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冯氏电影终归还是冯氏电影,尽管没有了葛优,《集结号》里英勇作战的谷子地也还是不改京片子嘴。但是,这又是习惯拍摄小人物喜剧的冯小刚实现突破的影片,相比于不伦不类的《夜宴》,冯小刚学会了把握悲剧的要点。影片的故事发生在1948年到1956年间,围绕着那一声最终没有吹响的集结号,影片通过一个连  相似文献   

2.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他。这是葛优在冯小刚的贺岁电影《不见不散》中的最后一句话。电影的结尾是小芸站在冬日阳光下穿着黄色羽绒服,笑面如花,傻乎乎的韩冬破涕为笑。那一刻让人心里顿生一股温暖,让人觉得好像春天来了,漫山遍野的花儿都开了,迎来的是美好的世界,美好的生活,好日子,终究还是会来的。2008年岁末,冯小刚新片《非诚勿扰》首映,冯氏贺岁电影十年留给了我们无穷回味。2008年这一年的青岛地产,有诸多方面值得我们反思和咀嚼。也许在某一年,一群青岛地产人在聚会时会说道,2008,我们和青岛地产一起成长……  相似文献   

3.
李琳 《广告大观》2005,(1):70-72
随着冯小刚携新片《天下无贼》岁末在各大影院的上映。人们喜闻乐见的“冯小刚制造”俨然一发不可收拾,你可以不喜欢,但它已不可阻挡地成为了一个品牌,一个真正的流行品牌——冯氏贺岁片。  相似文献   

4.
白硕源 《商》2014,(34):208-208
冯小刚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他开创了中国贺岁喜剧以及商业片的先河,执导的电影一次次开创了中国电影票房的神话。纵观冯小刚二十余年的导演生涯会发现,他在保留冯氏喜剧元素的同时,也在探索不同的影片类型。本文将就冯小刚的导演生涯以及其中的一些重大的转型做一个梳理。  相似文献   

5.
《中国广告》2006,(1):28-31
每到岁末,冯小刚的贺岁电影都会像年夜饭一样如期而至,2004年也不例外。有了港台明星刘德华和刘若英的加盟、片中充斥着广告身影的《天下无贼》虽然没有了冯氏向来尊崇的“北式幽默”(影片的演绎风格和幽默方式更适合中国北方观众),但却是一部尽力糅合了所有关键商业元素并取得巨大商业成功的“商业影片”。为了市场而商业,为了票房而商业,“商业”两字开始深刻地融入了冯小刚的“电影思维”里,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影片的各个细节角落。  相似文献   

6.
张媚 《商》2014,(14):108-108
1.“冯氏喜剧”综论 这几年“冯氏喜剧”成为真正能够让人走进电影院开心一笑的喜剧电影。冯小刚以中国平民导演自居的姿态以及他对平民阶层那些生活习趣以及人生理想的诠释,使得他和他的电影一起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大餐,每次品尝,总会给人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的快乐和满足。时至今日,以冯氏黑色幽默为主导的中国大陆喜剧电影开始成为时下的一种时尚,诙谐智趣的中国大陆喜剧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冯小刚的影片抓住了大众文化勃兴的契机,凭借对观众审美的准确把握,走平民化的路子,通过对游戏驾轻就熟的运用,表达了贯穿冯氏电影系列之中拯救爱情和家庭的主题,表现出了其独特的艺术创造风格.这种风格,既是冯小刚自我个性的自觉选择,又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内在指向.  相似文献   

8.
孟跃 《广告大观》2004,(2):74-77
看过著名导演冯小刚先生执导的贺岁片《手机》后,深深地感到这的确堪称是一部完美的商业化电影,无论从故事情节的煸升还是从商业技巧的运作,它演绎的都是那么流畅,那么自然,然而又是那么真实。故事情节是电影之魂,犹如企业的产品本身,商业技巧是电影之形,犹如企业的营销运营。  相似文献   

9.
杨艳秋 《中国品牌》2013,(10):32-33
作为中国电影界大腕儿级人物的冯小刚,出品必为精品,已经成为电影票房的常青树和摇钱树,这对传统企业有哪些启示?在娱乐界,冯小刚似乎已成为一个风向标。7月,冯小刚执导春晚的热度还未消退,9月,由冯小刚执导,葛优等主演的2013年冯氏贺岁喜剧《私人订制》正式定档12月19日上映,再一次引发了在观众们的无限期待。一个正常的消费市场,是由不同的品牌商品来带动的。不同品牌的不同功能定位、价格定位、消费者定位组合构成了一  相似文献   

10.
冯小刚自1997年推出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以来,每一部作品都能叫好有叫座,除了影片本身的魅力之外,成功的市场营销策略也在冯小刚电影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运用4Ps组合理论分析冯小刚电影的市场营销策略,为目前走在产业化道路上的中国电影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冯小刚曾因《非诚勿扰》赞助商对植入广告的非分要求而当场发飙,徐静蕾却在《杜拉拉升职记》发布会上笑言电影中植入广告越多越有面子:观众能为《变形金刚》、007系列电影拉风贴切的植入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12.
甲方乙方     
威威 《销售与管理》2008,(11):95-95
这个社会上有两类人——甲方,乙方。十年前聚众观看冯小刚导演的《甲方乙方》笑得打跌,十年后混迹职场当过甲方也做过乙方,这才明白电影是电影,生活是生活。  相似文献   

13.
徐巍 《商业时代》2007,(5):111-112
本文通过对我国贺岁片文本──以冯小刚贺岁片为例的修辞研究和语词分析,试图从语言中发掘其实现商业化策略的途径。电影文本和语词所具有的文化指向性,使冯氏贺岁片具有巨大的商业引导和观赏价值。其通过电影文本中所涉及的仿拟,语词的创新、别解和借用,语言与环境的错位这些修辞特点,实现其平民意识,产生出悲喜剧的文化力量,从而达到消解而又回归、反叛而又劝慰、搞笑而又深刻的艺术魅力。这种商业化的文本设计既使其电影具有巨大的票房价值,同时也融入了冯小刚独特的艺术思考。  相似文献   

14.
金刚 《商界名家》2006,(11):96-99
初秋的北京,天高气爽。 对于快速消费品来说,又是一个“金十银十”的季节,同样是娱乐的快速消费品——电影也在争夺这个旺季。冯小刚摆起了《夜宴》,张艺谋也不甘示弱地让北京《满城尽带黄金甲》(以下简称《黄金甲》)。  相似文献   

15.
尹娟 《理财周刊》2005,(2):52-53
今年的冯氏贺岁片《天下无贼》,给不少喜欢带着现金出行的人敲了敲警钟。现实生活里的小偷,虽说没有电影里演的那样“十八般武艺”俱全,但对于出行的人来说却是不能不防的。  相似文献   

16.
刘步尘 《销售与管理》2007,(11):88-88,90
不同品牌协同营销,早在三年前就已经出现,因此,金山和东风日产的合作,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冯小刚的电影《手机》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诺基亚手机的影子;在《天下无贼》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宝马轿车的影子,这实际上是汽车、手机与电影的联合营销。  相似文献   

17.
康迪 《三联竞争力》2006,(10):37-38
2006年8月20日晚上,北京万城华府别墅区内星光璀璨,华谊兄弟传媒集团以及冯小刚导演备受瞩目的巨制《夜宴》电影原声音乐会在这里首次全球公演,同时也标志着亿城集团旗下项目万城华府与中国影视文化业肮母华谊兄弟2006年电影新作《夜宴》的品牌联合自此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18.
《成功营销》2014,(3):12-13
2014年马年春节,冯小刚不仅作为知名电影导演跨界导春晚,还为SUV品牌Jeep拍摄了一只”回归初,沙’的广告大片,片中他不仅亲自上阵,更是讲述了“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过程,进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而最大亮点在于,春晚其实在除夕夜的19:58就”悄然上演“。开播前2分钟,Jeep的这部冯氏“情感大片”先于晚会与全国观众见面,一度让人以为春晚已然正式开始,而Jeep的这部片子就那么顺其自然地“营销”进了春晚当中。虽然马年春晚无意外的依旧被观众吐槽并各种不解,但是冯小刚助Jeep进行的高调形式、低调内涵的这支广告不可谓不成功。  相似文献   

19.
文艺萍 《商》2013,(7Z):143-143
20世纪最具影响力大众文化艺术当推电影,冯小刚的两部《非诚勿扰》电影让影视植入式广告在中国影视界和广告界都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本文借助极具代表意义的《非诚勿扰》系列电影对比研究,分析影片中植入广告的对白、情节等表现形式,植入成败的品牌列举,以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国电影植入式广告应从功利主义向人文主义广告发展,以人为本,非“诚”勿扰。  相似文献   

20.
史翔宇 《创业家》2013,(2):32-33
卓美教育证明一件事:戏剧教育远比一些大片更受欢迎。冯小刚也入伙了。2012年7月25日,第二届教育戏剧展演颁奖晚会上,冯小刚的出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时正值电影《一九四二》紧张的后期制作阶段,冯小刚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给活动主办方卓美教育捧场。冯小刚决定投资卓美教育的时候,卓美教育还只有一家门店,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教育公司如何入得了冯小刚的法眼?其中的渊源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