无能为力。文章就自由贸易协定研究方面的新问题,对当前学界的主要观点与研究思路进行梳理,并从理论研究与经验实证两个方面对国外主要研究成果加以整理,以期对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生产率的结构性变动对我国外贸顺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一般均衡模型,本文分析了生产率的结构性变动对我国外贸顺差的影响。从国内来看,我国制造业(出口行业)的生产率增速要高于服务业(进口竞争行业),在"放大效应"的作用下,出口行业产出增速较快,出口规模急剧扩张;从国际来看,我国在制造业方面的生产率增速要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而在服务业方面彼此相差不大,由此引发了人民币实际汇率上升,要素贸易条件改善。上述因素的相互叠加,致使我国出口额超常增长,成为外贸顺差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8.
海峡两岸产业内贸易及其决定因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海峡两岸贸易总体上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迅速上升,日益成为海峡两岸贸易的重要形式。海峡两岸产业内贸易以垂直型为主,水平型所占比重增长较快,呈现出由垂直型向水平型发展的趋势。海峡两岸产业内贸易是由国际国内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祖国大陆人均GDP的增长以及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规模的扩大等是海峡两岸产业内贸易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相匹配,采用双受限Tobit模型检验了贸易便利化如何通过中间品进口提升企业出口增加值。研究发现,贸易便利化对企业出口增加值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机制主要是通过中间品进口种类增加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中间品进口成本下降产生的成本节约效应、上游中间品进口产生的竞争效应等实现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贸易便利化对企业出口增加值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表现为非国有企业、一般贸易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受到的影响更大。本文认为,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积极推进贸易便利化,扩大进口中间品种类,降低进口中间品价格,抑制上游中间品企业垄断,从而提高企业出口增加值,实现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相对规模的测度与分析:1994-2004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贸易顺差/进出口比率以及贸易顺差/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两个指标对1994-2004年我国的贸易顺差相对规模进行的测度和分析表明,我国相对贸易顺差指标运行在较低水平并且出现显著的下降趋势。我国相对贸易顺差的变动与进出口总额的变动及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显著背离。国外对我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指责没有事实根据,对我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只能加大对我国的双边贸易逆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