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选取经济发展实力、旅游业发展、旅游资源、公共设施资源、社会经济支持能力、生态环境支持能力六方面指标,构建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TOPSIS法计算得出郑汴洛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和得分。研究表明:综和旅游竞争力由强到弱依次是郑州、洛阳、开封。根据细分指标分析郑汴洛的旅游发展水平差异因素及其旅游发展中的优劣势,针对郑汴洛三城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其旅游业的发展及旅游竞争力的提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A级旅游景区体现的是相应A级的品质,也是旅游景区的品牌,更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选取郑州市、开封市和洛阳市为研究区域,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87处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郑汴洛A级旅游景区总体呈核心—边缘状分布格局;存在明显的城区—县域差异及"三点一线"旅游带的格局特征,在中心城区集聚程度最高,县域内景区的空间分布集聚程度较低且呈现离散状组团式分布。2已有的资源禀赋、地形地貌特征、交通区位条件和重要河流水系分布等因素通过综合作用共同影响着郑汴洛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3.
从郑州和开封两市金融业发展现状出发,对郑汴金融同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提出应不断深化郑汴两市的金融合作,优化金融结构和布局,充分发挥金融资源的配置、导向和支撑作用,为郑汴金融同城顺利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黑龙江省制定出台了《"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规划》,建设龙江丝路带将推动东北地区与蒙古和俄罗斯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也为东北亚区域合作带来新机遇。本文提出加快建设沿边口岸城市串连经济带的建设目标,对面向东北亚推进东北地区对俄全面合作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海绵城市建设"碎片化"问题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城市建设模式转型,缓解城市建设中的各种水问题,是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海绵城市建设由此成为城市建设治理领域的热点而备受关注。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着不同参与主体间难以协调、政策制度不成体系、建设手段落后等"碎片化"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复杂的城市水问题。在分析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碎片化"问题主要表现和成因的基础上,结合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经验,从建设管理体制、治理机制、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破解海绵城市建设"碎片化"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景区是旅游活动的主要区域.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探讨了河南省2008年、2017年、2019年三个年份的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状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省旅游景区分布呈现一定程度的聚集,并在郑汴洛形成"三点一线"的旅游模式;(2)河南省旅游景区在时空上呈现扩张的趋势;(3)河南省3A...  相似文献   

7.
研究大庆城市建设用地演变对于促进大庆新型城镇化发展、推动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大庆市2000、2005、2010、2015年4个时间节点的Landsat 8的遥感影像,依托ENVI、Arcgis、91卫图技术处理4期城市建设用地数据,并结合《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城市建设用地统计数据进行校正。研究发现,大庆市15年间城市土地扩展方式从单一方向到多方位演变,且以外延式扩展为主,"摊大饼"特征比较明显。城市主要扩展方向经历了"北拓、东移、南进"的空间转变过程。其城市建设用地演变主要受国家和地方政策影响,此外还受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江西省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联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节点分析、线路分析、经济联系作用量分析,对江西省各级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联系进行研究;江西省区域空间结构正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南昌市是其唯一的经济增长极;江西省内其他区域中心城市都与南昌市的经济联系最密切,但是其他区域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相互联系不强;提出大力推进南昌市和"昌九工业走廊"经济的发展,促使江西省区域空间结构逐步向工业化成熟阶段演变。  相似文献   

9.
建设生态城市是人们追求的共同目标,低碳、节能、环保成为区域各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都市农业作为高效、节能、高技术、可持续的新兴产业与生态城市建设相结合,是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首先介绍了生态城市的内涵和意义;另一方面,对都市农业的内涵和功能也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建设生态城市与发展都市农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了生态城市建设中发展都市农业的必要性,即两者相结合的价值与意义:都市农业的发展有助于调控城市的非理性扩张和蔓延,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彰显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最后,文章提出了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展都市农业的几点思考与建议。指出生态城市建设中发展都市农业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一是对都市农业发展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打造都市农业品牌,以农产品基地形成规模经济;二是相关部门实现联动,共同实施建设生态城市都市农业。  相似文献   

10.
中国省会城市紧凑程度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基于“紧凑城市”的理念,利用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居住用地及工业 — 商业 — 交通用地、人口密度和城市密度4组变量揭示近10年来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和人口增长态势,并以城市密度的形式对省会城市之间的土地利用和人口发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省会城市建设用地、居住用地、工业 — 商业 — 交通用地扩张速度惊人,中国省会城市基本上处于工业导向型城市发展阶段。省会城市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城市居住人口密度呈下降趋势,城市用地增长速度快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研究结论:结合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人口密度,可以将中国省会城市按照特性分为三类,但城市紧凑程度的多样性可能与很多因素相关,未来的研究需要引入更多的变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中原核心区降水指标分析,揭示该区域54年干旱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文章基于1961—2014年中原核心区23个国家级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线性回归等方法,对年均降水量、干旱频率、干旱等级等年尺度和季节尺度的干旱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1)中原核心区降水波动性大,多年平均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干旱事件多发的态势,各干旱等级发生频次的排序为轻旱中旱特旱重旱;冬季是干旱的高发季节且呈现出重发的态势。(2)中原核心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带状分布特征。就区域而言,郑州干旱的发生频率最高且旱情较重。中原核心区发生高频次干旱的范围随年代际逐渐缩小。就季节而言,郑州为春季和冬季干旱的高发地,开封和洛阳西部是夏季干旱的高发地,洛阳北部和开封东部为秋季干旱的高发地。[结论]中原核心区干旱事件呈增加趋势。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有针对性地抗旱减灾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产业集聚发展为视角,探讨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方法]以河南省17个地级城市为例,基于区位熵探讨不同城市的不同一、二、三产业下属行业的专业化集聚程度,进而判别不同城市的主导专业化产业部门,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城市首位度、四城市指数与十一城市指数分析产业集聚对城镇体系的影响,及目前河南省基于产业集聚视角的城镇体系等级层次的分布合理情况,并结合标准差与变异系数分析各产业在河南省域范围内的均衡情况与差距大小。[结果]周口与南阳的农林牧渔业,平顶山的电力、燃气及水供应业,焦作的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三门峡的批发零售与金融业,濮阳的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洛阳的科学技术和地质勘查业,开封居民服务和修理业,郑州文体和娱乐业在河南省的产业集聚发展最高。[结论]一、二、三产业下属的不同行业在河南省各城市的产业优势与集聚程度均不同,有待建立空间结构布局合理的河南省现代等级层次城镇体系。  相似文献   

13.
采用1986年和2006年两期的遥感数据,研究了198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源头区域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黄河沿岸区域土地利用演变的影响,分析了沿黄河两岸不同尺度景观廊道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源头区域主要是以草地、灌木灌丛等类型为主的资源景观,各种草地景观连接度较高。廊道效应在距离黄河10km内作用明显,并具有尺度限制。  相似文献   

14.
农业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产物。河南省是旅游资源大省,同时又是农业大省,具有发展农业旅游的有利条件。文章在河南省郑州、新乡、信阳、南阳、开封、商丘等地进行调研,运用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以了解河南省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结合研究结论,该文分别从强化旅游基础设施、提高硬件接待水平;构建高质量、高品位的旅游环境,提高软件接待水平;开发创意农业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增强旅游参与性,提高旅游体验效果;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完善旅游服务质量等方面为农业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辽西走廊地区传统农业存在着经济效益低,环境问题严重等问题;通过对该地区开发葡萄种植业的有利条件分析,认为葡萄种植业是辽西走廊地区调整农业结构,开发效益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提出了酒葡萄栽培—加工—销售与鲜食葡萄栽培—贮运—销售两种开发模式,并对模式进行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措施之一,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提供了际遇。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展开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外部环境的综合评价。[方法]基于人口省内流动的前提条件,依据“就地就近就业”的基本原则,即承认外部资源在局部范围内可共享,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索外部环境在县域、市域和省域三级尺度下的空间关联变化,剖析农民工的潜在流动趋势,运用地理加权回归解释各类型因子影响程度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外部环境随尺度增大,集聚程度减弱,局部关联性增强; 基本形成以郑州、开封和洛阳东西一线的两个内向引力区和豫南地区的两个外向扩散区。经济、生活、劳动力和基础设施4类制约因素影响程度空间分异特征明显。[结论]为省域层面和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县外部环境分类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开封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5个方面,结合专家咨询,建立了开封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模型对开封市2007年的土地利用进行了可持续利用程度评价,结果表明开封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处于中等可持续利用程度。对开封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因素进行了诊断,找出了城乡社会协调程度差、经济效益低等主要影响开封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开封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测度河西走廊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度及竞争态势,以准确把握河西走廊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方法]以2012—2016年为时间节点,采用区位熵及产业集聚竞争态模型从县域角度对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20个县(区)的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度进行分析。[结果](1)河西走廊每个县(区)乡村旅游业集聚度和竞争态势具有一定的差异,总体包括优势区、潜力区和劣势区3种;(2)乡村旅游产业属优势区的县(区)占河西走廊县(区)总数量的50%,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中部地区,以张掖市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优势区逐步形成;(3)乡村旅游产业属潜力区的县(区)占河西走廊县(区)总数量的15%,产业竞争态势不断增强,但仍具有一定不稳定性;(4)乡村旅游产业属劣势区的县(区)占河西走廊县(区)总数量的35%,其中以武威市最多。[结论]河西走廊每个县(区)乡村旅游业集聚度和竞争态势空间分布不均匀,不同县(区)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度差异明显,以张掖市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优势区逐步形成,但其他地域乡村旅游产业不稳定性依旧较高,需政府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中原城市群9个地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98~2014年间面板数据,探索较小范围内耕地资源诅咒假说的存在性及影响因素,并提出适合区域实际的差别化管理政策,为扭转区域发展不平衡局面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耕地资源诅咒系数划分为不同的诅咒区,建立空间递归面板数据模型测算各诅咒区差别化影响因素。[结果]中原城市群9个地市中,平顶山、新乡、许昌、漯河和开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耕地资源诅咒现象,济源、焦作、洛阳属于潜在诅咒区,郑州属于完全无诅咒区。[结论]针对各诅咒区影响机制的不同,提出完全无诅咒区应进一步提高耕地集约利用度,强化对占地少、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力度,加快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潜在诅咒区可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适当释放耕地用于发展第二产业,应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轻度诅咒区应加大城市间交流协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严重诅咒区应限制建设用地开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