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对于货币中性、非中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货币能否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不同经济学派在各自的假设条件下所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货币是否中性是实施货币政策的前提和关键所在。更进一步说,我国货币的中性问题直接涉及到货币政策有效性以及如何制定货币政策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货币中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首先对货币中性问题进行理论回顾,将经典的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进行阐述;其次,将已有的关于货币中性问题的理论进行归纳和比较;然后,根据我国货币政策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并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彭双  邹剑 《时代金融》2012,(29):9-11,13
关于货币中性、非中性就主要是研究货币对经济的影响,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争论已经延续了一个多世纪,不同经济学派在各自的假设条件下所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本文以现代西方货币理论中关于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判断方法为理论依据,选取1991年到2011年最新宏观数据,对我国货币供给与GDP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出了我国货币非中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关于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问题的经验总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豪 《上海金融》2005,(5):22-24
货币中性抑或非中性问题一直是现代经济学中各个流派争论的焦点之一。笔者认为,货币是否中性取决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程度,从历史与现实的发展来看,货币非中性论可能更合理、更贴近现实。从不同的市场环境和条件来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是中性的;在完全计划经济条件下,货币的作用非常有限;而在混合经济条件下,货币可以对经济运行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云华 《时代金融》2008,(11):37-38
作为实物分析与货币分析方法论划分的分水岭,货币中性问题是货币经济学中长期争论的热点问题,在经济学界,不同的经济学家对货币供给与实物经济之间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看法。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对货币中性这个货币经济学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理论命题进行理论回顾,并通过引入动态经济的研究方法,推导出货币中性定理及其失效的可能性。最后,基于理性预期对货币中性问题以及相应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货币当局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应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可信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告诉我们:正确地认识货币供应量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并确定相应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引导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鉴于此,本文采用了中国1996—2008年的季度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货币是否为中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货币不但在短期表现为非中性,在长期也是非中性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告诉我们:正确地认识货币供应量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并确定相应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引导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鉴于此,本文采用了中国1996-2008年的季度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货币是否为中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货币不但在短期表现为非中性,在长期也是非中性的.  相似文献   

7.
在针对国内外货币中性理论及实证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利用我国1990—2005这16年问实际产出和货币供给量的相关数据,运用单位根、协整和葛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两点结论:1.货币供给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都是非中性的;2.因为M2具有一定的内生性,所以我国目前以M2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不合适的,应该将利率作为操作目标,而不是货币供给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货币非中性的角度,将现有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得出货币影响产出的四个约束条件,即流动性有限偏好约束、价格黏性约束、预期能力有限约束及非充分就业约束.为清晰地把握货币非中性问题的总体脉络,本综述并非按时间顺序将文献简单罗列,也不是对各流派的观点进行分析,而是通过归纳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进行分类,以图提供货币非中性问题较清晰的"图谱".  相似文献   

9.
中性货币理论,在我国也有中立货币理论的提法,这是译名不同。在西方货币理论中只有一个名称,即Neutrality of Money。由于货币不具人格,用“中立”称呼不大合适,因而在我国也应该统一使用“中性货币说”为宜,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混淆。中性货币(neutral money)概念首先是维克赛尔(Johan Gustav Knut Wicksell 1851-1926)提出来的。其含意是指在真实分析(real term)中或静态分析中,必须消去货币的扰乱作用。所谓真实分析,就是以实物分析为主,不介入货币变动这一扰乱因素。即使以  相似文献   

10.
王磊 《财政研究》2013,(1):48-49
本文在戴蒙德的迭代模型中引入纯粹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构建了一个货币迭代模型,证明了货币冲击可能影响产出,且一般价格水平是反周期的,尝试性地解开了基德兰德和普瑞斯科特(Kydland&Prescott,1990)发现的"货币之谜"(monetary myth)。其机制是货币冲击通过影响商品的跨期相对价格来影响资源的跨期配置,从而使得产出在未来偏离其长期趋势。  相似文献   

11.
论货币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传统货币理论认为;货币的本质是商品或一般等价物,而西方经济学则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任何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本文认为:我国传统货币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对货币本质的认识都存在偏差,前者的理论只适用于金属货币经济,不适用于信用货币经济;而后者的理论则只是描述了货币的表象,没有涉及货币的本质内容。本文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信用,利用这一观念能较好地描述各种货币形式的内在特征。  相似文献   

12.
甘小军 《时代金融》2013,(24):214+216
20世纪70年代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陷入危机,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趁势而起,他们以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为假设,证明了凯恩斯主义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并不能促进经济稳定,主张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重新回归到古典经济学所提倡的自由主义。本文对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中性理论、货币政策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3.
新凯恩斯主义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应对各种自由主义学派对凯恩斯主义抨击而出现的一个学派,本文对新凯恩斯主义有关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论网络信用货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信用货币产生于货币的流通职能和支付职能,它仍然遵循着信用货币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保持着信用货币的一般性质-可兑换性,即兑换成价值物的能力,而信用等级越强的货币,社会兑现的可能性越大,网络信用货币的产生对于纸币,银行信用和银行监管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货币供给、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互动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1991—2008年间我国宏观经济数据,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加权最小二乘法等方法对货币供给、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给出经济增速和货币供给增速的合理区间。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中性论成立,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并无实际影响;经济增长一方面刺激货币供给扩张,另一方面引起物价上涨;而货币供给扩张又会在满后期上引起物价上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回顾各个学派货币供给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货币供给对于物价变动水平的影响.利用中国2001-2010年的经验数据,并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和Pearson、Spearman、Kendall相关性分析发现,货币供给对于价格水平有一定的助推作用,但对资产价格影响甚微.进一步的分析则表明,我国的货币政策对调节价格水平有一定的时效性,而且价格的调控难度也在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别采用1952—2006年度和1990—2006季度的货币、产出和价格数据对中国在样本期内的货币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作了计量分析。检验结果显示中国货币供给有相当程度的内生性,实际产出要领先货币1—2年;短期内货币和产出、价格等实际变量之间相互影响,长期内货币供给被价格完全吸收,没有产出效应,货币呈现长期中性;在西方国家的货币超中性在中国也得到了实证。取1990年为结构变换点,经济转轨并没有改变货币、产出与价格间的基本关系。检验结果显示中国应采用M1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一、货币流动性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货币政策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货币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目标,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大小以及影响效力。如果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变量发生影响,也就是改变相对价格水平,从而影响总需求总供给的均衡状况,那么就认为货币政策是非中性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系统梳理了从经济学发轫以来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为止的关于货币中性理论的发展脉络;然后简要概述了国内外有关货币中性检验的实证结论,从中性、非中性、超中性和内生性作了综述。主要目的在于总结前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为后继者继续在货币经济学的这一焦点领域拓荒而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理论研究与实征分析表明,一国经济与货币的运行轨迹存住着明显的波动特征。然而,对具有密切联系的经济波动与货币供应波动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如果有,究竟是前因后果还是前果后因? 人们则众说纷纭,异议颇大。从理论上讲,本文不否认货币供应波动对经济波动起着能动的或主导的作用,但在我国条件下,这种关系则颠倒了过来,主要地表现为经济波动引致货币供应波动或货币供应波动从属于经济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