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模型,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构建适合中等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共选取31个参考因子,对江门市2004年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4年江门市土地利用处于基本可持续阶段.针对评价结果,对江门市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几项对策.  相似文献   

2.
泰安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系统论原理,参照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选择了31个因素为参评因子,建立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式。运用综合指数法和协调度模型,对泰安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7-2001年,泰安市城市土地利用经历了从初步可持续利用、基本可持续利用到可持续利用的不同阶段,并不断向更高阶段演变,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协调度在波动中趋于上升,协调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3.
煤炭枯竭型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煤炭枯竭型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定量评价研究,明确煤炭枯竭型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现状,为制定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政策提供基础信息。建立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对2007年九座煤炭枯竭型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2007年煤炭枯竭型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总体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只有尽快修订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准确进行城市定位,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加快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城市土地经济效益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城市土地不可持续利用状况,同时,也要加大环保投入,扩宽城市土地复垦资金来源,解决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土地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与时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探索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方法,对陕西省10个城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与时空分析。[方法]利用PSR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的相对权重。[结果](1) 2016年较2006年陕西省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提升显著,且整个研究区域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呈现良性发展趋势;(2)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地域特征,总体上由高到低依次为关中地区、陕南地区、陕北地区;(3)陕西省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总体偏低,区域发展水平不够均衡。[结论]基于PSR模型评价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状况,可以充分反映人地关系的重要意义,解释指标体系的协调度与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的关系,揭示出陕西省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变化。  相似文献   

5.
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是自然—社会一经济的复合系统,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就是要达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从资源环境支撑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等3个方面,选取了30项评价指标,构建了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石家庄市1999~2005年的城市土地持续利用水平进行了动态评价,通过可持续利用障碍诊断,确定持续利用的障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河南省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河南省的区域特点,依据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要求,构建包含资源、环境、经济、社会4个子指标系统的河南省土地可持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BP神经网络模型;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河南省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是河南省土地利用处于中等可持续水平;对影响河南省土地可持续利用度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耕地短缺、经济水平不高,水资源严重短缺是影响河南省土地可持续利用度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提高河南省土地可持续利用度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市近郊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城市近郊区土地不仅关系到城市建设,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郊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从而确定土地利用目前的状态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完善土地利用规划,最终实现土地的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从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和资源环境协调性3个方面构建济南城郊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和加权法计算综合评价分值,并利用障碍因素分析法对2009—2017年该地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状态和主要限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1)济南市城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评分呈上升趋势,分值由2009年的0. 199提高到2017年的0. 827,可持续性程度明显提高,由不可持续过渡到了可持续程度很高,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社会接受性与经济可行性和资源环境协调性并不平衡。(2)对济南城郊土地可持续性利用的障碍因素进行诊断,确定出主要障碍因子依次为人均耕地面积、地均固定资产、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结论]济南城郊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虽然呈现上升趋势,但提升空间还很大,针对限制土地资源利用的障碍因素,今后应从增加资本和科技投入,提高垃圾的处理率和切实保护耕地入手,从而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以2018年四川省21个市州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层次分析法对21个市州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在21个市州中内江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最高。并对四川省各市州的土地资源利用类型进行划分,发现四川省各市州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呈现区域性和聚集性特点。最后,从土地石漠化、森林覆盖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角度对四川各市州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
石油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土地利用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时期,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至关重要.文章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构建了大庆市转型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主、客观赋权,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大庆市建成区2002-2006年转型期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土地投入、土地产出、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度对该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逐渐上升趋势,同时存在土地产出能力、土地生态以及接续产业发展的用地需求等问题,因此,应积极采取必要的措施实现城市转型期土地利用模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熵值法,选取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个层面25个指标,评价2000~2007年重庆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情况。结果表明:重庆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总体水平,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但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2005年以来有所下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从城市土地持续利用概念出发,对城市土地利用系统进行定量的科学评价。主要从土地生产性、生产稳定性、资源环境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五个方面建立了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数学方法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以重庆市为例,对该市从2000年到2004年土地持续利用情况进行了纵向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市土地持续利用水平在加速提高。针对评价结果,文章对重庆市城市土地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城市土地持续利用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PSR模型的齐齐哈尔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PSR模型构建城市土地集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客观赋权法和主观赋权法相结合的最优赋权法确定各指标体系权重,并借助综合评价模型,评价1998—2008年齐齐哈尔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综合值。结果表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近10年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基本处于不集约状态。因此,应积极制定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措施,为未来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有助于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高效利用;在综合考虑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内涵和指标选取原则的基础上,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的条件基础、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集约利用发展趋势等5个方面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和障碍因子分析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测度,结果为广西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为低度利用,其中主要的制约因素前3住为城市人口与用地弹性系数、固定资产投资额与用地弹胜系数、地均年固定资产投资额。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要建立一个既简单又能反映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普遍规律的评价方法难度很大,而传统的评价方法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为的痕迹.以武汉市为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和基本思路,构建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反向误差传播(BP)模型,结果表明与武汉市实际情况是相符的,证明该方法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开封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5个方面,结合专家咨询,建立了开封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模型对开封市2007年的土地利用进行了可持续利用程度评价,结果表明开封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处于中等可持续利用程度。对开封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因素进行了诊断,找出了城乡社会协调程度差、经济效益低等主要影响开封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开封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分析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与生态化协调性的内涵及机理,为城市土地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典型相关分析、协调性评价模型。研究结果:通过构建协调性评价模型,发现全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和生态化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在2013年后土地利用生态化水平滞后于集约化水平;11个城市各时序阶段上的空间异质性明显,2016年处于协调发展状态的占82%,舟山市的协调发展度全省最高为0.83。研究结论:浙江省城市土地政策的制定要兼顾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与生态化特征,严控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还要研究各城市的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情况,重视城市土地利用政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