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西安市土地利用协调性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地利用协调性分析是对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子系统协同发展的综合评价.根据协同发展理论,构建了衡量土地利用协调性的评价方法,利用西安市2002~ 2009年间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子系统的数据资料,对西安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土地利用系统协调度在2006年有所下降,其他年份土地利用效益和协调度逐年提高,到2009年西安市土地利用有序度为0.692,土地系统协调度为0.035,土地利用处于较高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在构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基础上,分析了广东省21个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研究结果表明:①广东省各城市的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都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协调发展水平整体上表现出珠三角大部分城市的协调发展水平好于山区、东翼和西翼的规律,而且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②广东省各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在空间上分布具有一定的对应性;③根据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可以将广东省21个城市分为6类,分别体现了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和政策等作用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从"两型社会"的视角构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常用的德尔菲咨询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法计算指标权重,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武汉城市圈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对其趋势发展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内部各城市间发展的差异性较明显,9个城市正经历4种土地利用阶段;受区位条件和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具有典型的圈层效应和带状分布的特点;基于"两型社会"特征的建设成效显著,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生态环境效益均取得了较大的正向发展,但是城市圈内部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异性趋向扩大化;预测结果表明,城市圈整体在2030年左右才能实现武汉市2015年的土地利用水平。针对研究结果,以提升土地利用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提出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科学用地水平、加强环境治理力度以及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以形成可持续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量分析和评价城市土地利用绩效并确定其空间分布,有助于土地管理的宏观调控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以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建成区为研究区,从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和土地管理四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权重,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对2001~2012年黑龙江省12个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并以评价结果为样本点,通过聚类分析得出黑龙江省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1~2012年,12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呈不同变化趋势,总体绩效水平上升,根据评价结果将12个城市分为土地利用高绩效地区、中等绩效地区和低绩效地区三大类;在空间上,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整体呈现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特征格局,各城市的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差距较明显。  相似文献   

5.
天水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协调度、协调发展度进行理论辨析,分别建立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子系统指标体系,运用基于土地利用综合评价函数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函数的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天水市2005年-2007年的协调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为2005-2007年间天水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等级均为良好协调,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协调发展类型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天水市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适度滞后于土地利用的发展;也说明基于土地利用综合评价函数、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函数的协调发展度模型,能够实现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两系统间协调关系的定量评价,可信度较高,可操作性较强。  相似文献   

6.
应用协调度模型,对石家庄市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定量测算,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2003-2007年,该市建成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由初级协调发展类逐步发展为良好协调发展类,且始终为环境滞后型.在此基础上,对该市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城市建设用地消耗与城市经济社会水平协调发展是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以全国277个地级城市为例,研究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城市建设用地消耗强度间的协调规律。研究方法:主成分分析法(GPCA)、协调度模型。研究结果:(1)2006—2014年城市建设用地消耗强度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并且建设用地消耗强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间的协调度总体上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表现在严重失调、濒临失调型城市数量的显著减少和良好协调型城市数量的显著增加;(2)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在建设用地消耗强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建设用地消耗间的协调水平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和其他类型城市依次下降的趋势。研究结论:在土地利用政策改革方面,应该在充分认识城市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以此促进城市建设用地消耗强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北京城乡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分析对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京市为例,从土地利用的社会接受性、经济可行性和生态适应性三个方面构建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合理的评价模型,对北京市城乡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9.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城市建设状况、城市功能定位以及城市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廊坊市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程度、土地投入水平、土地产出水平和土地利用可持续度等方面,选择有代表性的27个指标,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采取综合评价法,对2000-2009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00-2009年间,廊坊市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值在0.33~0.52之间小幅震荡上升;2000-2006年土地利用水平为0.33~0.42,处于不集约状态;2006-2009年土地利用水平上升到0.45~0.52,处于基本集约状态.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黄石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地的高效集约化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以湖北省黄石市土地利用的自身特点和现状数据为基础,分析其土地利用结构,并将其与国家城市土地用地标准进行比较;提取了20个反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进行因素分析,构建了一个具有三级层次结构的城市土地集约度评价的指标体系,综合应用模糊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法,对黄石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和评价。最后,分别从六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试图为我国工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西安市耕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面对人地关系紧张、粮食安全严峻的形势,走集约挖潜、生态兼顾的耕地利用模式是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因此,如何协调好耕地集约利用与耕地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方法]文章运用协调发展理论,构建耕地集约利用与耕地生态安全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分析西安市1999~2014年间的耕地集约利用与耕地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程度的时空分异。[结果]研究表明:从时间上看,协调发展度整体上逐年增加,协调发展等级由最初的轻度失调转为良好协调发展型,但近年来协调发展度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从空间上看,西安市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都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其中高陵县、灞桥区的变化较显著。[结论]研究结果可为西安市耕地集约利用与耕地生态安全协调发展,实现耕地生态集约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时空特征,为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文章基于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内涵及耦合机理,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及SBM-DEA模型,测度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71个地级市城镇综合指数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两者间耦合协调度及时空演化规律。结果 (1)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城镇综合指数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8.11增加至2019年的16.10,平均增速达6.50%;年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为0.70,整体呈现小幅波动下降的趋势,年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表现为江苏>江西>湖北>安徽>湖南;(2)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0.21提高至2019年的0.40,但两者暂未步入协调阶段;(3)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相关性程度逐渐增强,其中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的东部地区,而低—低集聚区则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西部地区,且随着时间变迁,该集聚格局呈逐步扩大态势。结论 应有序推进城镇化发展,强化耕地绿色发展理念,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构建邻近市域之间的合作机制,推动城镇化与耕地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性的影响。方法 文章通过构建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对2010—2020年河南省18个地市水—能源—粮食系统纳入土地子系统前后耦合协调性发展的变化进行研究,并运用ArcGIS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 (1)土地子系统的加入使河南省各地市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的耦合度C值整体变化幅度减小,耦合协调度D值的时序变化曲线聚集程度提高,各地市耦合协调度变化路径更加统一。(2)随着土地子系统的加入,河南省各地市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等级变化混乱程度明显降低,所带来的影响初期以负向为主,随后正负影响互相抵消,出现大量维持原有等级不变的现象,后期正向影响凸显。(3)土地子系统的加入使河南省各地市耦合协调等级的空间变化更加有序,协调类等级的分布重心实现了从东部到西部的平稳过渡且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失调类等级所占比例逐渐缩小,各地市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性普遍提升。结论 土地的合理利用可以提高区域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程度,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DPSIR模型的市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以天津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索适合城市地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的综合定量研究方法,为相关规划与决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 GIS空间分析法,综合适宜性评价与景观健康评价。研究结果:基于DPSIR模型分析天津市域土地利用的主要压力与影响因素,评价其综合适宜性状态,基于此划定经济发展优先、生态保护优先和协调发展三个土地空间配置方案,并对三个方案进行景观健康影响评价,发现以协调发展方案进行城市建设对未来景观生态健康的影响最小,因此建议选择协调方案作为天津市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和功能分区的首选方案。研究结论:基于DRSIR模型进行市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研究,不仅有助于研究者针对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特点选择评价内容与指标,而且可定量化评价土地空间配置方案的潜在生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地空间配置优化方案选择中的人为主观因素,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贯彻落实中央“三农”决策部署,河北省省委、省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准确把握目前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基础现状,制定可行性短期目标,把握具体努力方向,文章从乡村振兴战略角度研究河北省城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分析。[方法]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构建河北省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利用协调度模型得到2017年河北省11个地级市城乡发展协调度,并选择空间自相关法,采用Moran's I指数和Moran散点图,通过GeoDA095i和ArcGIS10.1软件对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城乡发展协调度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1)河北省11个地级市城乡协调度发展总体上处于Ⅲ和Ⅳ等级,且以第Ⅲ等级为主,说明河北省城乡协调发展总体上处于基本协调发展阶段,为河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了比较良好的基础。(2)河北省城乡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表现为协调度高的地级市相邻,协调度低的地级市相邻,城乡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是冀中和冀南,协调发展较低的是冀北地区,呈现出一定的两极分化特征。[结论]2017年河北省城乡协调发展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两极化特征明显,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河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从整体提高协调发展水平及去除两极化差异入手。  相似文献   

16.
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熵权TOPSIS法,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对东北地区2006—2017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与生态效率水平进行评价,进而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及空间集聚特征展开探究。结果表明:(1)区域土地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率总体均呈上升态势,但没有城市实现理想上的同步发展,土地集约利用滞后是限制协调度的主要因素。(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效率间的耦合度较高,协调关系逐步优化,协调类型从中度失调过渡到初级协调,年均指数为0.543。省域协调度值由北向南逐渐递增,哈尔滨—大连交通经济带城市协调度水平整体较好,北方边缘城市带协调度有待提高。(3)耦合协调度相近的城市彼此邻近,表现出“北冷南热”的空间集聚分布规律,总体格局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结合农业生态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复合体,通过研究广东省农业生态经济的时空变化,为广东省农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构建农业生态经济协调度模型。[结果]通过对广东省农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区域的农业生态经济协调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广东省各地区的农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都有所提升;在空间上,粤东区和粤北区发展相对缓慢,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珠三角区协调发展水平最高。[结论]预测粤东区未来几年可能仍处于中等协调发展水平,粤西区未来几年将很快进入优质协调发展水平,粤北区可能即将进入中等协调发展水平,珠三角区域内的城市将会逐渐进入优质协调发展水平。为了促进广东省农业生态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建议政府根据各经济区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经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呼伦贝尔地区耕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水平,分别建立耕地集约利用与耕地生态安全指标体系,从耕地投入强度、耕地利用程度、耕地产出水平、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等4个方面及耕地生态资源利用、耕地生态环境压力、耕地生态安全响应等3个方面共确定18个指标进行深入研究。[方法]运用频度统计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指标的获取与筛选,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借助协调发展度与相对发展度模型计算,分析协调发展水平。[结果]呼伦贝尔地区耕地集约利用与耕地生态安全发展水平均呈逐步上升趋势,整体来看前者发展状态要优于后者,两者协调发展水平呈"先升后降再升"趋势,2009年为变化转折点,原因是该时期耕地生态安全的严重滞后性。[结论]整体看来,呼伦贝尔地区耕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受到当地人口、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