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电网作为重要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对上下游产业链带动力强,是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电网企业依托技术、管理、设备、资金等优势,积极"走出去"拓展国际业务,在海外投资、建设和运营输配电网,为促进设施联通、民心相通发挥了重要作用。展望未来,电网领域国际合作潜力巨大,我国电网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国际化发展将成为我国电网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以来,我国电网企业国际化经营取得历史性突破并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企业国际形象、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展望未来,电网企业"走出去"既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外部挑战,需要国家给予政策支持. "走出去"的历程回顾 电网企业"走出去"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实现了从电网建设逐步发展为建设、管理、运营,从电网领域拓展至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境外工程项目由分包逐步转向总承包,并从下游低端环节向规划、设计及采购等上游环节延伸.  相似文献   

3.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曹玉书日前在“中国企业‘走出去’论坛”上表示,实施“走出去”战略,政府主要是为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创造条件,最重要的是为企业指引方向。曹玉书说,在产业方向上,企业在境外投资应注重选择短缺资源开发产业、比较优势产业和技术性项目  相似文献   

4.
正一、引言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西电力企业"走出去"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增速明显,特别是与东盟国家的能源电力合作成效显著。目前,广西电网公司已经与越南、老挝、缅甸、印尼、柬埔寨等东盟国家开展电力贸易合作,并在销售、建设、设计、技术等领域取得阶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行业协会"走出去"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只有从拓展我国对外经济战略纵深的角度,对我国行业协会进行规划定位和工作调整,才能真正完善相关机制,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日前,商务部合作司吴喜林司长在谈及我国制造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问题时,特别强调优先鼓励我国轻工、纺织、服装等行业的企业到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建厂。从中可以看出,政府对纺织行业“走出去”寄予了很大希望。对于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世人有目共睹。中国的彩电业在“走出去”的战略中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商务部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汽车出口今年一季度也成倍增长,更令人振奋的是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走出去”,在海外建厂,这标志着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也在国际市场有了一定的竞争力,走上了国际化发展的道路。纺织行业是我国最具国际比较…  相似文献   

7.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民营企业进入油气领域打开了通道。对于民营企业来说,除了在国内既有的油气业务实行参股或合作外,还可与国有企业联合,在更为广阔的国际油气市场上共同实施“走出去”战略,随着民营企业更加深入地参与国内外油气项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地区专业化和行业集中度两个方面,对集聚优势影响企业"走出去"的理论机制进行分析表明,基于行业集聚的分工协作效应有助于降低企业"走出去"的成本和风险,而源自行业集聚的企业所有权优势自我加强效应则有助于提升企业"走出去"能力,这是行业集聚优势影响企业"走出去"的本质。利用江苏省制造业企业数据,计量检验结果显示,无论是地区专业化还是行业集中度,两者所体现的集聚效应均对企业"走出去"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从而对本文理论机制分析给予了较好的经验验证,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集聚优势能够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可依托优势。上述研究对于加快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9.
合力推进电力“走出去”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出去"管理制度和政策法律体系不健全,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电力企业国际竞争力尚显不足;"走出去"面临国家风险、产业风险、企业风险、交易风险和整合风险。政府应建立健全"走出去"相关管理制度及支持促进体系;行业协会要进一步增强协调作用并深化服务内容;电力企业应建立内部国际化保障体系并设计应对策略规避风险。  相似文献   

10.
随着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工程市场,我国的立法、行政和行业管理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初步构建了"走出去"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然而,相对于近年来对外工程承包业务的快速发展,我国关于对外投资和工程承包领域的立法层次较低,法规体系建设滞后,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考核体系有待完善,使得企业在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遭遇税务、外汇管理问  相似文献   

11.
中国从一个资本纯流入大国正迅速转变成一个资本投资大国。近10年来,中国大部分对外投资是通过央企对外并购实现的,并购多集中在石油矿产等能源与自然资源领域。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必然的选择,风险再大也要坚定前行,但必须头脑清醒,战略明确,知己知彼,对自身的优劣和国内国际大环境有清醒的认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前景虽然广阔,但亦荆棘密布,社会政治、货币汇率、自然灾害、企业投资决策以及经营管理等诸多风险如影相随。面对这些风险,即便是具有丰富国际运营经验的西方跨国公司也须如履薄冰。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必须对文化整合、尊重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和融入深刻变化的世界格局给予充分的重视,因为它们是能否成功的更深层次的因素。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仅应该让中国得益,也应该让世界得益,只有让所有相关方得益的项目才是风险最小的项目。一个企业,不论多强大,都必须谋求合作多赢,必须有所畏惧、有所节制,才能走得长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承接国际外包实践为背景,从承包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角度审视国际外包,认为承包活动将伴随着陷阱,并提出了分析国际外包陷阱的一个初步理论框架。国际外包陷阱描述了承包企业陷入长期低水平接包而难以自拔的一种状态,其在理论溯源、概念假设、形成机制及产生效应等方面区别于比较优势陷阱。承包企业对发包企业技术上的严重依赖和对低劳动力素质的过度依赖是前者极易落入国际外包陷阱的主要原因,落入国际外包陷阱的后果则是从长期看承包企业人力资本积累缓慢、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积累导致与发包企业间技术差距和边际生产率差距同时不断扩大。基于以上理论框架,本文构建了国际外包陷阱产生机理的数理模型,阐明了承包企业内部技术积累及外部需求推动两大跨越国际外包陷阱的途径,归纳了国际外包陷阱跨越的"单脚"、"双脚"及"跳跃型"三种模式,并对承包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中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制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国际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增长和总量扩张,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及其国际影响日益凸显。本文在分析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的基础上.探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全球经济增长、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互动与跃迁.国际分工体系的构成、国际竞争格局变动以及国际和地区经济秩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标准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2008年中石;由对工程技术服务系统进行大规模的重组整合,形成了“8+1”的专业化格局,规模实力明显增强,“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在分析中国石油工程技术企业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存在的差距基础上,提出了实施标准领先战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思路和措施。指出.要通过观念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开发、机制创新实现标准领先。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 ,我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我国的产品和技术要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并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应该寻求法律保护 ,也就是说要制定和实施正确的专利战略。为此 ,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提出了专利战略的实施方略 ,同时也对我国化工企业专利申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石油企业采标的重要性、石油企业采标现状。指出石油企业只有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才能走出国门,提高国际竞争力,缩短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针对石油企业采标现状。提出了加快采标步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原油计量体积交油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内外原油贸易计量的现状研究,分析我国目前原油贸易计量技术与国际惯例之间存在的差距;对我国原油计量同国际接轨的有关方法、标准和技术进行探讨;指出,原油计量体积交油同国际接轨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韩文涛  张铁军 《河北工业科技》2008,25(3):162-164,180
中国是世界原料药生产大国,中国的药品要走向世界,必须进行国际注册,这对原料药生产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中国原料药国际注册的现状进行了综述,简要介绍了美国FDA认证、欧盟CEP认证情况,并同印度原料药国际注册现状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碳纤维及原丝的发展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国内外碳纤维及其原丝市场与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认为我国碳纤维和原丝的需求增加较快,大丝束碳纤维在未来产业应用领域有竞争力,而发民菜碳纤维原丝必须以腈纶企业为依托。  相似文献   

20.
建立和完善环境管理体系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加入WTO后石油天然气行业所面临的形势,从国际、国内、行业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找出了我国石油行业之间的差距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只有巩固与完善石油行业HSE管理体系,建立并实施加14000环境标准管理体系,正确处理好HSE管理体系与ISO 14000环境标准管理体系间的关系,才能最终实现我国环境标准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同时还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使企业从传统的由资源到产品再到污染物排放的线型经济模式中解脱出来,实现由资源到产品最终到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做到环境与经济的融合,才能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