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何莉 《西安金融》2014,(9):51-53
随着市场化条件的成熟,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快速发展,同业负债占比快速提升,然而现行同业业务的特殊性与发展模式,导致银行系统积聚了巨大的流动性风险隐患。本文结合当前银行管理的实际,从分析当前同业业务模式的缺陷入手,研究防范同业业务流动性风险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流动性风险、破产风险和信用风险三个角度综合考察银行风险,并使用中国60家商业银行2008~2014年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实证检验利率市场化及同业业务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业业务有利于缓解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但是会加剧银行的破产风险;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会使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加重,同时存款利率市场化能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利率市场化会倒逼同业业务的发展并进一步降低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但会扩大银行的信用风险和破产风险。为此,应将同业业务纳入统一授信体系,并适度计提存款准备金和拨备覆盖率;应促进资产证券化业务更快更好的发展,建立稳定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机制;要加强对同业业务资金投向和规模的控制与管理;金融监管部分之间应该加强协调配合,共同监管同业业务。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随着金融深化的进展,同业业务凭借对资产规模的扩大、调剂资金余缺、增加盈利能力等重要作用,为银行实现收益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银行三大业务之一。然而现行同业业务的特殊性和发展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我国银行体系面临严重的流动性风险隐患。本文结合当下经济金融环境,从同业业务角度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巴塞尔协议III对流动性管理的要求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郭晔  程玉伟  黄振 《金融研究》2018,455(5):65-81
本文通过构造商业银行同业和非同业流动性创造指标,研究了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总体和结构性影响,根据商业银行参与同业业务的不同程度分析了货币政策作用的异质性,并检验了商业银行参与同业业务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货币政策同时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增速和结构,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了银行总体流动性创造增速和非同业流动性创造增速,但是降低了同业流动性创造增速;第二,对参与同业业务程度不同的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具体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了高参与度银行的同业流动性创造增速,提高了低参与度银行的同业流动性创造增速;第三,货币政策显著地改变了银行的同业资产持有比例,银行的风险越高,参与同业业务的程度越高。因此,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下,应该加强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配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及时进行预调微调;进一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降低银行对同业业务的过度依赖。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08-2015年中国42家上市和非上市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两步法实证分析了商业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及结构特性对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同业资产业务扩张对银行风险承担存在正向效应,即同业资产扩张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承担。在同业资产业务结构中,传统同业资产业务(存放同业与拆出资金)扩张对银行风险承担存在负向效应,新兴同业资产业务(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扩张对银行风险承担存在正向效应,正向效应大于负向效应,因而总效应为正。具有不同财务特征的商业银行在同业资产业务对风险承担的影响上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资产规模较大和经营效率较低的银行,同业资产业务经营行为较为稳健,风险承担水平上升较慢,而流动性较高的银行,同业资产业务经营行为较为激进,风险承担水平上升较快。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2010—2022年中国177家商业银行的微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1)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抑制作用。相对于股份制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对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流动性创造的抑制力度更大。资管新规的实施有助于减缓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抑制力度。(2)同业业务在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与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关系中承担着中介作用,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主要通过降低银行同业业务规模的渠道来抑制银行流动性创造。(3)区分同业业务类型的渠道检验表明,相对于新兴同业业务渠道,传统同业业务渠道的中介效应占比更大,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更易通过传统同业业务渠道来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本文为提升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监管效率及防控流动性创造维度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银行业在宏观风险来临时出现的流动性不足和系统性风险,通过建立 DSGE-VAR 模型,考量银行业在宏观经济运行框架下的系统流动性风险,结果发现:银行同业借贷、其他证券资产和交易性负债业务的综合作用会使得银行系统流动性风险总体增大,银行如果想要降低存款提取率对其流动性的影响,就要在银行间市场停止拆出资金、出售政府证券及其他流动资产,并出售潜在的流动性较低的资产.从监管层面来讲,应当通过监管的引导效应将交易性负债进行转化,引导同业借贷和其他证券资产业务向平衡区域集中,并在一定范围内减少银行其他证券资产业务的规模.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银行同业业务和金融市场流动性为研究对象,试图厘清银行同业业务对市场流动性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银行同业业务与流动性管理二者之间存在天然的“悖论”,体现在对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不同偏好上:期限错配是同业业务盈利的重要来源,而流动性管理的目标则是严格约束期限错配。本文还在系统构建金融市场流动性测度指标的基础上,借助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不同规模银行、不同类型同业业务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大小,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捷 《银行家》2014,(1):58-60
正随着目前直接融资比重的不断升高,经济未来增长不确定性持续增大,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不断恶化。同业业务作为获取利润、调节流动性的工具,日益被商业银行所重视。同业业务规模、种类不断扩大,已成为银行业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同业业务也显现出诸如同质性现象严重、资金管理混乱、流动性风险增大、盈利能力较弱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同业业务健康发展,也对整个银行体系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现状银行同业业务是银行类金融机构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原则,以完善金融服务功能,拓展自身业务范围,改善自身资产负  相似文献   

10.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要、最致命、最隐蔽的风险之一。本文基于内外部因素分析框架,运用压力情景下的LCR作为风险评价指标,通过构建VAR计量模型,借助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定量验证了宏观变化、结构调整对大型、中型银行流动性的冲击效应及贡献度大小。研究发现,外部宏观因素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增强。其中,大型银行得益于被动负债和中央银行的救助优势,对自身资产负债结构摆布及流动性风险管控能力更强;中型银行由于同业及表外业务过快扩张,流动性风险更为突出。据此,宏观层面要更加注重宏观流动性把控,强化金融监管行为的有机协调;微观上则应进一步提升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加强同业、表外业务的全面流动性管理与监管。  相似文献   

11.
同业业务通常主要承担商业银行司库职能,其主要目的是用于银行资金的流动陆管理。近年来,商业银行在传统盈利模式受到挑战、表内贷款规模受到限制的压力下,开始挖掘同业业务的发展空间,大量配置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央行称之为“同业渠道”业务。这种盈利模式给银行带来了较好的收益,但同时电加重了银行同业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错配,增加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势头迅猛,特别是在经济结构调整、商业银行竞争加剧下,受利益的驱使,同业业务的发展趋势有悖于其最初作为流动性管理工具的初衷,沦为商业银行风险扩张的手段,成为监管的重点。商业银行要想在强监管下突围,另辟蹊径开展同业业务,需要强化风险治理体系,健全投资决策机制。一、银行同业的风险管理现状在盈利模式趋同、息差收窄加剧的背景下,为追求超额利润,多家银行通过美化指标、逃避监管、降低信用、放大杠杆、进行期限错配等手段,以承担风险扩张为代价,开展同业业务进行各种套利,以刺激利润快速增长。同业业务的  相似文献   

13.
自2013年末央行重启同业存单以来,同业存单市场发展如火如荼,其功能也从推出伊始的主动调节负债流动性,逐渐转变成为银行扩表和套利的重要推手,其背后暗藏着较大的流动性与系统性风险隐患。本文从同业存单发展的市场环境出发,对同业存单的特点、供求主体与市场推动力、同业资金链条和潜在风险隐患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对其套利链条拆解和MPA考核体系下的流动性风险隐患评估,发现中小银行在强监管下面临较为严重的监管压力和流动性隐患。本文认为,同业存单只有逐步回归同业存单主动性负债管理功能,强化监管与流动性风险监测,还原业务本源实现风险透明可控,方可实现其规范发展和金融去杠杆,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传统信贷业务增速放缓、不良率高企、利润下滑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将重点转向了低成本、低资本要求的同业、投资类业务,形成了一系列以发放贷款、逃避监管为实质目的,以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类型金融机构为表现形式的业务模式。创新型业务模式为商业银行带来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业务风险的交织叠加,防范化解此类风险成为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目前,针对同业业务发展与风险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及流动性风险,而对新型同业业务的风险本质及其与基础资产的关系问题则较少涉及。本文以山东辖内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为研究对象,运用VAR模型测算各项贷款信贷质量对同业业务资产质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各项贷款的信贷质量对同业业务资产质量的影响具有时滞性。本文据此建议,应及时捕捉同业业务的实质性风险,从基础资产入手寻找同业业务的演化路径,控制关键因素,以抑制银行类信贷业务的非理性扩张冲动,促进同业业务的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创新模式层出不穷,业务规模快速扩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实体经济融资难的困境。但随着同业业务的不断发展,其背后隐藏的金融风险亟需引起关注。本文基于此背景,对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与流动性风险的关系进行探究,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与流动性风险的现状,阐释同业业务对流动性风险影响的理论机制,并构建随机效应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么英莹 《河北金融》2020,(10):58-62
稳妥化解中小银行风险是防范金融风险攻坚战的一项重要任务。流动性风险是银行的“生命线”,也是各类风险的综合反映。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着过度依赖同业和表外业务、其他风险向流动性风险传导以及流动性应对能力不足等问题。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防控根本在于提升自身实力,应强化全面风险管理、调整经营理念、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大幅增长,其中部分新型同业业务在加大银行杠杆和期限错配等风险的同时,还可能通过风险的传染加剧银行系统性风险。鉴于此,本文对新型同业业务的潜在风险传染机制及效应进行了研究。文章在"Allen-Gale银行间风险传染模型"的基础上对新型同业业务的风险传染机制进行了理论解释,并运用矩阵法对2008年年末及2013年6月末银行同业业务的风险传染效应进行了测算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新型同业业务存在风险传染效应。其中,相比2008年年末,2013年6月末国有大型银行对同业资产损失的吸收能力有所加强,风险传染效应有所减弱;股份制银行的情况则与之相反。最后,本文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中国商业银行2008—2014年的数据,从存贷比约束视角考察了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监管和演变问题。研究发现:其一,存贷比考核压力与商业银行利用同业业务实施信贷功能负相关;其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同业业务监管模式导致了"按下葫芦浮起瓢"现象,即银监会监管商业银行票据"买断+回购"业务导致同业代付业务兴起,进一步监管同业代付业务又催生了针对票据和非标准债权资产的买入返售;其三,商业银行运用同业业务实施信贷功能不仅推高了流动性风险,还加剧了经营风险。本文为银行同业业务"穿透式"监管提供了经验支撑,还对进一步完善银行监管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迅速,表现出合作范围广、增长速度快、比重高、品种多样化等特征,存款形式转化、实体经济下滑、资金缺口压力、利率市场化冲击以及监管相对宽松是影响银行同业业务扩张的主要因素。实践表明,同业业务激增虽然拓展了银行的收入来源,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利差不稳定、流动性风险聚集、干扰金融秩序、弱化宏观调控等,笔者认为,保持适度规模、明确合作对象、拓展低成本负债、创新同业产品、完善外部监管,有助于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良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赵越 《新金融》2015,(11):32-37
为了量化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本文构建了一个涵盖利率风险、银行间传染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系统性风险量化模型,采用中国129家银行的财务数据,通过拓展的矩阵法对不同冲击下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压力测试。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会显著增加中国银行系统的脆弱性,提高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水平;利率敏感性缺口较大、规模较小的银行更容易倒闭;重度压力测试下会爆发银行业系统性危机。基于实证结果,本文认为:为规避系统性风险,银行应当严控利率风险、加强产品创新和业务拓展,并且在存放同业资产时,选择同业资产少的银行作为交易对手,防止同业交易过于集中导致系统性风险的积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